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周运清 编著
出 版 社:群言出版社
印刷时间:2009-11-1
I S B N :9787802560802
开 本:32开
页 码:220页
定 价:22.00
重量:322g
十个忠告助解家庭教离难题(专题报告)
一、独生子女的成长缺陷与教育干预
二、如何学会亲子沟通
兰州站互动
1.孩子常常失眠的2种重要原因和4种疗法
2.孩子食用补品的3个副作用和科学进补的6项注意
3.帮助孩子克服长相压力的心理分析和4种化解方法
4.孩子爱捉弄人的2种原因和5种克服方法
5.孩子爱管闲事的3种表现和4种分类处理方式
6.孩子疑心太重的5种原因和6种克服方法
7.孩子有考试恐惧症的5种原因和7种疏导及调节方式
8.孩子回答问题不会抓重点的3种原因和一语中的的4个建议
9.孩子畏惧外语学习的2种重要原因和3条参考意见
10.家长帮助孩子提高文化底蕴的基本认识和5条学习建议
11.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差的3种原因和4种有效提高方法
本书是一本帮助家长在面对众多家庭教育难题时,找到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的实用指南。
本书能够给迷惘中的父母以启迪和帮助,并能对有意在家庭教育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读者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大家切磋与思考。
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还算有些心得,毕竟自己也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多少有点经验。但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我发现我过去那套“权威式”的沟通方法彻底失灵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一问三不知,沟通起来比跟客户谈复杂的合同还困难。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想到它在处理“代沟”和“亲子冲突”这两个老大难问题上,提供了非常新颖的视角。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倾听的艺术”,它不是教你怎么敷衍地听,而是教你如何透过孩子表面的叛逆和沉默,去捕捉他们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和未被满足的渴望。它甚至提供了一些具体的“非暴力沟通”模板,比如如何用“我感到……”而不是“你总是……”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直接指责。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跟我的儿子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他终于愿意放下手机,跟我谈论学校里一些让他困扰的社交问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且富有洞察力,它承认了亲子冲突的必然性,并引导我们去“管理冲突”而非“消除冲突”,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非常受用。
评分对于我们这种双职工家庭来说,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简直是世纪难题。工作已经把我榨干了,回家还要扮演一个全能的教育专家,常常感觉自己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我一直很疑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又不牺牲夫妻俩的休息时间。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巧妙,它没有堆砌那些高大上的教育理论,而是将核心内容切分成了许多个可操作的小模块。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有效陪伴”的讨论。它明确指出,低质量的长时间陪伴远不如高质量的十分钟专注互动。书中列举了许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亲子连接的活动,比如一起做一顿饭的最后五分钟、睡前十分钟的“今日高光时刻回顾”等等。这些方法不需要长篇大论的准备,只需要一点点心意。我试着在晚餐后和孩子进行“高光回顾”,我们不再是讨论今天的作业考了多少分,而是分享今天遇到的有趣或开心的事情。这种转变让晚餐后的时光变得轻松愉悦起来,也让我这个疲惫的家长找到了喘息的空间。它教会我,教育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系列精心布置的短跑冲刺,重点在于“专注”而非“持续”。
评分我是一个对孩子的学习方法论非常执着的人。我总觉得,如果基础不打牢,未来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过去常常在“鸡娃”的边缘疯狂试探,生怕孩子在竞争中落后。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降温”机会。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学习的内驱力”与“外部奖励机制”之间的平衡问题。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过度依赖物质奖励(比如考满分给红包)对孩子长期学习热情的扼杀作用。书中提出了一种“过程赞美”的教育哲学,强调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展现的毅力以及尝试新方法的勇气给予肯定,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结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醍醐灌顶的提醒。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物质奖励,转而关注孩子做作业时思考的逻辑和解题思路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探讨了“失败的价值”。它鼓励家长将孩子的错误视为最宝贵的学习材料,而不是需要掩盖或惩罚的污点。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孩子现在更愿意主动跟我讨论他做错的难题,因为他知道,这不是被指责的开始,而是深度学习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架构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面向家长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背景下,家庭角色变迁的社会学观察报告。它没有回避中国特有的文化压力、升学体制的严苛性,而是将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纳入到家庭教育的宏观框架中进行分析。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传统美德”与“现代思维”的融合问题上所展现的智慧。比如,书中讨论了如何既要传承对长辈的尊重和集体意识,又要培养孩子独立批判性思维的独立人格。这种复杂议题的处理方式非常老练,它没有简单地走极端,而是提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解决方案,即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教育的重点也要随之调整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提升了我们家长的教育“格局”,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分数和排名,而是放眼于孩子未来三十年在社会中如何立足、如何保持精神的富足。阅读体验非常顺畅,行文流畅,观点层层递进,读完后感觉对整个家庭教育体系都有了一个更清晰、更有条理的认识。
评分这本《中国家庭教育99问》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在育儿路上摸索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指南。我最近在为孩子的小学入学做准备,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各种焦虑感涌上来。市面上的育儿书汗牛充栋,但大多都太偏理论,或者就是只讲“干货”不讲“心法”。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接地气。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旁边,一边听你倾诉烦恼,一边慢条斯理地帮你分析问题。比如,书中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探讨就非常细致入微。它没有直接给出“每天读半小时”这种简单粗暴的指令,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故事的不同心理需求,甚至提到了如何利用家庭环境中的零散时间进行“微阅读”渗透。我特别欣赏它对“完美父母”的解构,它坦诚地指出,追求完美只会带来亲子关系的紧张,真正的教育是允许犯错和自我成长的过程。读完之后,我感觉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放下了不少,不再是追求“教出最优秀的孩子”,而是更关注“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独立思考的个体”。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更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