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肖红军,王晓光,李伟阳 著 著作 定 价:98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页 数:42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20101547 ●Ⅰ 总报告
●1 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进展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十大发现/001
●Ⅱ 技术报告
●2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优化/009
●Ⅲ 基础指数报告
●3 中国资本市场社会责任发展成熟度综合指数评价/021
●4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评价/029
●Ⅳ 衍生指数报告
●5 重点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评价/041
●6 重点区域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评价/133
●7 “一带一路”主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评价/149
●8 制造业上市公司绿色发展能力成熟度评价/163
●Ⅴ 指数比较报告
●9 不同股票价格指数的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比较/173
●10 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50指数与不同股票价格指数的市场表现比较/200
●11 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的影响/212
●Ⅵ 典型企业报告
●12 中国农业银行社会责任管理与能力建设/222
●13 中国联通社会责任管理与能力建设/24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分析了18个重点行业、4个重点区域、6大股票指数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水平;提出并编制了CSRCM50指数,将该指数的市场表现与不同股票价格指数的市场表现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表现的具体影响;专门评价了“一带一路”主题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以及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绿色发展能力水平;系统剖析了5家大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推进管理范式,希望为其他上市公司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提供参考。 肖红军,王晓光,李伟阳 著 著作 肖红军,男,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工程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长期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方面的研究。曾经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部委委托的重要研究课题。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著作多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王晓光,男,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智库秘书长,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等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6版) 一、 报告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CSR)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品牌价值乃至长远发展潜力的核心指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上市公司群体的社会责任实践不仅影响着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全球产业链的可持续性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016年,恰逢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逐步走向成熟、制度化建设加速推进的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6版)》应运而生。本报告旨在系统、全面地评估中国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水平,探索其能力成熟度,为企业、投资者、政府监管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提供一份客观、权威的参考。 这份报告的意义在于: 引领企业实践: 通过梳理优秀案例,揭示行业共性问题,为上市公司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提供方向和动力,引导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担当转变,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运营。 赋能投资者决策: 为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提供量化的评估工具,帮助识别具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和内在价值的投资标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更负责任的企业。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促进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上市公司之间的学习交流,推动形成良性竞争,共同提升中国上市公司整体的社会责任水平。 回应社会关切: 满足社会公众对企业透明度、责任感的期待,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建立更和谐、互信的关系,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生态。 推动政策完善: 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制定和完善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实践依据。 二、 报告研究方法与框架 本报告的编写遵循科学、严谨、客观的研究原则,力求展现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的真实图景。 研究方法: 1. 数据收集与筛选: 报告选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上市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 如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等。 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数据: 包括ESG评级机构、行业协会的评估结果等。 新闻媒体公开报道: 关注上市公司在环保、公益、劳动者权益、消费者权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表现。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作为评估的参照标准。 问卷调查与访谈(如适用): 针对部分代表性企业进行深入调研。 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报告建立了一套多维度、系统化的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关注企业在环境(E)、社会(S)、治理(G)三大核心领域的表现,还进一步细化至具体的操作层面,以衡量企业的责任意识、责任管理体系、责任实践与绩效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有效性。主要维度可能包括: 环境责任: 能源消耗与效率、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 社会责任: 员工权益保护(薪酬福利、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发展)、供应链管理(供应商审核、劳工标准)、产品与服务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社区关系与公益慈善、人权保障等。 公司治理: 董事会结构与独立性、股东权利保护、反腐败与商业道德、信息披露透明度、风险管理与合规性等。 战略整合与创新: 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等。 利益相关方沟通与参与: 与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和参与程度。 信息披露质量: 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及时性以及接受第三方鉴证的情况。 3. 成熟度模型应用: 报告将采用成熟度模型来评估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模型通常将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 起步级(Initial): 责任意识初步萌芽,实践零散,多为被动响应。 初级(Developing): 责任管理初步建立,有部分制度和流程,实践有一定范围。 发展级(Defined): 责任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制度流程清晰,实践覆盖面广。 成熟级(Managed): 责任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积极主动,融入战略,具备持续改进能力。 卓越级(Optimizing): 成为行业标杆,积极创新,引领社会责任实践,产生广泛积极影响。 4. 数据分析与解读: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识别出不同行业、不同市值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上的差异,发现共性问题与亮点,并进行深入解读。 研究框架: 报告的研究框架围绕“评估——分析——洞察——建议”四个核心环节展开。 第一部分:总论。 阐述报告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以及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整体发展态势。 第二部分: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现状分析。 整体评估: 对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的整体成熟度进行画像,分析不同维度(环境、社会、治理)的平均水平及分布情况。 行业比较: 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各行业在社会责任实践上的差异与特点。 市值维度分析: 探讨不同市值规模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上的表现差异。 关键维度深度剖析: 选取报告指标体系中的关键维度,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案例展示,揭示在特定领域(如环境保护、员工权益、反腐败等)的突出问题或先进经验。 第三部分:典型案例研究。 选择部分在社会责任领域表现突出或面临严峻挑战的上市公司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社会责任实践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第四部分:挑战与机遇。 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在推进社会责任能力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如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不足、短期利益导向等),以及未来发展的机遇(如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基于研究结论,向政府、监管机构、企业、投资者、社会组织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行动指南,展望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 报告内容要点(示例,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研究数据生成) 1.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的整体画像 平均成熟度水平: 报告将展示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的平均得分,并分析其处于哪个成熟度等级。例如,可能发现整体水平处于“初级”到“发展级”之间,表明大部分公司已开始重视并采取行动,但距离“成熟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维度分布: 分析在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上,上市公司的表现差异。例如,可能发现上市公司在“治理”(如信息披露、股东保护)方面的成熟度普遍高于“环境”或“社会”领域,这可能与监管的侧重点有关。 “G”(公司治理)的相对领先: 报告可能指出,与环境和社会责任相比,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部分大型企业在内部控制、反腐败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体系,这得益于持续的监管和市场化进程。 “E”(环境)的挑战与进步: 虽然面临环保压力,但一些能源、化工、制造业等行业的领先企业已开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发布了详细的环境报告,体现出一定的成熟度。然而,整体而言,更多中小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披露和实践仍显不足。 “S”(社会)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员工权益、消费者保护、社区关系等社会责任领域表现参差不齐。大型企业在员工福利、公益慈善方面可能表现积极,但供应链上的劳工权益、消费者数据安全等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的挑战。 2. 行业差异分析:谁在引领?谁在追赶? 金融业: 作为服务业,其社会责任更多体现在金融普惠、风险管理、合规经营、投资者保护等方面。报告可能发现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相关披露和实践上较为规范。 制造业: 这是一个对环境和社会影响较大的行业。报告将分析不同子行业(如汽车、家电、服装、电子产品)在节能减排、供应链管理、产品安全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汽车行业可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排放标准遵守方面有突出表现,而电子产品行业则面临电子废弃物处理、供应链劳工权益的挑战。 信息技术/互联网行业: 新兴行业,其社会责任关注点可能包括数据隐私保护、平台责任、数字鸿沟、内容治理等。报告可能分析该行业在这些新兴议题上的应对情况。 能源与资源行业: 传统上被认为是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报告将关注其在可持续能源转型、资源节约、生态修复方面的努力和透明度。 消费品行业: 关注点可能包括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绿色包装等。 3. 市值维度下的成熟度对比 大型企业(如市值超过100亿人民币): 通常拥有更强的资源和品牌压力,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实践方面往往表现更为积极和规范,已初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部分企业已达到“成熟级”甚至“卓越级”。 中型企业(如市值在10亿-100亿人民币): 处于快速发展期,部分企业已开始关注社会责任,但投入和体系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处于“初级”或“发展级”。 小型企业(如市值低于10亿人民币): 资源有限,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多数处于“起步级”,实践较为零散,信息披露也较为有限。 4. 关键维度深度洞察 环境保护: 报告可能发现,尽管政策不断收紧,但仍有部分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上存在“漂绿”现象,未提供具体、可量化的数据。同时,也有一批领先企业在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方面走在前列。 员工权益: 薪酬福利、职业健康安全等基础性方面的披露相对较好,但关于员工培训发展、多元化与包容性、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深入信息仍有待提升。 供应链管理: 这是当前社会责任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报告可能指出,很多企业仅要求供应商遵守法律法规,而缺乏对劳工权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质性审核和持续改进机制。 信息披露质量: 报告将评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质量,包括披露的范围、深度、准确性、可比性以及是否经过第三方鉴证。可能发现,虽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但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独立第三方鉴证比例较低。 5. 典型案例分析(示例性描述) 案例一:XX能源集团——从传统能源到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实践 深入分析其在减少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节能技术方面的投入和成效。 评估其在当地社区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项目与影响。 探讨其在信息披露上的透明度,以及如何将其绿色战略与企业核心业务深度融合。 案例二:XX科技公司——科技创新下的负责任发展之路 聚焦其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数字鸿沟方面的应对策略。 分析其在供应链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改进措施,如对供应商的审核与培训。 评价其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废弃物回收方面的努力。 6.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博弈: 许多企业仍以短期财务目标为主导,对社会责任的长期价值认识不足。 信息披露的碎片化与不透明: 缺乏统一、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标准,导致信息质量不高,难以进行有效比较。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 尤其对于跨国公司,管理庞大且多层级的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性: 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沟通机制,回应各方关切,仍需探索。 中小企业的资源与能力限制: 小型企业在投入社会责任实践方面面临较大的资源和专业能力挑战。 机遇: 政策法规的引导与推动: 政府对ESG(环境、社会、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资本市场的绿色投资浪潮: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为负责任的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 消费者和公众意识的觉醒: 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公众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也在加大。 技术创新带来的解决方案: 新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供应链追溯和信息披露。 国际标准的接轨: 积极对标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ESG披露框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7.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政府与监管机构: 进一步完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明确披露范围和标准,鼓励第三方鉴证。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社会责任的奖惩机制。 推动ESG评级体系的健康发展,引导市场力量。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指导和支持。 上市公司: 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建立科学的责任管理体系。 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沟通。 加大在绿色技术、员工发展、社区贡献等方面的投入。 将社会责任视为提升品牌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投资者: 积极践行ESG投资理念,将社会责任表现作为重要的投资评估维度。 利用ESG报告和评级,引导资金流向负责任的企业。 社会组织与公众: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监督和倡导。 提高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参与度。 未来展望: 报告将展望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发展的长期趋势,例如,ESG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披露将更加标准化和智能化,企业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解决全球性挑战中。 四、 结语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能力成熟度报告(2016版)》不仅是一份研究成果,更是对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深刻洞察。它以翔实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勾勒出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领域的现状,揭示了前进的挑战与机遇,并为所有利益相关方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引。通过持续的评估、反思与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上市公司将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