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的一代》全新修订,本书揭示了发起“上山下乡运动”的领导人公开或隐蔽的动机,与他们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时分析了 他们的这些决定在整个社会上所引致的后果。本书也探讨了下乡运动进行了20多年,为何会在1980年突然寿终正寝,并且研究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及 经济上留下了什么印记,以及它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本书收录作者2013年**的访谈录,谈到新一代领导人的知青背景。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赠送精美书签。
内容简介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潘鸣啸 (Michel Bonnin):法国汉学家,在巴黎获哲学学士、中国语言与文化学硕士及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中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当代史。主要研究范围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民主运动、就业、民工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探讨。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进行有关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在多种法文和中文刊物上发表论文。20史记90年代初,出任在香港成立并由法国政府资助的法国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杂志《神州展望》法语版及英语版。
欧阳因(Annie Au-Yeung):早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获法国语言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汉双语教学、翻译及语言研究工作,1998年法国政府授予她国家一级教育勋章。
目 录引言引言
  几个词语的诠释
  运动提出的几个问题
  研究的资料来源
  直接的资料来源
  间接的资料来源
  部分 动机
   章 意识形态动机
   培养革命接班人
   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
   缩小“三大差别”
   第二章 政治动机
   降伏
   加强毛泽东的“魅力”式威权
   第三章 社会经济动机
   积极的动机:发展农村及边疆地区
   消极的动机:解决城市就业及人口过剩的问题
  第二部分 上山下乡运动的始与终:下放知青政策的演变
   第四章 掌管实务的领导与意识形态:前奏(1955~1966)与插曲(1966~1968)
   低调的开端
   “大跃进”失败后的加速进行
   制度化及长期计划化
   矛盾及保留态度
   “文化大革命”:下乡中断与自发回城潮
   第五章 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968~1976
   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大军出发了:1968~1969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运动的重整及重新发动:1973~1976
   第六章 末日的必然来临:1977~1980
   1977:华国锋无能为力的继承愿望
   1978:从犹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确定
    1978年底~1979年底:群众的抵制与政府的坚持
    1980:运动终结
    1979~1980:回城及就业问题
    恢复高考:部分知青的救命稻草
   第七章 上山下乡运动阴影下的20世纪80年代
   知青办销声匿迹与经费清理问题
   将“留在沙滩上的小虾”安顿在当地
   再来一次下乡运动?
   如何计算插队知青的工龄
  第三部分 上山下乡生活实录
   第八章 沉重的启程
   动员工作
   选择下乡地点
   载歌载舞伴以哭天抹泪的启程
   第九章 物质困难及精神困顿
   难以适应农村生活条件
   难以融入农村社会
   群组的社会身份及认同问题
   个人的发展与前途问题
  第四部分 社会上的抵制
   第十章 社会控制制度
   第十一章 消极抵制及其结果
   异端言行,违法乱纪及另类文化
   各自逃命及其后果
   第十二章 公开抵抗
   一个时代终结带来的震荡
    1978~1979:当权者与社会的较量
  第五部分 总结:历史上的“运动”
   第十三章 社会经济方面的总结
   减轻城市压力问题
   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第十四章 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总结 
   作为政治赌注的下乡运动
   意识形态上准备达到的目的
  结论
  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还是一场政治运动?
  国际间的追随者及同行者
  上山下乡运动与魅力的局限性
  乌托邦思想的告终,社会力量的再生
  参考文献
附 作者新访谈录“中国山上下乡运动的后果及中长期影响”
免费在线读  培养革命接班人
    中共在其历史上发起的众多政治运动几乎都负有双重目标:对客观的改造(经济、制度、自然环境等)及对主观的改造(思
  想、态度等)。这两种改造被视为不可分割的同一体①。从l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重心就明显地放在主观方面。作为“上层
  建筑的一场革命”的“文化大革命”则更加凸显了这种倾向。在政府的宣传中,1968年底再次轰轰烈烈掀起的下放知青去农村的运动便是以将思想改造放到首位为特征的。
    虽然以往已反复宣传过,但如今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定了断调子,尤其是加入了“再教育”的新概念。l968年12月21日晚甲起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了毛泽东的指示,并在翌日全文登载于【人民日报》。这项宣告新型下乡运动诞生的高指示只是着重提到上述理由。以下是该指示的全文: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  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  他们去。①指示公布后,连日发表各种评论文章阐明“再教育”的含义。“再
  致育”应该可以帮助“知识青年思想革命化”以及“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②。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对青年中的精英越来越脱离咩众并把革命理想丢到脑后的现象,毛泽东曾多次表示不安。“苏联修正主义”的样板,加上他的“务实派”政治对手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全部令他害怕:几年以后,或多几十年以后,中国将会“变色”⑧。他觉碍问题的关键在于越来越学院式并充满竞争的教育制度在培养着一批毫无真正实践经验的新精英,而且他们通常出身于干部及知识分子家庭。
    ……
这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史书,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上山下乡”这场浩大的社会实验,将那段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无数的个体命运之中,而《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谈论政策,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知青故事,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知青们在艰苦岁月中,如何寻找精神寄托,如何坚持学习,甚至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的描写所打动。书中对于知青们在农村劳动、学习、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能听到那时的号子声,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那份属于特定时代的淳朴与坚韧。增订版的新材料和新的解读,更是为这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不断探索与深化。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在于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这场运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它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迪,是对那段历史最深刻的致敬。
评分《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照出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沉浮。我被书中极其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口述回忆所吸引,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侦探,一点点地拼凑出那段被时光掩埋的真相。最让我感慨的是,书中对知青们在农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致描绘,那种面对饥饿、疾病、孤独时的坚韧,以及在简陋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学习、思考,努力充实自我的精神,让我深深地动容。我常常在想,如果换作是我,能否有如此的勇气和毅力?增订版的内容,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维度,去理解这场运动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所带来的复杂影响。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探索,是对青春、理想、牺牲和成长的深刻反思。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步,往往是以个体的牺牲为代价的,而那些经历过风雨的“失落的一代”,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相册,翻开它,每一页都定格着一段尘封的记忆,一段饱含着热泪与汗水的青春。我一直对那段“上山下乡”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真实的个体经历被掩盖了。而《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却不失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无数年轻人的深刻影响。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知青们在艰苦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的描述。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生活来源也十分有限,但他们依然努力学习,相互帮助,甚至在荒芜的土地上播撒下知识和希望的种子。读到那些关于他们在农村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与当地农民建立深厚情谊的章节时,我常常为之动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可爱之处,他们的纯真、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牺牲,都构成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增订版的新内容,更是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去审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以及对当下中国发展的一些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灵魂,也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而那些经历过风雨的人们,值得我们更深的理解与尊重。
评分这本《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真是让我读得心潮澎湃,又感慨万千。刚翻开书页,就被作者那沉甸甸的文字力量所吸引,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了一段段鲜活而又令人心碎的个体命运。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知青在农村生活的细腻刻画,那种对土地的陌生、对劳动的艰辛、对生活的拮据,甚至是内心深处萌发的朦胧情感,都写得那么真实,仿佛我身临其境,与他们一同经历了那些日日夜夜。书中通过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口述回忆,展现了上山下乡运动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轨迹。我尤其被那些关于返城后的知青们,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适应、挣扎、寻找出路的故事所打动。他们的青春被一场政治运动所“蒸发”,却又在历史的洪流中顽强地生长。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挖掘和对个体价值的追问。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年我身处其中,又会是怎样的选择?那些被割裂的梦想,那些未能实现的抱负,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作者在增订版中加入的新内容,更是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在那些看似被概括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多彩、悲喜交加的人生故事。这本书不适合快速浏览,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那份属于“失落的一代”的独特印记。
评分《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到过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集体命运和精神面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人文情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我尤为欣赏书中对知青们在艰苦条件下,如何通过阅读、思考、交流来充实自己精神世界的描写。即使身处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而充满活力的。读到那些关于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挫折中成长,又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寻找自己位置的故事时,我常常为之动容。增订版所增加的新材料和新视角,更是为这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这场运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落俗套,它拒绝简单化的叙事,而是带领读者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理解那一代人的青春,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将“上山下乡”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以一种深刻而震撼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中,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所深深吸引。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访谈,将那段被官方话语所笼罩的岁月,还原得如此真实而鲜活。我最被打动的是,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那些年轻的知青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建设。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书中对他们心理变化的描写,从最初的迷茫、失落,到后来的适应、成长,再到最终的无奈与坚守,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增订版的新内容,更是为这场历史研究增添了新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得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这场运动的影响。这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那份属于“失落的一代”的独特印记,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读完《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无数年轻人青春岁月的悲歌,是他们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残酷写照。作者用一种极其真诚的态度,将那些被官方话语所掩盖的个体痛苦与挣扎,以一种温柔而有力的笔触呈现出来。我最触动的是书中对知青们离开城市,踏上未知旅途时的那种迷茫与不舍,以及他们在农村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不易。读到那些知青们在极度物质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坚持阅读、思考,甚至写下诗篇的章节时,我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所折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增订版的内容,则进一步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这场运动的深远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青年人集体精神的深度挖掘,是对他们人生选择的一种反思。这本书不应被简单地归类为历史读物,它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它让我们有机会去理解,去感受,去尊重那段属于“失落的一代”的独特经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它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将“上山下乡”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以一种极为真实和细腻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洪流如何裹挟着个体的命运,又如何塑造着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知青们在艰苦卓绝的农村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乐观与坚韧的描写。即使物质条件极端匮乏,即使面对着未知的未来,他们依然能够找到内心的力量,去坚持、去奋斗、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们如何克服思乡之情,如何与当地农民建立联系,如何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都让我为之动容。增订版所增加的新内容,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史料的汇编,更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深度挖掘,是对那段“失落”青春的深情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篇幅上,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和情感深度。我一直认为,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最终都必须落脚于个体身上,而《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知青在农村生活的生动画面。我深深地被书中那些知青们,在面对艰苦环境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所打动。他们从城市来到农村,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学会耕种,学会与土地为伴,这其中的转变是多么的巨大,又是多么的令人敬佩。书中对于他们内心世界的刻画尤为精彩,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熄灭。增订版所增加的内容,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去审视这场运动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所产生的差异性影响。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一代人青春的深情回望。它让我们有机会去触摸那段真实的过往,去理解那些曾经的付出与牺牲,去感悟那份属于“失落的一代”的独特印记。
评分《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个特殊年代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我被书中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文字所打动,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也没有过度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知青们在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们内心世界细腻的描绘,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即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下,也从未熄灭。读到那些知青们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知识的种子,又如何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情谊的故事时,我常常为之动容。增订版所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材料,更是让我对这场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重现,更是一次对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触摸那段真实的过往,去理解那些曾经的付出与牺牲,去感悟那份属于“失落的一代”的独特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