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
定价:118.00元
作者:Andrzej Kolinski;王存新主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030396495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10月9日在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及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此奖项。《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中许多内容与他们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我们也衷心地希望此次诺奖的授予可以使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技术在中国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更长足的发展!
内容提要
《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涉及蛋白质分子模拟领域内新的综述和通用方法,学术思想新颖,内容包括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折叠机理及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采样技术、粗粒化模型、分子对接方法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在分子设计与药物设计等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等十分广阔的范围。《蛋白质模拟的多尺度方法》各章的作者都是目前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我必须得承认,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相当可观的,它显然不是写给初次接触计算模拟的本科生看的。其中关于非平衡态统计力学在模拟中的应用那几节,内容非常尖锐且前沿,涉及到了很多最新的理论框架,比如非平衡态格林函数方法在处理瞬态过程中的潜力。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消化了其中关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那一章,作者对数据处理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偏差和噪音过滤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非常自信的姿态,引导我们这些同行去思考当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迫使读者不断地进行自我检验和知识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专业,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细致的分子结构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搞计算化学研究的人的眼球。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句引文,虽然我记不清具体内容了,但它那种对复杂性进行简化和精确建模的哲学思考,让人在翻开第一页前就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装帧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经过深思熟虑、内容扎实的著作。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目录结构就足以看出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功力。从基础的分子动力学理论,到更高层级的粗粒化模型,再到与实验数据的整合,逻辑衔接得非常流畅,仿佛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从微观到宏观的阶梯式攀登。特别是关于能量函数选择的那一章,作者似乎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比较分析,对于那些经常为系统选择力场而头疼的研究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救命稻草。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业界良心,尤其是那些图表和公式的呈现,清晰度高到令人发指。我经常需要查阅一些经典算法的数学推导,很多其他书籍在这方面处理得含糊不清,但这里作者对每一步的变换都标注得非常详尽,甚至连一些容易混淆的张量符号的定义都在脚注里给出了解释。对于我这种追求细节的学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价值的核心标准。其中关于自由能计算的部分,图示将各种方法(如PMF、FEP等)在信息流和计算成本上的权衡关系展示得一目了然,配合着代码伪代码的展示,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汇编,更像是一本高级实战手册,随时可以应用到手边的计算任务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我本来以为它会过多地沉湎于纯粹的理论构建,但令我惊喜的是,它在每一章的末尾都设置了“案例研讨”或“软件实现考量”的板块。这些板块不再是抽象的数学推导,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的计算资源分配、并行化策略选择等工程问题。例如,在讨论如何高效地利用GPU加速MD模拟时,作者没有仅仅提及CUDA,而是深入分析了内存访问模式对不同原子间相互作用计算效率的影响,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我们实验室在优化计算流程时的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架起了理论殿堂与实验室现实之间的桥梁,使得高深的理论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空谈,而是可以落地生根、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强大工具。
评分我第一次拿起这书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本来只是想随便翻翻,没想到里面的讨论风格极其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反而带着一种资深研究者特有的那种沉稳和洞察力。比如,在阐述如何处理长时间尺度模拟中的采样不足问题时,他没有直接抛出算法公式,而是先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系统能量面描绘成一片起伏不定的山脉,然后才巧妙地引入Metadynamics或Replica Exchange等技术的原理。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让我这个自认为对部分概念已经掌握的读者,都获得了新的启发。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模拟范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辩论”,而不是简单的罗列,使得读者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盲目地套用某一种“万能”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