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他的孩子说,爸爸怎能错过你的的童年?
一本爸爸用心写就的鲜活家庭教育手记,生动,温暖,告诉我们今天如何做父亲
这本育儿手记出自一位爸爸之手在今天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太多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处于“缺位”的状态。这本书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少有爸爸为孩子如此付出,更在于他愿意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分享出来,让更多有心的爸爸获益。没有高人一等的言辞,也不拼凑华而不实的教条,一位父亲的真爱,因着朴实、执着而有了真正感人的力量。
本书作者或许只是一位平凡的爸爸,因为他和大多数孩子爸爸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也和大多数爸爸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期待:“我不想做失败的爸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稀里糊涂地长大。我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给他成长的养分,帮他养成好习惯,让他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
然而,本书的作者又实在是一位不平凡的爸爸,因为他把对孩子浓浓的爱化为了真正的行动:他把培养孩子看做另一份伟大的职业,为此全情投入,并愿意为了孩子改变自己;他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为的是让孩子自由呼吸,享受生命的快乐;他不仅用力,而且用智用心记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本有温度的教子手记展示的是一位父亲与孩子彼此教育与共同成长的过程,展现的是家庭教育无限丰富的可能。
北京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说:“当下家教类图书随处可见,但像这样朴实、坦诚、用心的图书, 坦率地说并不多,书中所阐述的教育理念也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有着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思考,有着教育记者与众不同的视角与判断。”
孩子的童年注定不会停留,何妨从此刻开始,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童年的守护者
9个关键词,让我们看到有父亲陪伴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拥有怎样的童年,以及孩子思维、品格的独特之处
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作者为孩子的成长总结出了 9 个关键词:阅读、运动、陪伴、榜样、游戏、情商、学习、大自然、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而言,这 9 个关键词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特、完整、有机的儿童教育的观念体系,其中有些关键词,比如运动、陪伴、大自然等,显然也是今天的童年生活和成长中越来越缺乏的教育元素和资源。在这 9 个关键词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教育精神和智慧,也包含着对于当前一些儿童教育问题的关切和反思。
其实这本书并不特殊在这9个关键词上,而是这些关键词是从作者的育儿实践中亲自得来,每个关键词背后都是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付出,都有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总结,都有让人回味的生活事例。正是诞生在一个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这样一份真挚的欢乐和爱,赋予了这些关键词以一种动人的温度,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客观总结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规律,而是一位全情投入的父亲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和孩子生命中珍贵的一段时光和记忆,父亲如何与孩子一起建造美好生活的艰辛和欢乐。
在孩子的心田中,父母若愿付出,一定会收获惊奇。书中的哲哲爱读书, 爱运动,好交际,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在家里、在学校都快快乐乐,享受着他的五彩童年。——这不是每一位父母的盼望吗?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了父母自身的“心智成熟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个人对“儿童敏感期”的解读特别有感触。以前总觉得那是孩子任性、难缠的代名词,读完之后才明白,那其实是孩子生命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期,错过或粗暴对待,可能会留下长久的阴影。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敏感期下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这个“粗线条”的家长感到非常汗颜。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错过了太多需要“顺势而为”的关键时刻。比如,当孩子痴迷于拆解玩具时,我以前只会担心弄坏了浪费钱,现在我知道那是他在探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种观念上的彻底转变,比学会几句“哄娃金句”要宝贵一万倍。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父母自身成长中的盲区,促使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爸妈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刚开始带孩子的时候,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简直能把人逼疯。我总觉得别人家的父母好像都有一本秘籍,怎么就能那么轻松地应对孩子的各种“小脾气”和“大挑战”。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心里还有点打鼓,生怕又是那种空洞的理论堆砌,读起来味同嚼蜡。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特别亲切,就像邻家的大姐姐在跟你聊天一样,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特别是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那几个章节,里面的案例分析简直是神还原了我家日常的场景!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教育”,其实只是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打扰”了孩子的成长节奏。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真正地“看见”我的孩子,而不是只看到他的“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手里握着了一张通往孩子内心的地图,虽然路途还很漫长,但至少我知道方向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育儿像“闯关游戏”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能帮你找到那个隐藏的“作弊码”!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关于“如何让孩子听话”的书多如牛毛,大部分都让人感觉像是读了“驯兽指南”。而这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尊重”和“理解”的基石作用。我特别喜欢它对“吼叫”行为的心理剖析——吼叫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情绪失控的信号。这一点,对我这种“一点就着”的妈妈来说,是当头棒喝。它不是教我如何更好地“压制”我的怒火,而是教我如何提前识别我的“情绪触发点”,并提供了一整套“降温”流程。读完这本书,我不是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控制”我的孩子,而是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我自己。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教育。我的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最近他对我说话的语气和眼神,都比以前多了几分信任和坦诚,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投资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它名字里那种“爆款”的噱头去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却淘到了真金。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极其注重实操性和可操作性。很多育儿书读完后,我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在那个当下情境下应用。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册,里面关于“沟通技巧”的部分,简直是我家先生的“救命稻草”。他以前跟孩子说话,总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孩子一不顺心就直接关上房门。我们俩为此吵了不少架,觉得彼此教育理念南辕北辙。自从他开始看这本书,特别是关于“非暴力沟通”那几个关键词的解析后,我们俩的对话模式开始微妙地发生变化。他学会了先倾听,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指令。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对我们整个家庭氛围的改善是巨大的。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我们自己去修复和优化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模式,这点非常难得。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案例选取非常贴合当代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它没有照搬国外那种“放养式”教育的理想化场景,而是非常务实地讨论了在快节奏、高竞争压力下的父母如何平衡工作与育儿。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父亲角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这一章节的论述。我先生工作非常忙碌,我们常常为“陪伴的质量”争论不休。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创造出高质量的、有意义的亲子联结。它明确指出,陪伴不是时间的堆砌,而是“在场感”的营造。它甚至细化到了如何利用周末的半小时、睡前十分钟来完成一次有效的“情感充电”。对于那些忙到连喘口气都困难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它告诉我们,即使不完美,我们依然可以做到足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