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于非闇是个深谙画理的大家级画家,是近现代中国画目前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有着重要成就的画家。全书有理论部分,写生部分,配上大量作者精品范作。画法精到。于非闇的工笔花鸟不仅得李公麟之笔法,蓝瑛之多变的风格,还体现着陈洪绶的古雅之风趣,将宋人高古的气韵,精到的笔法与色彩的艳丽融为一体。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于非闇 著 于非闇,(一八八九——一九五九)名照,笔名闲人。满族,山东省蓬莱县人。自幼随父学习书画、篆刻,后从民间画家王润轩学画。曾任华北大学美术系、京华美专、国立艺专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协文化组成员、北京市人民代表、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兼美术组副组长、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院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作为一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我与中国传统书画结缘已久。年轻时,我曾师从名家,学习国画,尤爱花鸟题材。随着年岁渐长,对艺术的理解也愈发醇厚。偶然间,我购得了这本《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论(新版)》,真是相见恨晚。书中对于于非闇先生的创作理念、用笔用墨的独到之处,以及对物象精神的把握,都有着极其精辟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他对传统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他并非一味守旧,而是结合时代的需求,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每一幅画作都堪称经典,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巧妙,以及笔墨的生动,都令人赏心悦目。我经常在闲暇时,拿出此书,仔细品味,反复揣摩。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这不仅让我重温了于非闇先生的艺术魅力,更让我对工笔花鸟画这一门艺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画论,更是一本艺术的教科书,是滋养我心灵的甘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长期以来一直钻研工笔花鸟画的实践者,我深知其中每一个技法的精妙之处,也明白理论的指导对于提升创作水平的重要性。而《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论(新版)》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一些绘画技巧,更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于非闇先生关于工笔花鸟画的整体构思、构图原则、色彩运用、线条表现乃至笔墨趣味等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神韵”的探讨,这正是工笔画最难把握,也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力之处。于非闇先生通过细腻的文字,结合他精湛的画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这对于我这样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的启示。我曾多次在临摹他的作品时,感到自己在形似上尚可,但在神韵上总感觉差了那么一点火候。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找到了突破口,也让我对“画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不再仅仅关注笔墨的技巧,而是更加注重从内心的感受出发,去捕捉物象的生命 spirit,去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当我合上《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论(新版)》的最后一页时,我的内心是充实而又激动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笔花鸟画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艺术人生、关于生命哲学的深刻探讨。于非闇先生用他毕生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融为一体。他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以及“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艺术追求,无不闪耀着东方智慧的光芒。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艺术,看待生活。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能够引发共鸣,能够启迪人生的。我将把这本书视为我艺术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去创作出更多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
评分我曾几何时,对工笔花鸟画的认知,是“慢”和“细”。总觉得这是一种需要极度耐心和精力的艺术形式。然而,《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论(新版)》却让我看到了工笔画另一种“活”的力量。书中,于非闇先生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下笔,更是教你如何“看”。他强调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对物象神态的捕捉,以及对生命力的理解。他笔下的花鸟,并非静止的画面,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律动,仿佛下一秒就能展翅高飞,或是花瓣随风飘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动感”的论述,如何通过线条的转折、色彩的渲染,来表现物象的动态美。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工笔画实践中,总觉得画面略显“死气沉沉”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点石成金的指导。我开始尝试在临摹时,更加注重笔触的轻重缓急,色彩的虚实对比,去追求那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工笔画的“细”并非刻板,而是精雕细琢下的灵动,是生命活力的凝结。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于“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统一的阐述。作为工笔画的爱好者,我们常常纠结于如何在精细的描绘中,保留笔墨的写意精神。而于非闇先生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他强调,工笔画的写实,并非机械的模仿,而是基于对物象深入观察和理解基础上的“写实”。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了物象的结构、习性,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夸张,从而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境。书中对于花卉不同生长阶段的描绘,以及鸟类不同姿态的捕捉,都体现了他精湛的写实功力。而同时,他笔下的线条,却又充满了写意的情趣,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灵动。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将严谨的写实与自由的写意完美结合,创造出既逼真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我开始在临摹和创作中,有意识地去寻找这种平衡点,去捕捉物象的“骨”与“神”,让我的画作既有扎实的造型基础,又不失生动的笔墨韵味。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艺术书籍,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论(新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于非闇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将复杂的绘画理论讲解得清晰明了。他鼓励我们大胆尝试,不怕犯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进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创新”的论述,他认为,艺术创作最忌讳的便是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思考,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曾一度陷入对传统的过度模仿,而不敢轻易突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学习古人的技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开始在临摹中,尝试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去探索属于我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本书,无疑为我的艺术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道”。而《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论(新版)》让我看到了于非闇先生是如何将“道”融入到他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之中的。他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更是在感悟自然,体悟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书中的理论,看似在讲绘画,实则是在讲人生的智慧。他对“气韵生动”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笔墨上,更体现在他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能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开始尝试在我的画作中,注入更多的积极能量,去描绘那些充满生命力、能够给人带来希望的景物。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提升了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艺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看到了艺术能够如何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如何引领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评分初拿到这本《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论(新版)》,我便被其封面设计深深吸引。简洁而雅致的排版,配合着于非闇先生经典工笔花鸟画的局部,仿佛能从中嗅到一丝古韵与生机。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工笔花鸟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于非闇先生的艺术造诣心怀敬意。他的画作,无论是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充满了生命力与神韵,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观者对话。这次有幸得到这本新版画册,我满心期待能够借此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理念和技法心得。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色彩淡雅而不失浓烈,线条细腻而又不失力量。每一笔都凝聚着匠心,每一色都饱含深情。我仔细地品味着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花瓣的脉络到鸟儿的羽毛,无不展现出画家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厚功力。我甚至能想象到于非闇先生在创作时,一定是怀揣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才得以创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于非闇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和追求。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于非闇工笔花鸟画论(新版)》之前,我对工笔花鸟画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我只知道它需要耐心,需要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于非闇先生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哲学的升华。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巧妙地融入到绘画理论中。他强调,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达。他鼓励我们去观察自然,去感悟生命,去体会万物之间的联系。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意境”的论述,如何通过笔墨的勾勒,赋予画面生命,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这让我意识到,工笔画并非冷冰冰的复制,而是充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创作。我开始尝试在我的画作中注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去思考画面想要传达的情绪,去探索如何用笔墨去“写”出我眼中的世界,而不是简单地“画”出它。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艺术殿堂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画论”,不如说是于非闇先生一次对自身艺术创作历程的深刻反思与总结。他将自己毕生的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向后辈们娓娓道来。从选材的考究,到构图的立意,再到设色的晕染,以及最后的落款印章,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取舍”的论述,艺术创作并非面面俱到,而是要有主次之分,要懂得删繁就简,才能突出重点,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常常陷入细节的纠结中,难以把握整体的画面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他教我们如何从自然的万千形态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如何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艺术创作,不仅是技法的娴熟,更是思维的成熟,是艺术判断力的升华。我开始更加注重画面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学会了在创作过程中,适时地“放手”,让画面拥有自由呼吸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