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 书名: | 《莫斯科战役1941:二战“台风”行动与德军的首次危机》 |
| [瑞典]尼克拉斯·泽特林;安德斯·弗兰克森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译者: | 王行健 |
| 页码: | 328 |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泽特林和弗兰克森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台风”行动的完整画卷:致命又顽强的德军,以及不屈抵抗的苏联。从*低级的士兵到*高级的指挥官,多角度重现“台风”行动始末,展现了德军袭击莫斯科对纳粹东线战略的决定性影响,论证了莫斯科战役是二战真正的转折点。
节奏快,文笔流畅,无论是军迷还是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尼克拉斯·泽特林:瑞典国防学院的研究员。他曾与安德斯·弗兰克森一起写过《库尔斯克1943:统计分析》《科森口袋1944:一支德国军队的包围和突破》,另著有《“俾斯麦”号》。两位作者目前住在瑞典。
王行健:精通二战德国地面装备,熟悉东线战史、地理及人物等相关知识。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1941年9月底,百万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阵列于莫斯科以西180英里的前线,意图一举拿下东线战场。面对规模同样庞大的苏军,德军士气旺盛,以装甲师为先锋打破了苏军防御,楔入纵深,并围困住了援往莫斯科的大部苏军。
然而,这并未击败苏维埃政府。朱可夫将军回到莫斯科,作出了绝地反击的部署,重建莫斯科以西的防线。雨季的泥泞拖住了德国的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为朱可夫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德军在11月再次开始攻击,苏德双方进行了殊死较量。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顶住了德军进攻,转入反攻。
本书基于众多档案记录、个人日记、信件和其他来源进行编撰,并从士兵和将领的角度重现了战斗。这场战斗对整个德国的东线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结果揭示了为什么德国对莫斯科的袭击未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
目录Catalog 引言
**章 苏联防守情况
第二章 德国的计划——“台风”行动
第三章 古德里安的进攻
第四章 德国发动总攻
第五章 攻势在继续
第六章 合围战
第七章 分割包抄
第八章 战略决策
第九章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
第十章 离莫斯科还有一百公里
第十一章 图拉之路
第十二章 十月行将结束——“台风”行动已半
第十三章 11月7日阅兵式
第十四章 奥尔沙会议,11月13日
第十五章 *后的冲击
第十六章 莫斯科城下
第十七章 因与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Foreword/Preface 很多场战役都被描述为二战之中的转折点,尤以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阿拉曼战役为甚。然而和二战期间的诸多战役相比,阿拉曼只能算小事一桩,它的决定性作用值得商榷,更何况,它毕竟发生在一个战略地位上较为次要的地方。1942年秋季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于英国的决策者而言非常重要,但却只牵制了德国武装力量的一小部分,而且并没有美苏军队参与其中。
相对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似乎更像是转折点,在1942年9月到1943年2月的一段时间内,双方投入了更多的军事力量,约瑟夫·斯大林和希特勒都非常关注在这座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中发生的战斗。有人指出苏军在这次战役之前很少能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在这之后苏军则很少给德军留下夺回主动权的机会。但抛开这些有力的理由,以及连篇累牍关于这一众所周知的、代价高昂的战役的文献资料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似乎被夸大了。我们认为早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开始之前,德国就已经输掉了战争。诚然,早在1942年6月的时候,希特勒曾在乌克兰东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战役,但它的规模还没有大到足以打败苏联的地步。因此,真正的转折点应该发生得更早一些。
1941年6月开始的“巴巴罗萨”(Barbarossa)行动是希特勒的一场豪赌,他想在半年之内征服苏联。包括长期的经济计划在内的战争规划都是基于这一目标会顺利达成的假设所制定的,然而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联进行战争的能力,因此直到1941年9月时,东线的德军仍然在和苏军交战。德国人认为应该在冬天来临之前结束这场战役,*好以攻占莫斯科这一决定性胜利收场。
9月末10月初的时候,德国人投下了*后的赌注,发动了“台风”(Taifun)行动,也就是他们期盼已久的,针对莫斯科的进攻行动。行动在一开始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仅过了一个多星期之后,他们就陷入了泥淖之中,看似已经到手的奖赏就这么溜走了。
这是希特勒的第*次大败。1940年德国空军没能让英国屈服,但当英格兰南部天空中的空战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希特勒就已经努力将他手头的大多数资源集中在策划对苏进攻上面了。入侵苏联是希特勒的重头戏,莫斯科城下的败仗说明他的计划已经不可救药地遭受了挫败。
德国没能力击败苏联的说法似乎有道理,不过希特勒和他的同僚不这么看,苏联之外的许多人也不这么看。德国在莫斯科的失败让很多观察家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可能没有办法从正在东方奋起反击的巨人那里取得胜利。
莫斯科战役的规模极其宏大,参战双方都投入了超过百万的兵力;苏联红军损失了将近一百万名士兵,但是他们成功地挡住了德军。从此可以看出苏德两位独裁者在这场战役上投入了多少资源,以及这场战役对于他们是多么重要。在此,我们针对这一历史上的重要篇章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 温馨提醒 Warm reminder 指文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关于发票
本店提供电子发票,如需要请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以及邮箱或者手机号。 关于发货
正常情况下,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逢周末节假日或大型促销活动除外。
《莫斯科战役1941:二战“台风”行动与德军的首次大危机》 序章:一场决定命运的棋局 1941年的秋天,欧洲的天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曾经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国防军,在横扫欧洲大陆所向披靡的“闪电战”之后,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投向了那个广袤而神秘的国度——苏联。希特勒宣称,只要在冬季来临前攻占莫斯科,苏联就会像一枚被敲碎的硬壳,彻底崩溃。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在莫斯科郊外的皑皑白雪中,走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莫斯科战役1941:二战“台风”行动与德军的首次大危机》并非一部简单的战史罗列,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寻,一场对人类意志、军事策略以及命运交织的深刻解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的关键节点,去理解德意志第三帝国“台风”行动背后的雄心与脆弱,以及苏联红军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惊人韧性。 第一章:横扫欧洲的“闪电”余波 在深入莫斯科战役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德军为何能够以如此迅猛的势头兵临城下。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梳理德国在入侵波兰、法国以及占领巴尔干地区期间所展现出的军事哲学和战术优势。我们将解析“闪电战”(Blitzkrieg)的精髓,包括其对装甲部队的集中运用、空地协同的紧密配合,以及对敌方指挥体系的瘫痪打击。 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德国在此阶段积累的战争经验、技术优势以及战略自信。这股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之上。然而,这种自信也可能隐藏着傲慢与轻敌的种子,为日后的失利埋下伏笔。本章将详细阐述这些背景,为理解“台风”行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台风”的狂风:德军的最终目标 “台风”行动(Operation Typhoon)——这是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受阻后,重新集结兵力,对莫斯科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本书将详细描绘“台风”行动的战略目标、作战计划以及兵力部署。我们将解析希特勒为何将莫斯科视为苏联的心脏,占领莫斯科将带来怎样的战略和心理影响。 德军投入了约200万兵力,集结了数千辆坦克和飞机,誓要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本书将细致分析德军的进攻路线、主要突击方向以及各集团军的作战任务。我们将深入剖析德军的优势,例如其在战术上的灵活性、装甲部队的强大火力以及空军的支援能力。然而,在描绘德军的威势的同时,本书也会审慎地指出其潜在的弱点,例如后勤补给的困难、情报上的误判以及对苏联战场环境的低估。 第三章:钢铁洪流的推进与苏联的初次抵抗 “台风”行动的初期,德军的攻势如同摧枯拉朽。在九月末和十月,德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将苏联军队逼退至莫斯科附近。本书将生动地描绘战役初期的激烈战斗,包括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的围歼战。我们将通过史料,还原战场上的血腥与残酷,展现德军装甲部队是如何撕裂苏军防线的。 然而,胜利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苏联军队虽然在初期遭受重创,但其顽强的抵抗也开始显现。本书将重点分析苏军在此阶段的防御战术,包括其利用地形优势、实施反突击以及坚守关键据点的决心。我们将考察苏联红军在此阶段的指挥体系,以及其如何努力应对德军的强大攻势。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苏联士兵也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第四章:严冬的降临:自然的盟友与人力的极限 当德军的进攻接近莫斯科时,一种比任何武器都更为强大的力量开始介入——严酷的俄罗斯冬季。本书将详细阐述冬季对双方军队造成的巨大影响。我们将描绘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如何冻结机械设备、削弱士兵的战斗力,以及如何改变战场态势。 德军的后勤补给系统在广袤的土地上已经不堪重负,严寒更是将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燃料凝固、坦克熄火、士兵因冻伤而减员。相反,苏联军队虽然也承受着严寒的考验,但他们对这种气候更为适应,并且开始利用冬季的优势进行反击。本书将深入分析气候因素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战场上的一个变量,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莫斯科的坚守:人民的堡垒与意志的较量 莫斯科,这座伟大的城市,在德军逼近时,成为了苏联抵抗的象征。本书将聚焦于莫斯科保卫战中那些令人震撼的场景。我们将描绘普通市民如何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以及红军战士们如何在绝望中坚守阵地。 我们将深入分析苏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调整,以及朱可夫等杰出指挥官的战术部署。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莫斯科战役中的红军表现出了非凡的韧性,他们不仅阻止了德军的进攻,更在德军最疲惫、最脆弱的时刻,发起了决定性的反攻。本书将详细阐述苏军反攻的展开,以及德军在遭受打击后的狼狈撤退。 第六章:“台风”的终结:德军的首次大危机 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本书将深刻分析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德军未能实现其速胜的战略目标,被迫进入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消耗战。 我们将考察“台风”行动的失败原因,包括战略上的误判、对敌方抵抗力的低估、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以及对苏联严酷环境的忽视。这场战役不仅消耗了德军大量的精锐部队和宝贵的战争资源,更在精神上给予了纳粹德国沉重的打击。 第七章:战役的遗产:改变二战进程的关键一役 莫斯科战役并非孤立的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二战的进程。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这场战役的深远意义。 战略层面的改变: 德军“闪电战”的神话被打破,苏联红军展现出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和战略韧性,为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乃至柏林战役奠定了基础。 政治与心理影响: 德国未能实现其速胜的战略目标,这动摇了纳粹政权的统治基础,也鼓舞了被占领区的抵抗力量。苏联的胜利则极大地提升了同盟国的士气。 军事思想的演变: 莫斯科战役迫使双方都对战争的性质和策略进行深刻反思,对日后的大规模陆地战役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的反思: 本书将通过对详实史料的梳理和严谨的分析,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性、人类的勇气以及命运的无常进行深刻思考。 结语:历史长河中的一声惊雷 《莫斯科战役1941:二战“台风”行动与德军的首次大危机》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场全面、深入、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军队的调动和战术的较量,更是关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在极端压力下的意志与选择,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铭记或被遗忘的普通人的故事。 在翻阅本书时,你将听到坦克引擎的轰鸣,感受到刺骨的寒风,目睹英雄的牺牲,也会看到绝望中的希望。莫斯科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节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志与力量的壮丽交锋。本书将带你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理解“台风”行动的含义,以及它如何成为德军在二战中遭遇的第一次,也是最深刻的一次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