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慢慢长大》希望你做一个优雅而可爱的人。刘瑜、周国平、庆山、刘慈欣、冯唐、李银河、郑渊洁、林清玄、丰子恺等共同为爱书写,用人生的智慧滋养孩子的心灵。
刘瑜说,我祈祷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和热情。
周国平说,要让孩子从小对人生zui重大也zui令人困惑的问题保持勇于面对的和开放的心态,这有助于在他的灵魂中生长起一种根本的诚实。
庆山说,有什么可着急的呢?孩子总要按照她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的。
扎克伯格说,愿你成长的世界,好过我们今天的世界。
《愿你慢慢长大》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更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的书。让我们一起慢慢摸索、成为更好的人。
父母zui需要思考的12个问题:
1、我的小孩,他的命运、未来、人生的幸福最终是建立在什么东西之上的?这是我要diyi思考的问题。
2、所有的焦虑,来自比较。我可别再比了。
3、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天性。不要太紧张了。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更不要在施加压力的过程中,把人的恐惧,贪心,功利也传输给了她。
4、想过吗?有多少人在利用你的焦虑?我们的好多做法,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自我满足?我们是不是被早教培训市场利用了?为什么要按照别人的项目来规划自己的孩子?有些钱,不花就不花了,心不要不安。
5、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早晚我们都会知道,规划孩子。很多努力都是徒劳的。
6、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放手,让生命中保留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让孩子自己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发现和寻找。也很好啊。
7、我们的言行,会感染到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
8、把“我这是为你好”从自己的字库里删除。
9、每个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接受这一点并不难。
10、认真听孩子说话,尊重她的选择,给她安全感和信任感。比报任何兴趣班重要。
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她有长远的梦想和阶段实行计划。与其去跟别人比,不如跟过去的自己比。
11、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的孩子也将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12、zuihao的教育就是做好自己。过好一家人的日子。
《愿你慢慢长大》是一本“慢养育”的名家散文合集,收录了近30篇随笔,包括父母写给孩子的书信、自身成长经历之谈以及对于子女的教育看法等,提供了许多值得家长借鉴的教育经验。这些随笔的作者来自不同领域,有教师、作家、学者、科学家、商人,也有普通人,他们写给子女的书信温馨感人,对孩子个性的认知与思考真实、客观,充满人性,对自身的成长经历充满反思,对下一代的教育拥有相对独特的看法。
刘瑜
女,学者、作家、诗人,生于1975年12月,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9 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副教授。著有《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
周国平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插画作者
郑凯歌(壮壮,李银河之子) 2000年出生于北京,因学习困难,辍学在家学画。作品曾发表于《花城》杂志,并参加过自闭症儿童画展。
PART 1亲爱的小孩——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慢慢长大/刘瑜/4
不想长大/周国平/14
关于父子/28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芒/36
赢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一生都成功/李银河/42
大男/ 冯唐/48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蔡春猪/54
我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安妮宝贝/66
三个真相/古典/74
给儿子/梁继璋/80
关于两百年后的世界/刘慈欣/84
让你的孩子努力考7-17名/林清玄/92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100
我们希望你成长的世界,好过我们今天的世界/(美)扎克伯格/104
PART 2大师的叮咛——要懂得过快快乐乐的生活,要学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启超 /112
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胡适 /118
为什么读书/ 胡适/124
要懂得过快快乐乐的生活,要学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董桥/134
小方子,你不能再玩了/曹禺/140
孩子/ 梁实秋/146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152
孩子们常读这五类书,人生情味都会厚/钱穆/158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日)大江健三郎/172
爱好昆虫的孩子/(法)法布尔/182
PART 3爱的手记——我又一次无条件地相信他
我把她送到可以让她施展拳脚的地方/(美)特瑞·约翰逊/204
我又一次无条件地相信她/时光/212
请温和坚定地对你的孩子吧/一念/226
“如果你有一颗钻石呢?”/陈子寒/232
望子成人——提心吊胆二十年/王森/240
《愿你慢慢长大》名家金句赏析
梁继璋:
1、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2、没有人是不可代替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3、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你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越早珍惜生命,你享受有利于生命的日子也越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4、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兴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谨记!
5、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 ,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6、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林清玄:
1、我发现大陆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
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
2、可能小孩成绩不是很杰出,不是那么好,但是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3、唤醒内心的种子,就是好孩子。 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
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内心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4、孩子长得太快,如果不细致爱孩子,不和孩子细致生活,那会不再认识孩子,不再看得到孩子的心。
时光:
1、教育孩子分两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锻造优秀的品格为主,学习文化知识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父母进行分工,我主要负责 孩子性格、习惯、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孩子妈妈主要负责生活日常、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引导沟通。另外尽可能不让老人来带孩子、教育孩子,还有就是其中一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另一方绝对不能插手,更不能去替孩子袒护,再一个,无论何时自始至终要提醒孩子安全第一!(这一点最重要!)
2、如果想要你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你就得把她看成大几岁的孩子来沟通和教育。
3、初中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分水岭,决定每个人这一生的大概走向,如果你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想要去实现它,那么现在开始你就得规划好,如果你觉得你没有什么目标,只想轻松地生活,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觉得现阶段学习太累了,也可以提出来休学一段时间,我们都表示同意,但是你必须得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负责。
4、在青春期如果说对异性没有感觉,那是不正常,没有过恋爱感觉的青春是不完整的,但爸爸给你一条底线,那就是绝对不能因此伤害到自己的身心,在这底线之上快乐地去享受属 于你自己的青春年少时光。
一念:
1、拿出耐心,温和地对待孩子,和孩子建立关系,让孩子对你有亲近感。一岁多点的孩子,多陪他,爱抚他,藏在妈妈身后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都可以。再大一点,三五岁,你可以关心他画里画了什么东西,周末去哪里玩过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游戏,跟他赛跑之类的。到了六七岁,你可以关心他喜欢的形象——奥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类的,让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关心他的。这非常重要。同时,内心要非常有原则,有底线,知道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2、真正的“自由”是一个逐渐放开的过程,小孩一两岁的时候,脑子还不是很清楚,你让他决定是什么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决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承担不起结果。所以,“自由”和责任是一体的。他能负多大的责任,就能有多大的自由。
3、“坚定”是一定要长期执行的,要形成习惯。父母内心有原则,有底线,就要一直坚持这种原则和底线。
孩子可能因为不愿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滚,也可能因为没冰棒吃哭两三个小时,只要你下了决定,就不管他怎么做,把你的决定坚持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的内心始终有原则,孩子也会长成内心有原则且自制力强的大人。因为他知道,耍赖哭闹都没用,该做的始终要做。
郑渊洁:
只要你有了孩子,你就应该是演员。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是任何奥斯卡影帝、影后都望尘莫及的。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要当至少十八年演员。演员有两种:本色演员和演技派演员。如果你想让孩子和你一样有出息,你就当本色演员;如果你想让孩子比你有出息,你就当演技派演员。比如,你不爱看书,但是当孩子在场时,你也要像煞有介事地捧着一本书看,使孩子从小对读书产生崇拜心理——教育孩子的根本是身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你的孩子看。
王森:
当了二十二年的爸爸,虽然过程有点心惊胆战,但其中的快乐也是无可替代的,最后看到他的成人,备感欣慰,这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人生经历。那些什么老子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就应该对老子怎样怎样的说法都是胡扯,孩子的生命属于他自己,他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动的,你如果没有给他按自己意愿生活的能力,那是你的失职,如果你不愿意让 他按自己的意愿生活,那是自私。“望子成人”的含义里当然不能有丝毫的“养儿防老”,那 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给你养老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义务,那就是长成一个自由的独立的
人,然后去好好体验他的人生。
刘瑜:
1、妈妈希望你来到这个世界不是白来一趟,能有愿望和能力领略它波光潋滟的好,并以自己的好来成全它的更好。
2、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周国平:
1、韶光流逝,人生易老,人们往往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有这样的惆怅,其实不然。我们总是低估孩子的心灵。我自己的幼时记忆,我的女儿的幼时表现,都证明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就可能为岁月匆匆而悲伤,为生死大限而哀痛。不要说因为我是哲学家,我小时候哪里知道将来会以哲学为业。不要说因为啾啾是哲学家的女儿,她的苦恼与哲学理论哪里有半点儿关系。我要再三强调:孩子的心灵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敏锐得多,我们千万不要低估。
2、让孩子从小对人生最重大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保持勇于面对的和开放的心态,这肯定有百利而无一弊,有助于在他的灵魂中生长起一种根本的诚实。孩子心灵中的忧伤,头脑中的困惑,只要大人能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善于引导,而不是去压抑和扭曲它们,都会是精神的种子,日后忧伤必将开出艺术的花朵,困惑必将结出智慧的果实,对此我深信不疑。
李银河:
1、由于天生条件不优越,你用不着跟其他孩子竞争,一定要拼命赢在起跑线上。因为你的一生不是十几年,而是几十年,输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失败,赢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成功。你就属于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可是我对你有信心,你的人生不一定就一直失败,终身失败。
2、人生的境界有四类:一种是既成功又快乐;一种是既不成功又不快乐;一种是成功但是不快乐;一种是不成功但是快乐。我当然希望你的生活既成功又快乐,但是万一不成功,一事无成,我也希望你是快乐的。如果你的人生是成功的,那么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如果你的人生不成功,那么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蔡春猪:
我对你有曾经很多期待和愿望,这些期待和愿望有的冠冕堂皇上得台面,比方你成为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比方你当上省委书记;比方成为考古工作者;比方成为哪位部长的换帖兄 弟,承包点工程……这些其实都是浮云,算不得什么,父母对你最大的期待和愿望:你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个愿望说大就大,说小则小,但希望你能帮父母亲完成,我们也会尽力协助,但主要还是靠你自己。
安妮宝贝:
1、我想我并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无微不至的母亲。自她出生,我很少对人谈论她,我从不加入所谓妈妈们的组织和聚会,我也并不整日与她缠绕在一起。在关心她必要的衣食住行之外,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一种独立和互相尊重的意味。也就是说,我注重与她之间保持略微的距离 感。这种距离感是,给予对方美好的重视的感受,但不侵扰和控制对方的情绪和意志。
2、女人即便身为母亲,最重要的核心,依然是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母亲不仅仅是给女儿做日常生活的琐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围绕着孩子打转。我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她要成长,我要成长,应是如此。
3、我从不对她寄托过多期望,也不试图用力灌输给她什么。有时听到一些母亲骄傲地宣称自己的孩子会背下多少首古诗,背下《三字经》《弟子规》,甚至背下《老子》《庄子》。我从不试图要让她去学会什么。我只希望她自在地喜悦地玩耍,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用她自己 的方式去探索,去前行,如此而已。
4、有什么可着急的呢?孩子总是要按照她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保护天性和保持愉悦和活力更重要的事情。我现在唯一所想的,就是让她时时觉得欣喜,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和天性去成长。她的快乐和自尊是重要的。至于其他,终有一天她会知道。
古典:
1、所以,弯弯,重要的不是小心翼翼地活着,谁也不伤害,谁也不得罪,让谁都喜欢你,这不可能。关键是创造你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出意义来,活出特色来,活得让自己对得起因为你而失去生命的牛牛、羊羊、猪猪们,对得起人们为你注入的生命力,好的生命不是完美,也不是安全,而是值得。
2、亲爱的弯弯,这个世界并不公平。努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但是不一定能完完全全地推翻。所以,记得,与别人相比是没有意义的。那虽然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但是那是一种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折磨。如果你有能力,记得要和自己比,让自己过得好一些。理解自己的心有多大。给人生做加法带来快乐,做减法带来安心,加加减减到让自己舒服。世界虽然没有给每个人提供完美生活,却给每个人足够的资源拿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3、如果你能活得更好一些,那么去帮帮那些过得比你差的人——尤其是那些活得不够好还 很努力的人,你和他们,最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要对世界有信心,它正在变好。怎么找到这个机会?好好观察你身边的人,包括你自己。你的麻烦背后就是你的天命。
4、亲爱的弯弯,欢迎来到这个世界。
记得要活得精彩,活得认真,跟自己比。
愿你过上我从未看见与理解的生活。
我读过不少关于正面管教和高效学习方法的书籍,坦白说,大多读起来都像是一份操作手册,读完后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套公式,但执行起来却常常因为孩子是个“活生生的人”而碰壁。然而,这本《愿你慢慢长大》提供的是一个哲学框架,它不给你固定的答案,而是给你一套思考的工具。它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克制的美感,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过度热情或煽情,而是非常沉静、有力。我最欣赏它对“期望管理”的探讨。作者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比喻成一个“看不见的重量”,这个重量轻了,孩子才能轻盈地奔跑。书中有一段关于“区分事实与解读”的分析非常精妙,它帮助我意识到,我看到的“不听话”,很可能只是孩子在用他有限的语言系统表达一个强烈的需求。这种区分,一下子就让我从“对抗模式”转入了“合作模式”。它不是一套速成的秘籍,而是一部需要我们终身去体悟的“人生哲学”。它要求我们必须先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理解自己的成年人,才能去引导一个正在形成世界观的孩子。这本书的厚度似乎在告诉我,真正的教育是一场耐心的修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一种被“理解”和“释怀”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它没有贩卖“完美父母”的焦虑,反而非常坦诚地剖析了为人父母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我喜欢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父母的自我关怀是最好的育儿策略”这一点。在我的阅读体验中,这可能是最少被其他书籍强调的部分。我们总被教育要牺牲,要奉献,但这本书却非常有力地指出,一个被掏空的容器是无法持续输出爱和耐心的。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但又超越了技巧层面的建议,比如如何给自己设置“情绪缓冲带”,如何在一天结束后进行一次诚实的“自我反思”,而不是自我批判。整本书的基调是充满希望和温柔的力量,它没有指责你做得不够好,而是默默地为你提供了更多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视角。这让我在接下来的育儿实践中,少了一些急躁,多了一份从容和接纳。
评分我常常觉得,许多育儿专家都将“成功”定义得过于单一化了,似乎所有孩子都应该在某条既定的赛道上跑得又快又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广阔性。它更像是邀请父母进行一场深入的自我对话,而不是一份育儿行动指南。作者在探讨“兴趣培养”时,没有一味推崇“趁早”,而是深入剖析了兴趣背后的“内在驱动力”和“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过程。我发现,自己过去总是在扮演“挖掘机”的角色,试图挖出孩子身上隐藏的天赋,却忘了给孩子自己“播种”和“等待发芽”的空间。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哲思,但又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告诉你土壤的重要性远大于种子本身。它教会我欣赏那些不那么“功利”的成长轨迹,允许孩子在不同的时间点开出不同的花朵。这种放手和信任,对我这个控制欲较强的家长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释放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跳出了传统育儿书籍那种刻板的说教模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生活,就像是邻家那位经验丰富、又充满智慧的母亲在跟你轻声细语地交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慢下来”的理念,它不是倡导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尊重。在现在这个“内卷”到连孩子都要被塞满各种兴趣班的时代,这本书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有其自然的节奏和韵律。比如,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处理孩子发脾气,而是引导你去观察背后的需求和情绪能量。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无聊的力量”,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一无聊就该赶紧找点事做,看了这本书后才意识到,真正的创造力和深度思考往往诞生于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空隙中。作者用了很多小故事来阐述观点,那些故事里的孩子和家长,我都仿佛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影子,这大大增强了代入感和说服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成长的指南,它教会我的第一课,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我自己的焦虑,只有父母的内心安定了,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安全感。我发现自己不再急着去“修正”孩子的小缺点,而是开始欣赏他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文字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治愈感,拿到手上就能感觉到它传达出的那种平和的气息。我是一个习惯于做详细笔记的读者,但这本书我反而很少做批注,因为它很多句子是需要你合上书本,走到窗边,静静地去消化的。它很少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所有的概念都是用最朴素、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来描绘的。例如,书中关于“情绪传染”的描述,它没有用复杂的神经科学模型,而是用了一个“气味”的比喻——父母散发出的焦虑气味,孩子是闻得最清楚的。这个比喻一下子击中了我,因为我意识到,我每天早上出门前的匆忙和不耐烦,是如何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一天的精力和情绪基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管理”孩子,而是如何“管理”你和孩子之间的那个“场域”。它引导我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瞬间——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耐心的等待,这些才是构成亲子关系稳固基石的真正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