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
定价:89.00元
作者:陆汉文 黄承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5520
字数:316000
页码:36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为主题,以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典型案例调查为基础,阐明了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了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了促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逻辑线索,地方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与规制下所呈现的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是本研究的重点,这种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所反映的地方的行为规律及其对政策制定的启示是本研究的*终指向。
目录
篇 主报告
章 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3
一 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的指引/3
二 精准扶贫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14
三 精准扶贫方略对扶贫开发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29
四 精准扶贫实践成效和存在的问题/37
五 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41
第二篇 “六个精准”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
篇首语 贯彻六个精准,提高脱贫成效/47
第二章 扶持对象精准/50
一 扶持对象精准:解决“扶持谁”的问题/50
二 扶持对象精准的顶层设计/51
三 扶持对象精准的在地化政策与实践/53
四 小结与讨论/61
第三章 项目安准/66
一 项目安准的政策背景/66
二 项目制与农村扶贫开发/67
三 项目供给与政策资源匹配/69
四 项目落地精准/75
五 小结与讨论/79
第四章 资金使用精准/82
一 资金使用精准的政策背景/82
二 资金使用精准的顶层设计/83
三 资金使用精准的政策举措/87
四 资金使用精准的实施成效/91
五 小结与讨论/101
第五章 措施到户精准/102
一 扶贫政策落地问题/102
二 措施到户精准的顶层设计/104
三 措施到户精准的转化与落实/109
四 措施到户精准的实施效果与挑战/113
五 小结与讨论/115
第六章 因村派人精准/119
一 因村派人精准的政策背景/119
二 因村派人精准的顶层设计/121
三 因村派人精准的地方实践/125
四 因村派人精准的成效与问题/133
五 小结与讨论/136
第七章 脱贫成效精准/139
一 脱贫成效精准:解决“如何退”的问题/139
二 脱贫成效精准的顶层设计/139
三 脱贫成效精准的在地化政策与实践/144
四 小结与讨论/153
第三篇 “五个一批”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
篇首语 落实五个一批, 坚持分类施策/157
第八章 特色产业扶贫/161
一 特色产业扶贫的提出背景/161
二 特色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162
三 特色产业扶贫的在地化政策与实践/164
四 特色产业扶贫的初步效果/170
五 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74
六 启示与政策建议/176
第九章 转移就业脱贫/181
一 转移就业脱贫的政策背景/181
二 转移就业脱贫的顶层设计/183
三 转移就业脱贫的地方实践与成功经验/189
四 转移就业脱贫存在的主要问题/197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199
第十章 资产收益扶贫/203
一 资产收益扶贫的提出背景/203
二 资产收益扶贫的政策设计/204
三 资产收益扶贫的地方实践/209
四 资产收益扶贫的效果与问题/214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218
第十一章 易地搬迁脱贫/221
一 国家贫困治理体系中的易地扶贫搬迁/221
二 精准扶贫方略下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223
三 易地扶贫搬迁的地方经验/226
四 启示与政策建议/239
第十二章 生态扶贫/244
一 生态扶贫的政策背景/244
二 生态扶贫的顶层设计/245
三 生态扶贫的政策措施/249
四 生态扶贫的实施成效/252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261
第十三章 教育扶贫/263
一 教育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263
二 国家对教育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265
三 地方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呼应/271
四 教育精准扶贫的突出成效/277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280
第十四章 健康扶贫/285
一 健康扶贫的提出背景/285
二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中的健康扶贫/286
三 健康扶贫的顶层设计/289
四 健康扶贫的地方经验与现实挑战/296
五 启示与政策建议/301
第十五章 兜底保障/306
一 国家贫困治理体系中的兜底保障式扶贫/306
二 兜底保障的政策体系安排/309
三 兜底保障政策的运行与实践反思/315
四 启示与政策建议/321
结 语/324
参考文献/327
后 记/338
作者介绍
陆汉文,男,1971年生,湖北云梦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部地区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1989年9月至1993年6月攻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系学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攻读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学系)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攻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6年7月至2000年9月历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助教、讲师。2000年9月至2007年8月历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2006年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2007年调入华中师范大学。曾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减贫项目咨询专家,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系列规划编制首席专家,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专家。主要致力于农村减贫与发展研究。
黄承伟,男,广西灵山人,博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主任、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2001年7月、2000年8月分别毕业于广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农业经济系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科学与地理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分获农学学士、硕士和理学博士。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减贫与发展领域的理论、实践研究和管理工作。在利用外资扶贫、灾害管理减贫、扶贫能力建设、对外减贫合作、扶贫理论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主持完成各类研究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外交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委托项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咨询项目。参与国家扶贫开发领域重大专题调研及政策制定。在国家、省部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减贫与发展领域著作70部,多次荣获各类研究成果奖。
蔡志海,男,1977年6月生,汉族,湖北麻城人,中员,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社会学博士。1994-2001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起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3-2014年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吕方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何家伟,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
文摘
序言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一份优秀的报告应当具备极佳的可读性和必要的引用价值。虽然内容可能侧重专业研究,但如果能够通过清晰的小标题、恰当的图表设计(而非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将复杂的论点有效传达出来,那么它的受众面自然会拓宽。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提供足够坚实的‘信息锚点’,即那些可以被后续研究者或政策制定者反复引用的关键数据、定义或模型。一个好的报告,应该是行业内进行相关讨论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并查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换句话说,它不仅要‘写得好’,更要‘用得好’。如果这本书能在专业领域内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参照系,那么它在学术和实践上的贡献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这种被引用的价值和作为工具的实用性,是衡量其长期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权威的感觉。光是放在书架上,它就散发着一种知识的重量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翻阅。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细腻,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精良。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本能地地联想到那些严谨的学术著作,那种需要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品味的风格。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外在的呈现来看,它无疑是面向那些对国家重大战略议题抱有深切关注和严肃态度的读者的,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这是一份值得认真对待的资料,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整体而言,这本报告的“气场”非常足,成功地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让人对其内涵充满了期待,也为后续的阅读体验定下了一个高质量的基调。这种优秀的外观设计,无疑是成功吸引目标读者迈出第一步的关键。
评分对于任何一份严肃的年度报告而言,其时效性和前瞻性是衡量其价值的两把重要标尺。2017年的时点,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份,许多重大决策的落地和深远影响开始显现。因此,这份报告若能精准地捕捉到彼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热点’与‘痛点’,并且能够用一种客观、克制的笔触去描述,那其价值将不可估量。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们是否能够超越官方口径的宣传叙事,真正挖掘出基层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那些‘灰色地带’,那些需要通过不断试错和调整才能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一份真正有价值的报告,它提供的绝不仅仅是“我们做得有多好”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能坦诚地指出“我们还应该如何做得更好”。这种面向未来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洞察,才是让一份报告从“记录”升华为“研究”的精髓所在。
评分作者团队的学术背景和专业侧重,决定了报告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的深度。当我看到署名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他们是否采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视角?扶贫工作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工程,它深刻地交织着资源分配、社会公平、文化适应等复杂议题。我期待这份报告的分析工具箱是丰富且成熟的,例如,能否看到严谨的计量模型来验证某些干预措施的因果效应?或者,是否有扎实的田野调查作为定性分析的基础,以捕捉那些冰冷数字背后的人文温度?如果报告仅仅停留在对政策的宏观描述,而缺乏对具体实践的‘微观穿透力’,那么它留给读者的印记就会很浅。真正的专业性,体现在其方法论的严谨和数据的可靠性上,这直接关乎读者对报告结论的信任度。
评分阅读学术性报告,最考验的往往是作者梳理复杂信息和构建清晰逻辑的能力。我留意到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要将一个跨度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广的宏大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难度是几何级的增加。真正优秀的研究报告,不仅要详实地罗列数据和案例,更要能在这些纷繁的细节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脉络和规律。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从宏观的政策背景铺陈,到中观的区域实践分析,再到微观的成效评估与挑战剖析,每一步的过渡都应当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各种统计数据堆砌在一起,那它更像是一份年鉴而非研究报告。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手术刀式’的切割和重组,最终呈现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综合性图景。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才是吸引我深入探索其内部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