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北师大版小学1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教参教学用书(含光盘)与北师版课本教材同步

版北师大版小学1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教参教学用书(含光盘)与北师版课本教材同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师大版
  • 一年级
  • 数学
  • 上册
  • 教师用书
  • 教参
  • 教学用书
  • 同步教材
  • 小学
  • 光盘
  • 课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新脚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49827
商品编码:25834642408
丛书名: K新课标数学教师用书1上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3149827

版次:2013年7月第2版

印次:2015年6月第4次印刷(以实物为准)

定价:42.00

 


小学数学启蒙系列丛书:探索基础概念,培养逻辑思维 本丛书专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设计,旨在系统、生动地构建扎实的数学基础。我们深知一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对后续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套教材的设计严格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力求在趣味性与知识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丛书核心理念: 本系列丛书的核心理念是“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我们摒弃枯燥的机械重复,转而采用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我们坚信,真正的数学学习源于好奇心和动手实践。 第一册:数字世界的初次接触(上学期适用) 第一单元:数与量——我的第一个“十” 1.1 认识1到5: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指、玩具、水果等,引导学生用实物操作来理解“一个”到“五个”的概念。 重点训练学生的点数能力,确保数数与实物一一对应。 引入简单的集合概念,初步感知多少的区别。 1.2 认识0: 用“没有”和“空”的概念引入数字“0”。 通过“收起所有手指”、“盘子里没有苹果”等情境,理解0作为数量的意义,并初步了解它在数序中的位置。 1.3 6到10的认识: 在掌握5的基础上,通过“数铅笔盒里的物品”、“数分发的练习本”等活动,自然过渡到6、7、8、9、10的数数和识别。 强调“满五进一”的十进制思想的萌芽,例如,用两只手来表示10。 1.4 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学习10以内数的正确书写顺序和格式。 运用数射线(初步概念,可能以实物连线代替)直观展示数的大小关系。 使用“比多”、“比少”、“一样多”的语言,进行初步的不等式概念体验。 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奇妙旅程(上学期适用) 2.1 看图列式: 将抽象的加减法运算与具体的图画场景相结合。例如,树上有3只鸟,飞走了1只,还剩几只? 引导学生将看到的画面转化为数学语言(如:3 - 1 = 2)。 2.2 简单的加法运算(10以内): 重点学习“合成”的概念。如,2个和3个合起来是多少? 使用点卡、小棒等教具,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练习,巩固“凑十”的初步感知(如2+8,但主要集中在和不超过10的)。 介绍加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3 简单的减法运算(10以内): 重点学习“分解”的概念,即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 结合“拿走”、“吃掉”、“送人”等生活场景,练习减法。 理解加法和减法互逆的关系,但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示,不涉及复杂的术语。 2.4 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与巩固: 设计趣味性的闯关游戏,巩固所学的加减法口诀或计算方法。 引入简单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独立读题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第三单元:形状与空间初探(上学期适用) 3.1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形、方形(特指正方形)、三角形。 通过折纸、描摹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图形的特征(边、角)。 3.2 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初步): 引入最简单的立体图形:球体、长方体、正方体。 通过触摸和观察教室里的实物(如铅笔盒、皮球),感知它们的不同之处。 3.3 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 这是培养空间感的重要部分。通过“请站到桌子前面”、“小猫在我的左边”等指令,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中定位。 进行简单的“画图”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在方格纸上描绘物体的位置关系。 第四单元:认识钟表与简单测量(上学期适用) 4.1 认识时与分(整点): 介绍钟表的构造,重点认识时针和分针。 通过生活作息表(起床、上学、吃饭时间),学习看整点。 强调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2 简单的长度和重量感知: 不引入标准单位(如厘米、千克),而是使用“拃”(张开手掌的宽度)、“步”、“一拃长”、“一筐重”等非标准测量单位进行比较。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比较能力。 教学方法与特色: 1. 情境驱动教学: 每一课时都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导入,如生日派对、买菜、堆积木等,让知识“活”起来。 2. 动手操作优先: 大量使用学具(小棒、计数器、点卡、形状模具),确保学生在“做”中理解“算”的原理。 3. 游戏化巩固: 练习设计成“数学寻宝”、“数字连线”等形式,减轻学生对重复练习的抵触心理。 4. 差异化关注: 练习题设计有基础巩固题、拓展思考题,方便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关注学习速度不同的学生。 本丛书致力于为小学数学的启蒙阶段打下坚实、有趣的基础,帮助一年级学生顺利迈入逻辑思维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教材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学习体验报告”。它成功地将一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数学技能,包裹在了一层有趣、易懂的“外衣”之下。特别是它对基础概念的强调和反复巩固,不是那种死板的重复,而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情境的反复出现,确保知识点真正内化。我注意到,它对“比大小”的认识也处理得非常细致,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比较,还涉及到长短、高矮、轻重等直观感受的量化描述。这使得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够全面开花,而不是局限在纯粹的计算能力上。对于初次接触系统数学学习的孩子来说,这套教材提供了一个既有抓手又充满探索可能性的平台,绝对是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优秀起点。

评分

从细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教材的美学和实用性平衡上做得相当出色。印刷质量没得说,纸张厚实,不易弄脏,对于爱涂涂画画的小朋友来说非常友好。色彩运用上,它非常克制且精准,重要的知识点会用醒目的颜色高亮,但整体页面依然保持了清爽的基调,避免了视觉疲劳。特别是关于“认识图形”那一单元,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定义,而是通过找生活中的物体,比如门、窗户、书本侧面,来让孩子自己归纳特征。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是如此自然流畅,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几何学的启蒙。而且,书中一些小小的插画或边角注释,都透露出一种温暖的幽默感,让人感觉这套教材的编写团队对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同理心,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教导”。

评分

我这个做家长的,最怕的就是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材料,好像所有孩子都应该以同一种速度、同一种方式去学习。但这本教材给我的感觉却是非常“人性化”和“差异化”的。它在版面的设计上留白很多,留给老师和孩子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大。你看那些操作性强的活动,比如用小圆片摆一摆,用手指头算一算,它不会限定你必须用A方法或B方法,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出“我”的方法。我观察我孩子做作业时,他有时候会用数手指头,有时候会画小圈圈,只要结果正确,思路清晰,家长就能看到他的思考过程。这极大地保护了孩子最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宽松而不失引导的课堂氛围,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它仿佛在对孩子说:“数学不只是标准答案,它更关乎你怎么思考。”这对于建立孩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联结至关重要。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北师大的教材体系抱有好感,这本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它在逻辑构建上做到了极致的清晰。我对比了好几家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这本在知识的覆盖面上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没有贪多嚼不烂,也没有为了追求“简单”而遗漏掉关键的基础概念。尤其是在空间观念的培养上,它一开始就融入了“前后左右”的相对方位概念,而不是等到二年级才突然冒出来。通过一些简单的搭积木、摆放位置的游戏,孩子能很自然地建立起对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初步认识。再者,它的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看图填数、连线匹配,到稍复杂的应用题雏形,难度梯次分明。最让我满意的是,它对“计算”的引入并非只是机械的口算训练,而是非常强调“凑十法”或“看大数”等策略的早期渗透,这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加减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思维基础。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比单纯的题海战术高明得多。

评分

哎呀,最近给孩子找点学习的“家伙事儿”,真是大海捞针。我手头这本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书,内容编排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有些教材,上来就堆砌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符号,而是非常注重和孩子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讲到“数与量”的时候,会设计成“数数我们班里有多少个小朋友”,或者“看看你的铅笔盒里有多少支铅笔”。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孩子在操作中学习,在游戏中理解,完全没有那种“这是作业”的抗拒感,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的乐趣。而且,它的图画设计得非常活泼,色彩搭配也很吸引人,即便是对文字阅读还不熟练的一年级新生,也能通过图画大致明白题目要求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新知识点时的循序渐进,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铺垫,确保孩子不会因为前面没学懂而跟不上后面的进度。这感觉就像是有人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一步稳健地走进数学的世界,而不是直接把他扔到深水区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