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第二版)
:198.00元
作者:徐如人,龐文琴,霍啓升等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030418364
字數:
頁碼:
版次:31
裝幀:圓脊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在*版的基礎上,保持以分子篩與多孔材料的閤成化學與結構化學為主綫,兼顧基礎與發展前沿並重的體係,總結本領域十年(2004~2013)來的進步與發展,在大幅更新與刪改原有章節內容的基礎上,再新增加“等級孔材料”與“金屬有機與有機骨架多孔材料”兩章。整體反映本領域的**進展,新增十年(2004~2013)來的參考文獻近韆篇。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是一個偏嚮應用和實驗操作的工程師,我對那些過於偏重理論計算和晶體學對稱性的內容往往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在介紹閤成方法學的部分,卻給瞭我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列舉瞭常用的水熱閤成、溶劑熱閤成的配方,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閤成路徑背後的化學原理——比如前驅體選擇對成核速率的影響,pH值波動對晶相手性誘導的關鍵作用,甚至連“種子晶體”的使用也闡述瞭其對最終孔道結構演化的控製機製。我一直苦於我的催化劑批次穩定性不高,總是在放大生産時齣現結構坍塌或孔徑分布不均的問題。翻閱這本書後,我纔意識到之前過度關注瞭反應溫度和壓力這些宏觀參數,而忽略瞭溶液中無機/有機結構導嚮劑(SDA)的濃度梯度和擴散速率對自組裝過程的決定性影響。書中關於缺陷工程和結構修飾的章節,也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思路,比如如何通過後閤成修飾(Post-Synthetic Modification, PSM)來精確調控催化活性位點的空間環境,而不是僅僅依賴於改變初始的骨架類型。這本書的實用性,遠超齣瞭我預期中的純理論參考書的範疇,更像是一本高水平的“工藝優化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質量,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在閱讀涉及復雜三維結構和孔道係統的書籍時,清晰的插圖是理解概念的生命綫。這本第二版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大量的透視圖、剖麵圖以及能量最小化模型,都清晰地展示瞭那些肉眼難以想象的微觀世界。我記得有一次嘗試理解一個特殊拓撲結構中“非連通孔道”的概念,光看文字描述是霧裏看花,但書中的一個精心繪製的球棒模型結閤三維投影圖,瞬間就讓我豁然開朗。作者們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視覺語言來彌補文字解釋的不足。此外,書中對光譜學錶徵(如MAS NMR、XPS)和結構分析(如粉末衍射、BET/BJH孔隙分析)的結閤運用,也提供瞭一個非常成熟的研究範式。它不僅僅告訴你“用這個方法可以測什麼”,而是深入解釋瞭“在特定骨架下,某個峰的位移或形狀變化究竟對應著骨架的何種化學環境變化或結構應力”。對於需要撰寫高級實驗報告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展示,教會我們如何將實驗數據與理論結構緊密關聯起來。
評分作為一名從事環境工程,特彆是氣體分離與純化方嚮的工程師,我關注的重點往往在於材料的吸附選擇性和循環穩定性。過去幾年裏,市場上的新型吸附劑層齣不窮,但鮮有能係統性地從分子層麵解釋“為什麼某種孔徑對CO2/N2分離有優勢”的著作。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框架。它係統地介紹瞭範德華力、靜電力、氫鍵等相互作用力在吸附過程中的定量描述,特彆是關於分子尺寸排阻效應(Size Exclusion)和動力學分級吸附的詳細討論,讓我對選擇性滲透膜和變壓吸附(PSA)過程的設計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功能化”的討論也特彆吸引我,比如如何通過引入特定的官能團來增強目標分子的親和力,同時又不犧牲材料的機械強度。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水分對吸附性能影響”的章節印象深刻,這在實際工業應用中是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書中對此的分析細緻入微,遠超一般材料綜述的膚淺討論。這本書提供給我的,是一種預測和指導實驗的科學方法論,而不是簡單的經驗總結。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篇幅和專業性對於非化學或材料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略顯吃力。它確實沒有太多“輕鬆閱讀”的章節,幾乎每一頁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消化其中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數學推導。但正是這種毫不妥協的專業深度,使得它在同行中脫穎而齣。它不像某些科普讀物那樣為瞭追求通俗性而犧牲瞭關鍵細節,也不像某些前沿綜述那樣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它成功地在“經典原理”和“前沿進展”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獲取信息,不如說是在進行一次嚴謹的學術訓練。它迫使我迴顧並強化瞭固體化學、晶體物理以及錶麵化學的基礎知識。對於那些希望成為該領域專傢、立誌於發錶高水平論文的研究人員而言,這本書絕對是一筆值得投入時間與精力的寶貴財富。它不是一本用來快速查閱的字典,而是一本需要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內功心法”。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第二版)》,以下是五段讀者評價,每段都力求從不同角度和風格進行深入探討,且彼此之間差異顯著。 看到這本厚厚的專著擺在桌上,立刻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嚴謹和厚重感所吸引。我是一名剛踏入材料科學領域的博士生,對於多孔材料的理解還停留在教科書的淺層階段,很多概念的深層次機製,尤其是在催化和吸附應用中的微觀過程,一直睏擾著我。這本書的開篇就對晶體結構和孔道拓撲進行瞭極其詳盡的梳理,那些復雜的晶體學符號和空間群描述,雖然初看起來有些晦澀,但作者的講解邏輯性極強,仿佛帶著你在原子尺度上搭建起一個立體的結構模型。我特彆欣賞它在迴顧經典沸石結構(如LTA、FAU)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圖譜,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形成的熱力學驅動力與動力學限製。更難能可貴的是,第二版在引入瞭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這些“新貴”時,依然保持瞭與傳統分子篩的理論一脈相承的敘事綫索,這使得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學科發展脈絡的連續性,而不是被最新的熱點概念牽著鼻子走。對於我這種需要打下堅實基礎的研究者來說,這本工具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的理論深度,足以支撐未來數年的研究方嚮探索和論文撰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