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运动试验的原理和解读 (病理生理及临床应用) 第5版 平装—2018年01月 心脏功

心肺运动试验的原理和解读 (病理生理及临床应用) 第5版 平装—2018年01月 心脏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肺运动试验
  • 运动生理学
  • 心脏功能
  • 临床医学
  • 病理生理学
  • 呼吸生理学
  • 运动医学
  • 心血管疾病
  • 诊断学
  • 医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风送琴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565917127
商品编码:25817300602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心肺运动试验的原理和解读
            定价 285.0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开本 16
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549
字数 1138000
ISBN编码 9787565917127









暂时没有内容介绍,请见谅!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临床心电图解读:从基础到进阶》 一、 前言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其价值不言而喻。它能够实时、动态地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为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以及药物对心脏的影响等提供关键信息。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以及临床实践对诊断精准性和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掌握心电图的解读能力,已成为每一位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核心技能。 本书旨在系统地梳理心电图学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讲解临床常见心电图的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我们力求将心电图学的复杂概念条理化、图谱化,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从心电图基础知识到复杂病例分析的全过程。本书面向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心内科、急诊科、全科医生,以及医学院校的师生,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建立起坚实的心电图知识体系,提升临床实践中的心电图解读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二、 目录纲要 第一篇:心电图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心脏的电生理基础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房、心室、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去极化、复极化 心肌的兴奋性、应激性和传导性 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 第二章:心电图的记录原理与导联系统 心电图机的工作原理 标准12导联心电图:肢体导联(Ⅰ、Ⅱ、Ⅲ、aVR、aVL、aVF)与胸导联(V1-V6) 各导联的观察区域与电轴的形成 心电图纸的规格与测量 第三章:心电图的组成要素与正常波形解读 P波:形态、时长、振幅,反映心房去极化 QRS波群:形态、时长、振幅,反映心室去极化;Q波的病理性意义;R波递增与递减;S波 ST段:位置(压低、抬高),反映心室复极化早期 T波:形态、振幅,反映心室复极化 U波:临床意义 心电图各间期: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RR间期 心脏节律与心率的计算 电轴的正常范围与判断 第二篇: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解读 第四章: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呼吸性与非呼吸性) 窦性停搏 窦房传导阻滞 第五章:异位起搏点心律失常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PAC):特点、诊断要点、临床意义 房性心动过速 (AT):特点、诊断要点、临床意义 房扑 (A Flutter):特点、诊断要点(锯齿状P波)、临床意义 房颤 (A Fib):特点、诊断要点(f波、绝对不齐的RR间期)、临床意义 交界性心律失常: 交界性期前收缩 (PJC):特点、诊断要点(倒置P波位于QRS群前后或被掩盖) 交界性心律 (Junctional Rhythm):特点、诊断要点 交界性心动过速 (JT):特点、诊断要点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PVC):特点(宽大畸形的QRS)、分类(二联律、三联律等)、诊断要点、临床意义 室性心动过速 (VT):特点(心率快、QRS宽大、R-R间期规整)、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传导阻滞)、临床意义 尖端扭转型室速 (Torsades de Pointes):特点(QRS波形态连续改变)、诱因、临床意义 室颤 (VF):特点(粗大的不规则颤动波)、临床意义 第六章: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First-degree AV block):PR间期延长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Second-degree AV block): 莫氏I型(文氏Ⅰ度):PR间期进行性延长,QRS脱落 莫氏II型:PR间期固定,QRS脱落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Third-degree AV block):P波与QRS群无关,完全性房室分离 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V1-V3导联RSR’型,Ⅰ、V5、V6导联QS型或rS型,QRS时限增宽 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Ⅰ、aVL、V5、V6导联宽大R波,V1-V3导联QS型或rsR’型,QRS时限增宽 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增宽但不超过0.12秒 第三篇:缺血性心脏病的电心图解读 第七章: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电心图表现 ST段改变: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标志,不同导联抬高对应梗死部位(下壁、前壁、侧壁、后壁) ST段压低:心肌缺血的表现,可出现在心绞痛发作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T波改变: T波倒置:心肌缺血或梗死后复极异常 T波高尖: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钾等原因也可引起) Q波的意义: 病理性Q波: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标志 心电图演变过程: 急性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异常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 心绞痛的心电图: 劳力性心绞痛:活动后ST段压低,休息后恢复 不稳定性心绞痛:休息时ST段改变、T波改变 心肌梗死的部位与导联对应关系: 下壁梗死(Ⅱ、Ⅲ、aVF) 前壁梗死(V1-V4) 侧壁梗死(Ⅰ、aVL、V5、V6) 后壁梗死(V7-V9,或V1-V3的镜面像) 第四篇:其他常见心脏疾病的心电图解读 第八章:心力衰竭与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 心力衰竭:心率增快、QRS低电压、ST-T改变、心房肥大等 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QRS增宽、ST-T改变、病理性Q波)、扩张型心肌病(心房心室扩大、心律失常) 第九章: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T波高尖、QRS增宽、心律失常 低钾血症:T波平坦或倒置、U波增宽、ST段压低 高钙血症:QT间期缩短 低钙血症:QT间期延长 药物影响: 洋地黄:ST段斜形压低、T波低平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QT间期、QRS时限的影响 第十章:先天性心脏病与肺心病的心电图特点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心房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 法洛四联症:右心室肥大、右轴 desvi 肺心病 (Cor Pulmonale): 右心肥大(RBBB、aVF导联R波增高、V1导联R波增高)、肺P波(P波高尖) 第五篇:心电图临床应用与进阶 第十一章:心电图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与急诊处理 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管理 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脏事件 心源性休克的判断 第十二章:心电图的动态监测与Holter Holter监测的适应症、解读要点 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价值 第十三章:心电图的鉴别诊断思路与难点解析 如何区分心肌缺血与ST段抬高的其他原因(如心包炎、Brugada综合征) 如何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与室性心动过速 复杂心律失常的分析策略 第十四章:心电图疑难病例分析 精选典型、少见、易混淆的病例,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详细分析 六、 总结 心电图学是一门集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技能操作于一体的学科。本书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讲解,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心电图知识框架。从心脏的电生理基础到各种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疾病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再到心电图在临床急危重症中的应用,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掌握心电图的科学解读方法,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七、 附录 常用心电图术语解释 心电图测量参考值 参考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CPET的“结果”,更深入探讨了“过程”。在解读“原理”的部分,作者们花了大量篇幅去阐释运动负荷是如何逐步增加的,以及身体各个系统(心血管、呼吸、肌肉)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协同工作的。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CPET测试中的每一个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指标变化所代表的意义。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平台期”和“极限”的讨论。理解了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CPET测试的终点,以及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反应。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CPET测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这对于确保测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它提醒了我,一项看似简单的测试,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生理机制和严谨的操作流程。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我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医学书籍,不仅要提供知识,更要引发思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讲解CPET各项指标时,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数据背后的临床意义,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临床判断。书中有很多“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临床情境相结合,加深了理解,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现了CPET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推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它鼓励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学习,去发现CPET在新的疾病领域和新的临床场景中的应用潜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启迪者,它让我对CPET这项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兴趣。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是我在阅读医学书籍时最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为看重的方面,也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仅仅依靠传统的检查手段,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和评估。而CPET,正是能够提供一个动态、全面的评估窗口。书中关于“临床应用”的部分,简直就是一本“实操指南”。从不同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CPET表现,到肺部疾病(如COPD、哮喘)的鉴别诊断,再到围手术期风险评估、运动处方的制定,几乎涵盖了CPET在各个临床场景的应用。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心力衰竭患者CPET解读的章节印象深刻。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分级心衰患者在CPET中可能出现的特征性改变,比如VO2max的下降程度、VE/VCO2斜率的增高等,这些信息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同时,书中还强调了CPET在评估心脏康复效果以及优化患者运动耐量方面的价值,这对于我平时指导患者进行科学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的书,这种深度结合,让我觉得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也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的临床行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像是在临床实践中突然点亮的一盏明灯,尤其对于我这样在心血管领域摸索多年的医生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心肺运动试验(CPET)这个技术,说起来并不陌生,但要真正做到精准解读、融会贯通,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市面上关于CPET的书籍并非没有,但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而这本书,从“原理”到“解读”,再到“病理生理及临床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我能够从最基础的生理学反应开始,逐步理解CPET的各项指标背后所代表的生理病理变化,最终将其巧妙地应用于临床,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项CPET指标的详尽阐释。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数值范围,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指标是如何反映心肺系统在运动负荷下的功能状态,以及当出现异常时,可能提示的病理生理机制。例如,对最大摄氧量(VO2max)的解读,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它作为心肺功能“金标准”的地位,还详细阐述了影响VO2max的各种因素,以及它在评估心力衰竭、冠心病、肺部疾病等多种情况下的意义。此外,对呼吸交换率(RER)、通气当量(VE/VO2和VE/VCO2)等指标的解读,也同样细致入微,让我对运动过程中气体交换和通气效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CPET数据解读的信心和能力。

评分

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CPET的解读是一门“艺术”,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掌握。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CPET“科学化”的一面,也为我提供了系统性的学习路径。书中对CPET各项生理指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这一点非常重要。理解了背后的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也才能在遇到疑难病例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例如,书中关于运动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何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心脏的泵血能力会受到限制,以及这些限制是如何通过CPET的指标体现出来的。同样,对于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性反应,以及疾病状态下可能出现的代偿和失代偿机制,书中也有深入的剖析。这种从基础到临床的贯穿,使得CPET的解读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建立在对生理病理过程的深刻理解之上。这本书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掌握了一项有力的临床工具,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