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 名:範誌紅詳解孕産婦飲食營養全書
作 者:範誌紅
ISBN :9787122290342
齣 版 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7-04-01
印刷時間:2017-04-01
字 數:字
頁 數:332頁
開 本:16開
包 裝:平裝
重 量:g
定 價:49.8元
內容簡介
備孕懷孕坐月子,飲食營養是關鍵。本書是人氣營養學傢範誌紅教授力作,為孕産婦全程營養飲食提供科學指導方案。
備孕怎麼吃寶寶更健康?懷孕怎麼吃長胎不長肉?坐月子怎麼吃母乳更營養、媽媽不長胖?針對這些準媽媽、新媽媽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範誌紅教授一一給齣瞭科學答案。
不僅告訴孕産婦讀者孕程營養知識,更貼心介紹120餘道孕産婦保健食譜,以及部分精彩的網友問答及新媽媽故事實例。全書營養知識介紹科學詳盡、通俗易懂,食譜部分附詳細圖解及製作說明、營養含量分析及卡路裏參考,是備孕懷孕女性不可多得的科學參考讀物。
本書的附錄部分,提供瞭各類食材的營養素含量、血糖指數等數據,以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相關指導,可使讀者在實際生活中方便地查找相關數據,結閤自身實際情況靈活搭配三餐的菜品種類及數量,科學閤理地健康飲食。
作者簡介
範誌紅,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係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食品科技協會理事,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理事,北京科普作傢協會理事。中國科協聘烹飪營養首席科學傳播專傢,北京市衛生局聘北京健康科普專傢,中國烹飪協會聘公眾膳食健康指導專傢,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營養與食品專業委員會專傢,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聘全民健康素養巡講特聘專傢,新華網聘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專傢團特聘專傢。
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嚮為烹調加工對食物營養健康價值的影響、營養食品和營養食譜的設計開發、健康因素對食品選擇的影響等,主編、參編教材11本,發錶科技論文80篇,曾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首都勞動奬章、北京市三八紅旗標兵、北京市教育教學先鋒標兵、北京市師德標兵、北京市文明職工、北京教育係統健康之星、霍英東教學奬、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奬等奬勵。
齣版《吃對你的傢常菜》、《範誌紅寫給女人的美麗健康書》、《健康快到碗裏來》等食品營養科普書籍20本。在“健康之路”、“萬傢燈火”、“養生堂”“健康一身輕”等全國20多個電視欄目作為主講嘉賓齣鏡超過800集。為中央和各地市民大講堂做健康飲食講座一百多場,為報刊撰科普文章超過1000篇。
新浪網的個人科普微博“範誌紅_原創營養信息”發錶微博超過11000條,粉絲數133萬人。 公眾平颱“範誌紅_原創營養信息”至今已發送600多篇科普文章,訂閱數25萬人。
最近迷上瞭一本關於兒童早期教育的書,那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強調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著重於如何通過日常的親子互動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作者用瞭很多非常生動的例子,比如如何將收拾玩具的過程變成一場“尋寶遊戲”,如何在散步時引導孩子觀察樹葉的形狀和顔色變化,這些小小的“遊戲”背後,其實蘊含著深刻的認知發展理論。我特彆欣賞書裏提到的“有界限的自由探索”這一概念,它幫助我理解瞭在保護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嘗試和犯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讀起來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育兒專傢坐在你身邊,耐心而又充滿智慧地分享著她的心得,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玩耍”的定義都升華瞭,它不再是打發時間的活動,而是孩子構建世界觀、發展社交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核心途徑。這本書讓我對未來的育兒之路充滿瞭期待和信心,因為它提供瞭一套可操作、可實踐的哲學指導,而不是一堆教條式的規定。
評分我剛看完一本聚焦於全球氣候變化對未來農業影響的深度報告文學作品。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震撼,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學術報告形式,而是以幾位生活在全球不同氣候帶的農民的真實經曆為主綫,串聯起瞭乾旱、洪水、極端天氣對糧食安全構成的嚴峻挑戰。作者的田野調查非常紮實,她細緻地描繪瞭北非農民如何與沙化土地抗爭,以及東南亞漁民如何應對海平麵上升帶來的生存睏境。書中穿插瞭頂尖氣候科學傢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但這些預測並非冷冰冰的數據,而是與前文農民的個人命運緊密相連,形成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和緊迫感。這本書的批判性很強,它不僅指齣瞭問題的嚴重性,更深入探討瞭現行全球貿易體係、資源分配不公在加劇這一危機中的作用。讀完後,我深深地感到,氣候問題已經不再是遙遠的環保議題,而是與我們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息息相關的生存危機。它促使我去重新思考食物的來源和我們消費選擇背後的倫理責任。
評分我最近讀到一本關於非綫性動力學在社會係統建模中應用的科普書籍,內容相當硬核,但作者的講解功力實在瞭得,讓我這個工科背景的人也能領略其中的精妙。這本書的核心是闡釋混沌理論和分形幾何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股市波動、流行病傳播乃至城市交通堵塞這類復雜現象。作者沒有陷入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大量運用瞭著名的“蝴蝶效應”及其衍生概念,比如“吸引子”和“相空間”的可視化解釋,讓人能直觀地感受到微小擾動如何可能引發巨變。書中有一個案例分析瞭社交媒體上的觀點極化現象,它用數學模型展示瞭初始意見的微小差異如何通過網絡反饋機製迅速被放大,最終導緻群體分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非決定論的思維框架來審視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隨機、不可預測的事件,教會我們接受係統內在的不確定性。讀完後,我對“控製”的固有觀念受到瞭挑戰,明白瞭在某些復雜的係統中,理解其運作規律比試圖完全控製它更為重要。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古典音樂史的入門讀物,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門檻極高的領域,變得既嚴謹又充滿趣味性。作者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簡單羅列作麯傢,而是采取瞭“主題式”的講解,比如專門有一章探討“和聲的革命”,另一章則聚焦於“奏鳴麯式的情感錶達潛力”。她善於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音樂結構,比如將賦格麯比作一場精妙的“多人對話”,將交響樂的結構比作一部波瀾壯闊的文學史詩。書中還附帶瞭大量的音頻鏈接,讀者可以在閱讀理論的同時,立即聆聽相應的音樂片段,這種“理論+實踐”的結閤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難度。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貝多芬晚期作品時那種近乎宗教般的熱情,她讓我理解瞭音樂不僅僅是鏇律的組閤,更是人類精神探索和情感極限的錶達。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典音樂的欣賞維度,讓我從一個純粹的聽眾,變成瞭一個能稍微窺見其結構之美的鑒賞者。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極簡主義生活哲學的書籍,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少即是多”在精神層麵和物質層麵的雙重體現。作者從哲學史的角度探討瞭人類對“擁有”的過度追求如何導緻精神內耗和焦慮,隨後,她將理論落腳於日常生活的具體實踐。書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數字時代的“信息過載”問題,並提齣瞭“信息斷捨離”的方法論,要求讀者像對待實體物品一樣,審視自己接收的信息源的價值和必要性。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先是進行宏大的思辨,然後逐步收緊到對衣櫥、書架、電子設備的管理上。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整理過程時,並沒有使用很多常見的“收納技巧”,而是側重於梳理“為什麼要留下它”背後的情感聯結和功能需求,這使得整個整理過程變成瞭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讀完後,我減少瞭對電子設備的依賴,並且開始有意識地篩選我訂閱的新聞和社交媒體內容,生活中的“噪音”明顯減少瞭,專注力也得到瞭顯著提升。這本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改變瞭我看待“價值”和“擁有”的底層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