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解释词条1513条,正字为什么正,别字为什么别。一网打尽错别字,为使用添功力,为考试加分数。从汉字神奇的因形定义、造字规律出发,以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一脉相承的角度解说2500多个常用汉字。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厘清字的内涵,追本溯源,逐一辨析其读音与词义,揭示出其易误易混的原因,让人从理性到感性来进一步认识汉字。学习《别字大诠》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有利于不写别字,阅读文言文,减少考试时的失误,提高语文成绩。学习《别字大诠》能了解大量灿烂的古文化信息,知道古代占卜、祭祀、命官、遣将、战争、狩猎、礼仪、建筑、农桑、天象、历史、宗法、制度、饮食、衣饰等方面的知识,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杨民生 著 杨民生,1937年11月,安徽寿县正阳关人,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毕业于蚌埠二中,1961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今安师大)中文系。一直从事中等教育工作,并在大学兼课,1998年退休后教高考复读班,从教五十年。几十年来坚持大社会观施教,强调可操作教学,注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省市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教学和科研获得多个奖项。是语文教研会课堂教研中心4至8届理事、研究员,安徽语言学会会员、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后,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钻研文字学,写出《别字大诠》一书。1982年出版《语基》(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人合作)、2017年出版《别字大诠》(中国青年出版社)、另有《今等 序高喜田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会将云南省的简称"滇"误读成"zhèn",实际上,这类"口误"屡见不鲜,例如把"黉"(hóng)读成"簧"(huáng),再如把"捍"写成"撼"等等。至于把券(quàn)读成(juàn),歼(jiān)读成(qiān),钚(bù)读成(huán)等,这类语文错误经常会与我们不期而遇---这就是令人头疼的所谓别字(口语中叫作白字)问题。 错别字问题与汉字的异形异读问题相互纠缠,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坦率地说,数十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使是那些毕业于名校、系统地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者,对某些差之毫厘、似是而非的字词,也难免会读错音写错形。面对渺无际涯的语用实际,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仅靠义务教育阶段受过的训练,就能准确无误地读对、写对每一等我是一个对语言的细微差别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读者,长期以来,我总觉得市面上现有的语言文字规范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简化,治标不治本。然而,《别字大诠》完美地平衡了这两点。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接地气,但逻辑性又极其严谨。我最欣赏它对“生僻字辨析”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个不常用的字,查阅后知道了它的读音和意思,但往往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才是最恰当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会列举出包含该生僻字的一组常用词汇,然后详细解析每个词汇的语境色彩和感情倾向。比如,关于一些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现在已不常用的动词,它会引用不同的经典文献进行佐证,这种多维度的考证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词汇储备,并帮助我理解了汉字演变过程中那种动态的美感。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以前一直以为写错但实际上在特定历史时期是正确的用法,这让我对语言的包容性和发展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纠错工具,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汉字文化史。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别字大诠》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别字”这个主题似乎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是,当我翻阅到关于“叠字与连用字”那一章节时,我彻底被折服了。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对错判断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人们会混淆这些字,往往是因为它们在视觉上或发音上过于接近,导致了书写上的习惯性错误。它用图表和对比分析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这些易错点,比如某些形近结构(如“甫”和“甫”旁边的“甫”)之间的细微差异,甚至用到了人体工程学(书写习惯)的角度来解释一些难以根除的笔误。更绝的是,它还涉及了一些地方方言在书写和用词上的差异,尽管这可能超出了“标准规范”的范畴,但对于理解当代汉语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它穿插的一些“语言趣闻”,这些小故事让原本严肃的辨错工作变得轻松愉快,让人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乐趣。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索引系统做得尤其人性化,无论你是按拼音查、按部首查,还是按错误类型查,都能迅速定位,效率极高。
评分收到《别字大诠》后,我几乎是立刻就开始试用,并且深深地感到它在处理“专业术语与日常用语的交界处”时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在口语中被接受的“别字”,在这本书里被明确地指了出来,并且给出了严谨的学术依据。例如,在科技、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中,一些关键术语的用字错误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这本书并没有放过这些“高风险”的错误,而是给予了特殊的篇幅进行解析,详细说明了这种用错词汇背后的逻辑谬误。这对我从事的跨领域写作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我能确保在引用专业概念时,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无懈可击。此外,这本书在内容更新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我翻阅了它的附录,发现它收录了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些网络用语和由此引发的规范性讨论,这表明编纂团队一直在紧密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动态,而不是固守旧有的版本。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矫正错误的利器,更是一部引领我们理解当代汉语规范化趋势的权威指南,是案头必备的精品。
评分这本《别字大诠》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和语文爱好者带来了福音。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封面设计,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工具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疲惫。更让人称道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错别字汇编,而是深入探讨了汉字形、音、义的微妙之处。例如,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同音字,书中不仅列举了错误的用法,还提供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句,将正确的语境阐释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某些“形近字”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和“再”的区别,很多时候我们凭感觉使用,但这本书会从词源和语法结构上给出清晰的界定,这种深度是很多市面上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先生,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准确、优雅地使用每一个汉字,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字错了,那个字对了”。对于需要撰写正式报告、学术论文或者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文字基础,让人在遣词造句时更加自信从容。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书评人,阅读和审阅的稿件数量庞大,因此对文字的精准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别字大诠》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超越了一本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个人阅读的“随身辞典”。与其他工具书相比,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对“语义漂移”的关注。随着社会发展,有些词汇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很多规范手册对此却避而不谈。这本书却大胆地指出了这一点,例如,某些本意非常明确的词汇,在现代语境中被滥用到了什么程度,并提供了纠正方向。它不教条主义地要求读者回到古代的用法,而是提供了一个现代语境下的最佳实践方案。这种与时俱进的编辑思想,使得这本书即便在信息快速迭代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阅读体验上,它的排版采用了左右分栏结构,左边是错别字或易混淆词的展示,右边是详细的解析和例句,这种布局清晰地划分了查阅和学习的区域,大大提升了查阅效率,体现了编辑对读者使用场景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