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用水淨化技術 | ||
| 定價 | 39.00 | |
| 齣版社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3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曹喆,鍾瓊,王金菊 主編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122312044 | |
| 重量 | 345 | |
第壹章緒論1
第壹節水資源與飲用水源水概況1
一、我國水資源概況1
二、飲用水與微汙染水源水3
*二節飲用水中的汙染物4
一、常規汙染物4
二、新興汙染物5
第三節飲用水源水汙染的危害9
一、水源環境微汙染對常規淨水工藝係統及水質的影響10
二、飲用水源汙染與健康10
第四節國際飲用水標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11
一、國際飲用水標準的現狀11
二、國際飲用水標準的發展趨勢14
第五節我國飲用水標準的發展15
一、我國飲用水標準的發展15
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17
第六節飲用水源水質淨化技術的發展20
一、飲用水常規處理工藝及其局限性20
二、強化常規處理工藝20
三、預處理技術23
四、深度處理技術24
*二章常規水處理工藝簡介28
第壹節混凝28
一、混凝的基礎理論28
二、混凝劑30
三、混凝的過程33
四、影響混凝效果的因素與混凝劑的選擇34
*二節沉澱和澄清35
一、沉澱的基本理論35
二、理想沉澱池理論35
三、飲用水淨化工藝常用沉澱池37
四、澄清池38
第三節過濾40
一、過濾的機理40
二、普通快濾池41
三、V形濾池43
四、重力式無閥濾池45
五、其他濾池46
六、各種濾池的性能比較46
第四節消毒48
一、液氯消毒法48
二、其他氯消毒法49
第三章常規水處理工藝的強化51
第壹節強化混凝51
一、基本概念51
二、結閤預處理手段的強化混凝去除水中天然有機物的主要方法52
三、影響強化混凝效果的因素53
四、強化混凝技術的局限性54
*二節強化沉澱54
一、強化沉澱的理論54
二、強化沉澱的設施55
第三節強化過濾57
一、生物活性過濾58
二、磁濾技術62
第四節強化消毒63
一、ClO2消毒63
二、臭氧消毒65
三、紫外綫消毒66
四、膜法消毒效果的研究68
五、其他工藝消毒70
第五節預處理技術71
一、化學氧化預處理技術71
二、吸附預處理技術72
三、生物氧化預處理技術73
第四章深度處理技術76
第壹節吸附技術77
一、吸附的基本概念77
二、活性炭吸附80
三、生物活性炭技術82
*二節臭氧氧化技術84
一、臭氧的性質84
二、臭氧氧化反應機理84
三、臭氧在水處理中的應用85
四、臭氧組閤工藝87
第三節膜處理技術93
一、概述93
二、飲用水淨化常用膜處理技術94
三、膜處理技術的基本性能及應用特點100
第四節光催化技術102
一、反應機理及催化劑103
二、光催化反應器103
三、有機化閤物的光催化降解105
四、無機汙染物光催化氧化還原107
五、飲用水中微生物光催化降解107
六、光催化氧化技術的影響因素108
七、光催化氧化技術的發展方嚮109
第五節空氣吹脫法109
一、空氣吹脫法的原理109
二、空氣吹脫法的應用110
三、空氣吹脫設備110
四、汙染防治111
第五章幾種特殊水源水淨化方法簡介113
第壹節地下水除鐵除錳處理113
一、地下水除鐵114
二、地下水除錳115
三、接觸氧化法除鐵、除錳工藝115
*二節軟化、除鹽與鍋爐水處理116
一、水的軟化、除鹽概述116
二、水的軟化117
三、水的除鹽119
四、鍋爐水處理121
第三節水的除臭除味處理122
一、化學氧化法122
二、活性炭吸附法122
三、生物活性炭法123
第四節水的除氟處理123
一、活性氧化鋁法123
二、磷酸三鈣法124
三、骨炭過濾法124
四、其他除氟法124
第五節水的除藻125
一、化學藥劑除藻125
二、氣浮除藻125
三、過濾除藻125
四、混凝除藻126
五、生物處理除藻126
六、超聲波除藻126
第六章海水淡化128
第壹節海水淡化概述128
一、海水淡化的意義128
二、海水淡化的可行性129
*二節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概況130
一、海水淡化的發展曆史130
二、國際海水淡化行業發展現狀131
三、我國海水淡化行業發展現狀131
四、海水淡化技術概述132
第三節蒸餾法133
一、多效蒸餾法(MED)134
二、多級閃蒸法(MSF)135
三、壓汽蒸餾法(VC)137
第四節膜技術海水淡化138
一、電滲析技術138
二、反滲透141
第五節膜蒸餾技術144
一、概述144
二、膜蒸餾的原理144
三、膜蒸餾的形式144
四、膜蒸餾技術的特點146
第六節海水淡化的其他技術方法146
一、冷凍法146
二、水閤物法147
三、溶劑萃取法147
四、離子交換法147
五、增濕除濕法147
第七節太陽能海水淡化148
一、概述148
二、太陽能蒸餾係統148
第七章管道直飲分質供水152
第壹節分質供水概況153
一、分質供水産生的背景153
二、分質供水國內外的發展及區彆153
三、分質供水的分類154
*二節管道直飲分質供水的特點及作用154
一、管道直飲分質供水的定義及特點154
二、管道直飲分質供水的作用155
第三節管道直飲分質供水建設規劃與衛生管理155
一、管道直飲分質供水建設規劃155
二、管道直飲分質供水相關規章、製度及標準、規範156
三、管道直飲分質供水衛生管理157
第四節管道直飲分質供水的係統設備159
一、管道直飲分質供水係統組成159
二、管道直飲水淨水處理工藝160
三、管道直飲水供水係統及管網設計要點160
四、管道直飲分質供水施工及驗收要點161
第八章應急供水163
第壹節應急供水的基本概念與範疇165
一、基本概念165
二、應急供水的基本範疇165
三、供水事件分級166
*二節應急安全供水的工作原則與措施167
一、應急安全供水的工作原則167
二、應急安全供水的預防、預警與報警168
三、應急安全供水的一般措施168
第三節應急安全供水係統與裝置171
一、應急安全供水係統結構特點與運行要求171
二、野戰及野外供水172
三、水上供水裝置180
第九章工程實例184
第壹節珠三角某水廠給水處理技術工程實例184
一、工程概況184
二、一期工藝簡介184
三、二期工藝簡介185
四、現狀平麵布置186
五、擴建工程新工藝186
六、新老構築物整閤方案187
*二節星沙水廠水處理改造工程188
一、工程概況188
二、工藝選擇189
三、工藝流程方案192
四、節能方案193
第三節嘉興水廠水處理工藝194
一、工程概況194
二、工藝簡介194
第四節深圳市筆架山水廠擴(改)建工程197
一、工程概況197
二、水源及水質情況197
三、原工藝流程簡介198
四、擴建工藝流程199
五、擴建工藝主要技術特點199
六、主要工藝設計參數202
第五節嵊山500m3/d反滲透海水淡化示範工程203
一、項目概述203
二、總體設計及設備研製203
三、海水預處理204
四、反滲透海水淡化204
五、運行情況205
參考文獻206
顯示全部信息
作為一本聚焦於“工業技術”的專著,我對其中關於水處理自動化與過程控製的論述抱持著最高的期待,然而,這部分內容卻是相對最令人失望的。書中提到瞭在綫濁度計和pH傳感器,但對於現代水廠普遍采用的分布式控製係統(DCS)如何集成傳感器數據、利用模糊邏輯或神經網絡算法進行自動加藥優化(特彆是混凝劑投加),幾乎沒有著墨。這使得該書的技術前沿性略顯滯後。我深知,在處理復雜工業廢水或超純水製備時,過程的精確控製比單一的化學反應機製更為關鍵。如果能增加一章關於基於數據驅動的智能水處理係統架構,並結閤具體案例分析其在應對負荷波動時的魯棒性,這本書的價值將呈幾何級數增長。目前的敘述,讓它更像是上世紀末期的行業參考手冊,而非麵嚮未來智能製造的指南。
評分從一個關心“環境科學”的讀者的角度來看,我發現這本書在論述水淨化技術時,其社會生態影響的維度挖掘得不夠深。例如,處理後的汙泥和濃縮液(尤其是在反滲透和電滲析應用中産生的)如何進行環境友好型處置,以及這些處置過程本身帶來的二次汙染風險,書中提及甚少。雖然“水資源概況”部分提到瞭水短缺問題,但技術如何反作用於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比如推廣零液體排放(ZLD)技術在特定行業的應用前景、以及不同淨化技術對區域能源消耗結構的影響——這些議題被輕輕放過。我原本期待看到對“清潔生産”理念在飲用水深度處理中的貫徹,即如何選擇那些在整個供應鏈中環境足跡最小的技術方案。這本書在技術可行性上做瞭大量工作,但其“可持續性”的論證深度,仍有待加強,以匹配當代環境科學的綜閤視角。
評分閱讀《飲用水淨化技術》的過程中,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拼圖感”,即它似乎將水處理的各個領域——從宏觀的水文地質背景到微觀的分子間作用力——都堆砌在瞭麵前,但連接這些碎片的關鍵“膠水”卻不夠強韌。特彆是關於“環境科學”與“化學工業”的交叉地帶,比如高級氧化技術(AOPs)中臭氧、紫外光/過氧化氫體係的協同效應,書中僅僅停留在反應方程式的羅列,對於反應器設計中的光場分布均勻性、臭氧在水中的穿透深度與半衰期對氧化效率的影響麯綫,這些決定最終處理成本和效果的關鍵參數,描述得過於理想化和概念化瞭。我更希望看到不同水質(硬度、TOC含量)對AOPs效率影響的實測數據對比,而不是僅僅依賴於理論上的自由基生成速率估算。此外,對水資源概況的描述也偏嚮於宏觀統計,缺乏對特定流域水質惡化與現有淨化技術瓶頸之間因果關係的深度剖析,使得技術選擇的背景依據顯得有些單薄。
評分這本書的篇幅浩瀚,涉及的知識點如同星辰大海般繁復,但總感覺在核心的“飲用水淨化”這個議題上,似乎總有一層薄霧未散。我期待能看到更為深入、更具操作性的化學反應動力學分析,比如針對特定新興汙染物,如微塑料顆粒在不同絮凝劑作用下的沉降效率的精細化模型推演。書中對活性炭吸附的原理闡述得不錯,但對於再生技術——特彆是高溫熱解與化學浸漬法的能耗比和實際工業應用中的汙染物脫附殘留風險評估,介紹得略顯單薄。我翻閱瞭後半部分關於膜分離技術的章節,雖然提到瞭超濾和反滲透的基礎原理,但對於膜汙染的實時在綫監測技術,特彆是利用電化學或光譜學手段進行早期預警的最新進展,幾乎沒有涉及。整個閱讀體驗下來,它更像是一本廣博的教科書,而非一本聚焦於解決前沿工業化難題的實操手冊。對於那些希望將理論快速轉化為高效率、低成本工業解決方案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在特定技術細節上做大量的額外文獻補充。它提供瞭紮實的“是什麼”,但對於“如何做到極緻”的探討,尚有提升空間。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坦白說,讓我這個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感到有些“跳躍”。一開始對水淨化技術進行概述,這無可厚非,但緊接著就跳躍到較為專業的“水處理”細節,中間缺乏一個過渡性的、將“一般問題”與“具體技術”銜接起來的橋梁章節。例如,在討論消毒副産物(DBPs)的生成機理時,它似乎忽略瞭預處理階段(如混凝和過濾)對後續氯化過程的影響程度。我特彆留意瞭關於重金屬去除的那一章,雖然提到瞭離子交換樹脂,但對於樹脂的再生周期管理和酸堿消耗的優化策略,介紹得太過簡略,這對於運行成本極其敏感的工業現場來說,是緻命的疏忽。我更期望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生命周期評估(LCA)視角,來審視不同淨化路徑的綜閤環境負荷,而不僅僅是聚焦於齣水水質指標的達標性。這本書的信息量很大,但信息密度和邏輯流暢度之間,似乎存在一定的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