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语言学教程》是为语言学专业(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等专业)本科生编写的专业必修课教材,也是相关专业(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传播学等)的通识性选修课教材。《语言学教程》除绪论“语言研究与语言科学”外,正文包括八章,分别阐述语言起源和语言功能、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言的发展、语言类型和语言分类、文字。教材编写遵循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原则,尽量将普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与各国特别是我国本土的语言实际相结合。《语言学教程》2003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靠前版,2009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版。该教材已作为靠前多所高等院校本科教材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经七年使用后,有必要在2009年修订版基础上出版第三版,目的是优化教材内容,增添语言研究的新成果,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这本语言学入门读物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感觉像是掉进了一个充满术语的迷宫。但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就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师,从最基础的语音学开始,一步步引导我理解语音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语言中的音素是如何构成的。尤其是讲解到音位理论那部分,我本来以为会很抽象,结果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p”和“b”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中的细微差别,让我茅塞顿开。书中对不同语言的音系进行对比分析时,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日常说话的发音习惯并非是“唯一正确”的。而且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关键概念都有加粗或者用小框单独拎出来,复习起来特别方便,简直是自学者的福音,让我对后续的深入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深教师,我非常关注如何将语言学理论有效地转化成教学实践。这本书里关于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章节,可以说是我今年读到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它不仅梳理了跨语言影响、错误分析等传统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认知负荷理论和输入/输出假说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书中的小练习和思考题设计得也极具启发性,它们不是让你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让你去设计一段“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的教学活动,这对我日常备课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教学方法,促使我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感觉自己的专业素养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我是一个对社会语言学特别感兴趣的研究生,手头已经有好几本经典著作,但总觉得它们在理论深度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探讨语言变异与社会阶层关系时,论述得不够扎实。我原本对这本教材不抱太大期望,觉得它可能更多是面向本科新生的基础概述。然而,令我惊喜的是,它在描述社会方言、语域变化以及语言接触现象时,引入了大量非常及时的案例研究,并且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心理动因。书中对拉波夫的经典研究做了精到的提炼和现代化的延伸,这对于我撰写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支撑。如果说有些教材是罗列知识点,这本书更像是在搭建一个思维框架,引导读者批判性地思考语言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
评分我对历史语言学和语族演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偏重印欧语系的考证,要么就是晦涩难懂的比较词源学。这本书在宏观层面上对语言的系属划分和语音演变的内在规律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用图表和清晰的演变路线图,把复杂的亲属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让我终于能区分“音变规律”和“借用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它在讨论词汇借用时,不仅仅是列举例子,还探讨了文化交流在其中的推动作用,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历史研究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对于想系统了解人类语言多样性历史脉络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起点和坚实的基础。
评分老实说,我购买这本教材主要是为了应付我的“语言与思维”选修课,我对符号学和哲学思辨一向比较头疼,总觉得语言的抽象层面太容易让人迷失。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理论,但却用一种非常克制且逻辑清晰的方式来呈现它们。例如,在讨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框架时,作者没有陷入无休止的句法树的绘制中,而是着重解释了其背后的“普遍语法”思想是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生而为人,皆具语言能力”这一认知的。对我来说,理解“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转换机制,比记住那些复杂的转换规则重要得多,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它就像一个优秀的桥梁,连接了晦涩的理论和我们日常的语言直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