|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房地产周期 |
| 作者: | 任泽平 |
| 市场价: | 68.00 |
| ISBN号: | 9787010179896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房地产是如此的重要,而又如此的广受争议。它是财富的象征、经济周期之母、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同时它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实体经济竞争力。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房价、泡沫风险、人口流动、城市规划、大城市病、长效机制等存在广泛的争论、分歧乃至误解。 本书是作者过去十年研究的一个总结,对关于房地产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期认真的研究、推敲和琢磨,以期能够经得起时代的检验。书中采用广泛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历史资料、扎实的数据逻辑,试图寻找那些争论和误解背后的真相以及事实,并建立分析房地产周期的逻辑框架,以期既能很好地解释过去,又能可靠地推演未来。 |
| 目录 | |
| 导论 第一篇 房地产周期的基本规律与国际经验:一线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 第一章 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 第一节 房地产周期的决定因素: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第二节 房地产长周期的阶段性特点:理论逻辑与国际经验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周期: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四节 房地产政策工具的影响机制分析与国际比较 第五节 增速换挡期德日台韩的房市走势及启示 第二章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与中国展望:城市的胜利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主要理论逻辑 第二节 国际上人口迁移规律:城市的胜利 第三节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步入第二阶段,向大都市圈集聚 第四节 中国人口迁移展望:集聚与分化 第三章 从国际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人口控制VS城市规划 第一节 城市人口集聚的基本逻辑与国际经验 第二节 北京、上海人口增长仍有较大潜力 第三节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约束与人口规模 第四节 北京、上海人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五节 完善北京、上海人口调控政策和城市规划 第二篇 房地产市场风险:十次危机九次地产 第四章 全球历次房地产大泡沫:催生、疯狂、崩溃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1923—1926年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 第二节 日本1986—1991年房地产泡沫 第三节 中国1992—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 第四节 东南亚1991—1996年房地产泡沫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第五节 美国2001—2007年房地产泡沫与2008年次贷危机 第六节 历次房地产泡沫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房地产泡沫风险有多大? 第一节 什么造就了中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只涨不跌的不败神话:城镇化、居民收入和货币超发 第二节 绝对房价:居于世界前列 第三节 房价收入比:一二线城市偏高,三四线城市基本合理 第四节 库存:去化压力比较大的是三四线中小城市 第五节 租金回报率:整体偏低 第六节 空置率:三四线城市高于一二线城市 第七节 房地产杠杆:居民杠杆快速上升但总体不高,开发商资产负债率快速上升 第六章 这次不一样? 2015m2016年中国房市泡沫与1991年日本、2015年中国股市比较 第一节 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程度很高:与日本和香港比较 第二节 与过去比:此轮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新特点 第三节 与日本1986一1991年房地产大泡沫比 第四节 与2015年中国股市大泡沫比 第五节 一线城市房价泡沫的影响与风险 第七章 保汇率还是保房价:来自俄罗斯、东南亚和日本的启示 第一节 房价和汇率的理论关系 第二节 “俄罗斯模式”:弃汇率、保房价 第三节 “日本模式”:保汇率、弃房价 第四节 “东南亚模式”:弃汇率、弃房价 第五节 来自三种模式的启示 第三篇 房地产政策与制度:短期调控和长效机制 第八章 德国房价为什么长期稳定、在全球独善其身? 第一节 德国房价长期稳定、在全球独善其身 第二节 德国住房供给:居住导向的制度设计,总量充足、市场多元 第三节 德国住房需求:货币政策盯住通胀,住厉金融政策长期保持中性,城市体系均衡第四节 启示 第九章 中国房地产调控二十年:问题、反思和抉择 第一节 1998—2001年:房改启动市场 第二节 2002—2004年: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 第三节 2005—2007年:稳定住房价格 第四节 2008—2009年:刺激住房消费 第五节 2010—2013年:遏制房价上涨 第六节 2014—2016年9月:借稳增长和去库存,再度刺激 第七节 2016年9月至今:长短结合,促进健康发展 第八节 历次房地产调控的反思 第十章 谁是房地产盛宴的最大受益者:房价构成分析 第一节 从宏观来看,土地出让金和税收占房价的八成 第二节 从中观城市来看,土地出让金和税收占房价的六成左右 第三节 从微观企业来看,土地出让金和税收约占房价的六成左右 第十一章 地王之谜:来自地方土地财政视角的解释 第一节 地王频出和高房价背后的制度因素:土地财政 第二节 土地财政的历史和成因 第三节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核心 第四节 客观认识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正视土地财政带来的待解问题 第六节 改革完善土地财政 第十二章 供需错配、人地分离:一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城市高库存的根源 第一节 人口迁移趋势:大都市圈化 第二节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背离 第三节 解决之道:从短期调控到长效机制,从限制需求转向供给侧改革 第十三章 房产税会推出吗:从历史和国际视角推断 第一节 房地产税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必要性 第二节 个人住房房产税推出需要具备六大前提条件 第三节 房产税的历史和效果 第四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房产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和烧脑的,它迫使我不断跳出舒适区,去审视自己一贯以来对“稳定增长”的盲目信仰。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那些看似分散的经济指标——比如库存周期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松弛度、以及进出口价格的剪刀差——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动态的分析框架中。书中关于“结构性转变”如何引发周期范式转换的论述尤为精彩。他没有将所有周期都视为一个标准化的圆形运动,而是强调了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化这类“黑天鹅”因素如何导致周期的形态发生不可逆的扭曲。这种对复杂系统动态演化的深刻洞察力,让这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学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社会和金融系统韧性与脆弱性的深度研究报告。读完后,我清晰地认识到,现代经济体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而理解这种脆弱性的根源,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
评分我必须称赞作者在数据可视化和案例选择上的独到匠心。这本书的图表制作水平极高,许多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一幅幅精美的、信息密度极大的图表呈现出来,令人过目难忘。比如,书中对比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资产泡沫与本世纪初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异同点,图表对比了居民杠杆率、土地价格增速和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线,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既有危机的“事后诸葛亮”,而是着力于构建一套前瞻性的指标体系,帮助读者识别“周期的拐点”——并非指精确的某一天,而是指风险积累到不可持续状态的那个临界区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视觉语言和分析工具,让你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那样,去“勘探”经济数据深处的断层和压力线。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大胆和前卫,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墨守成方圆,反而充满了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和反思。作者在探讨周期性波动时,引入了大量的行为经济学视角,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他没有满足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或者货币主义的解释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心理的集体非理性在资产定价中的作用。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预期管理”如何成为周期后期的核心博弈环节的分析。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央行沟通、媒体报道乃至社交媒体舆论是如何被当作工具,用以推迟或加速周期的转换,这种对“信息战”的剖析,极具现实意义。读到一些关于历史教训的论述时,我甚至能联想到近些年一些热门的金融现象,书中的理论模型似乎能完美地套用进去,验证了那些“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韵”的说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把解剖市场神经的精细手术刀,而不是一把粗糙的斧头。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实操指导性远超我的预期,虽然它不是一本教你短线交易的书,但对于中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不同资产类别(如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不动产)在周期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并通过一个多维度的风险评分体系,清晰地勾勒出在衰退前期、复苏早期、过热阶段和滞胀期,投资组合应该如何动态调整。这部分内容简直就是一本高级的投资组合管理手册。特别是书中对“跨周期资产轮动”的建模,考虑了利率环境、企业盈利预期和监管政策等多重约束条件,提供了非常严谨的决策流程。我立刻将书中的某些模型应用到了我自己的模拟投资组合中,发现其预测的准确度和稳健性明显优于我过去依赖的那些基于单一因子分析的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投资决策科学性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对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有深度兴趣的人量身定制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金融模型和历史数据编织在一起,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它并没有直接提供一个“买哪只股票”或者“何时入场”的简单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分析市场的底层逻辑框架。比如,书中关于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的论述,引用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对比了不同监管环境下的演化路径,这比那些泛泛而谈的“泡沫终将破裂”的论断要深刻得多。特别是关于“情绪指标”在周期末端的表现分析,作者用非常细致的数据挖掘,展示了羊群效应如何从量变积累为质变,最终导致系统性的风险释放。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对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有了更具韧性的理解,不再轻易被市场短期的噪音所干扰。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抓住那些真正驱动长期趋势的关键变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