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第二版)

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如人,庞文琴,霍启升等 著
图书标签:
  • 分子筛
  • 多孔材料
  • 化学
  • 吸附
  • 催化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分离
  • 环境科学
  • 纳米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18364
商品编码:25673098402
包装: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第二版)

:198.00元

作者:徐如人,庞文琴,霍启升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030418364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版的基础上,保持以分子筛与多孔材料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为主线,兼顾基础与发展前沿并重的体系,总结本领域十年(2004~2013)来的进步与发展,在大幅更新与删改原有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再新增加“等级孔材料”与“金属有机与有机骨架多孔材料”两章。整体反映本领域的**进展,新增十年(2004~2013)来的参考文献近千篇。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符合您要求的图书简介。 --- 晶体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界面:无机固体化学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无机固体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深入探讨了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的晶体结构演变、缺陷工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独特物理化学功能。它并非关于分子筛或多孔材料的专著,而是将视野拓展至更广阔的无机化学空间,着重阐释了离子晶体、层状结构、共价网络固体以及新型氧化物半导体在能源转换、催化和电子学中的应用潜力。 第一部分:晶体化学基础与结构多样性 本书首先以坚实的晶体化学原理为基石,系统梳理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在无机材料结构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不同于聚焦于孔道结构的传统思路,本卷着重分析了庞大和复杂晶格的构建规则,包括庞德(Pounder)规则的局限性在复杂氧化物中的体现。 1. 晶体对称性与缺陷工程: 详细讨论了晶体群论在预测材料结构稳定性和指导合成路径中的应用。重点剖析了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取代缺陷)如何作为功能调控的“旋钮”。例如,通过精确控制氧空位浓度来影响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荷转移特性,以及非化学计量比对电子导电性的深刻影响。书中对洛氏点阵(Rhombohedral Lattices)与复杂钨酸盐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解复杂无机骨架如何抵抗热力学分解的视角。 2. 电子结构与能带理论在固体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能带理论与晶体场理论相结合,阐述了固体材料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如何由原子排列和电子轨道杂化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态密度(DOS)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看似简单的氧化物(如 $ ext{Fe}_2 ext{O}_3$ 或 $ ext{TiO}_2$)在可见光区表现出不同的光催化活性。特别关注了Mott 绝缘体的形成机制,探讨了电子关联效应如何超越经典的能带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功能性无机骨架的构筑与调控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如何通过精妙的化学设计,将结构特征转化为特定的宏观功能。这包括对层状材料、二维结构以及异质结界面的深入探究。 3. 层状材料的界面化学与插层行为: 详细考察了过渡金属二硫属/硫属化合物(TMDs)和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策略。重点阐述了阳离子插层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书中不仅描述了锂离子在这些层状结构中嵌入/脱出的行为,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机分子或聚合物的插层来诱导相变,从而实现电致变色或储能性能的改变。不同于分子筛的刚性孔道,层状结构展现出动态的层间距调控能力。 4. 钙钛矿结构与结构弛豫: 钙钛矿结构($ ext{ABX}_3$)是现代功能材料的研究热点。本书深入分析了乔廷-德格勒(Jahn-Teller Distortion)对晶体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特别是其在铁酸盐和钛酸盐中的普遍性。通过离子迁移率模型,解释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迟滞效应”的物理化学根源,并讨论了如何通过A位或B位的尺寸工程来稳定特定的对称相,以优化光电转换效率。 5. 结构相变与热力学驱动力: 探讨了无机材料在温度、压力或电场作用下发生的可逆和不可逆相变。例如,对锆酸钡钛酸盐(Barium Titanate)的铁电-顺电转变的分析,揭示了晶格振动模式(声子)如何影响材料的介电响应。书中引入了吉布斯自由能面分析,用以预测在特定合成条件下材料倾向于形成哪种晶体结构而非孔道结构。 第三部分:固态反应动力学与新型复合体系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材料的实际制备过程,强调了固态反应动力学和界面反应在决定最终材料性能中的关键作用。 6. 固态烧结与晶界控制: 详细分析了陶瓷材料制备中晶粒生长和晶界迁移的微观机制。通过扩散理论,解释了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杂质原子(如 $ ext{SiO}_2$ 在氧化铝中的作用)如何抑制或促进晶粒的均匀生长。这部分内容与多孔材料的烧结收缩机制有本质区别,更侧重于高密度、高纯度单相固体的形成。 7. 异质结与界面反应: 重点研究了不同晶体或不同化学性质的无机材料接触界面的物理化学行为。以半导体/半导体异质结为例,分析了能带失配如何形成内建电场,这对于光催化剂中电荷分离效率至关重要。书中还探讨了在电化学体系中,电极/电解质界面上副反应和钝化层形成的动力学过程,这直接影响了电池和燃料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结论: 本书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超越特定材料类别的、更具普适性的无机固体化学分析框架。它强调通过对晶格缺陷、电子态密度和界面动力学的精确控制,来设计具有特定宏观功能的先进无机材料,为探索下一代能源、传感和催化技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第二版)》,以下是五段读者评价,每段都力求从不同角度和风格进行深入探讨,且彼此之间差异显著。 看到这本厚厚的专著摆在桌上,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严谨和厚重感所吸引。我是一名刚踏入材料科学领域的博士生,对于多孔材料的理解还停留在教科书的浅层阶段,很多概念的深层次机制,尤其是在催化和吸附应用中的微观过程,一直困扰着我。这本书的开篇就对晶体结构和孔道拓扑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梳理,那些复杂的晶体学符号和空间群描述,虽然初看起来有些晦涩,但作者的讲解逻辑性极强,仿佛带着你在原子尺度上搭建起一个立体的结构模型。我特别欣赏它在回顾经典沸石结构(如LTA、FAU)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图谱,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形成的热力学驱动力与动力学限制。更难能可贵的是,第二版在引入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这些“新贵”时,依然保持了与传统分子筛的理论一脉相承的叙事线索,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学科发展脉络的连续性,而不是被最新的热点概念牵着鼻子走。对于我这种需要打下坚实基础的研究者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理论深度,足以支撑未来数年的研究方向探索和论文撰写。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篇幅和专业性对于非化学或材料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吃力。它确实没有太多“轻松阅读”的章节,几乎每一页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推导。但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深度,使得它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为了追求通俗性而牺牲了关键细节,也不像某些前沿综述那样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它成功地在“经典原理”和“前沿进展”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严谨的学术训练。它迫使我回顾并强化了固体化学、晶体物理以及表面化学的基础知识。对于那些希望成为该领域专家、立志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一笔值得投入时间与精力的宝贵财富。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查阅的字典,而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内功心法”。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环境工程,特别是气体分离与纯化方向的工程师,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材料的吸附选择性和循环稳定性。过去几年里,市场上的新型吸附剂层出不穷,但鲜有能系统性地从分子层面解释“为什么某种孔径对CO2/N2分离有优势”的著作。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它系统地介绍了范德华力、静电力、氢键等相互作用力在吸附过程中的定量描述,特别是关于分子尺寸排阻效应(Size Exclusion)和动力学分级吸附的详细讨论,让我对选择性渗透膜和变压吸附(PSA)过程的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功能化”的讨论也特别吸引我,比如如何通过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来增强目标分子的亲和力,同时又不牺牲材料的机械强度。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水分对吸附性能影响”的章节印象深刻,这在实际工业应用中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书中对此的分析细致入微,远超一般材料综述的肤浅讨论。这本书提供给我的,是一种预测和指导实验的科学方法论,而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偏向应用和实验操作的工程师,我对那些过于偏重理论计算和晶体学对称性的内容往往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介绍合成方法学的部分,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常用的水热合成、溶剂热合成的配方,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合成路径背后的化学原理——比如前驱体选择对成核速率的影响,pH值波动对晶相手性诱导的关键作用,甚至连“种子晶体”的使用也阐述了其对最终孔道结构演化的控制机制。我一直苦于我的催化剂批次稳定性不高,总是在放大生产时出现结构坍塌或孔径分布不均的问题。翻阅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之前过度关注了反应温度和压力这些宏观参数,而忽略了溶液中无机/有机结构导向剂(SDA)的浓度梯度和扩散速率对自组装过程的决定性影响。书中关于缺陷工程和结构修饰的章节,也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思路,比如如何通过后合成修饰(Post-Synthetic Modification, PSM)来精确调控催化活性位点的空间环境,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改变初始的骨架类型。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出了我预期中的纯理论参考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高水平的“工艺优化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在阅读涉及复杂三维结构和孔道系统的书籍时,清晰的插图是理解概念的生命线。这本第二版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大量的透视图、剖面图以及能量最小化模型,都清晰地展示了那些肉眼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我记得有一次尝试理解一个特殊拓扑结构中“非连通孔道”的概念,光看文字描述是雾里看花,但书中的一个精心绘制的球棒模型结合三维投影图,瞬间就让我豁然开朗。作者们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视觉语言来弥补文字解释的不足。此外,书中对光谱学表征(如MAS NMR、XPS)和结构分析(如粉末衍射、BET/BJH孔隙分析)的结合运用,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成熟的研究范式。它不仅仅告诉你“用这个方法可以测什么”,而是深入解释了“在特定骨架下,某个峰的位移或形状变化究竟对应着骨架的何种化学环境变化或结构应力”。对于需要撰写高级实验报告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展示,教会我们如何将实验数据与理论结构紧密关联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