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中信 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 梵几 著 历时三年 走访15处创意生活者的私家空间 欧阳

FX中信 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 梵几 著 历时三年 走访15处创意生活者的私家空间 欧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活方式
  • 家居
  • 设计
  • 创意
  • 访谈
  • 空间
  • 旅行
  • 文化
  • 个人成长
  • 灵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宵争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0010
商品编码:26526304727
丛书名: 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国内人气独立家具品牌 梵几,历时三年,走访15处创意生活者的私家空间,讲述有情境、有故事的生活方式。

欧阳应霁、程璧、卤猫友情推荐

书名: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
定价:78.00元
作者:梵几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70010

国内人气独立家具品牌  梵几
历时三年,走访15处创意生活者的私家空间
讲述有情境、有故事的生活方式
关于家的意义,
关于真正的热情,
关于人生的无限可能

 

欧阳应霁、卤猫、程璧、圃生 友情推荐

 

梵几创始人古奇:我叫这个时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在“串门”里我们所走访的朋友们也都是这个时代中的一员。
同时,也恰恰因为这个时代给这些以自己爱好为主业,并可以把它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人们以机会。
他们当中,有厨师、产品设计师、绿植爱好者、摄影师、手工艺人……
本书的由来是国内人气独立家居品牌梵几发起的有趣的“串门”行动。“串门”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促进人们的相互了解,有着浓浓的人情味。而在现在水泥森林构建的城市里,串门的人正越来越少。“梵几”创始人古奇、墨白与团队一起,历时三年走访朋友的住所、工作室,与他们进行对话,温馨呈现12位创意生活者的私家空间,讲述有情境、有故事的生活方式。

01 MeiStuff 内向的盒子
02 瑃燕和兴国 与画为邻
03 the 23 Lab 我们想把每株植物都养出它的姿态
04 强哥 木头让我找回自己
05 苏恩禾 每天捡一粒沙
06 不惑 愿造务实良美之器,与世人分享
07 凹老师和小超人 安于室的生活
08 乡舍 把乡野变成家
09 酿造相 洞察行迹,不念瞬息
10 Yvette Lee 停不下来的人
11 OverComer 美式复古追思践行者
12 古奇和墨白 生活美学的捕捉者
13睫毛 在心里也建起一座美丽花园
14 Yvonne 和孟奇 在胡同的本真里注入生活
15 张健 选择这样生活,自由设计与远行

梵几
设计师家具品牌,当代中国独立家具品牌中代表性的品牌之一,由设计师高古奇成立于2010年。做实用,坚固,耐用且美的日常家具,力于打造符合当下国人生活的家具是梵几自始自终追求的品牌理念。
“梵”是净空与安静的意思,“几”是家具,意为净空安静的家具,同时梵几的谐音是“凡几”——平凡的家具。做些实实在在为生活所用,并自然融合在生活当中的家具,这就是梵几的哲学。
自品牌诞生以来,梵几以家具设计为起点,提倡感知平凡的美学生活,秉持着对物、自然的敬畏及美学文化的深耕,已成为延伸至人文、艺术、创意等各个领域的生活方式品牌。

心仪,神交,开门见面,开心畅谈———一路相濡以沫,世间难得知心真朋友。
——欧阳应霁(作家、饮食文化策展人)

人活在这世界上的第yi要义,即物质够用就好,精神追求永不停歇。而这精神追求,在每个人身上的落点不同,在我这的落点,是审美。家,作为日常起居的地方,是审美的第yi步。普通的汤碗、橱柜,蕴含着岁月与时光。一个认真对待自己家里基础陈设的人,一定是认真对待自我人生的人。
——程璧(独立音乐人、词曲创作者)

有一种幸福叫“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我想,《串门》里的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卤猫(自由插画师)


家是一个载体,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审美、个性、喜好和态度。“串门”就像是打开一扇扇窗,让我们认识到很多美好的、有趣的、对家和生活的美有着独立的思考和实践的人们。
——圃生(画家)

爸爸。

the 23 Lab
我们想把每株植物都养出它的姿态

主 人: 金燕、王一
拜访者: 古奇、朱晗
拜访时间:2014 年

the 23 Lab 植物工作室在杭州滨江区的一处民居,门口堆着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植物,长势很好,错落有。因为热爱植物,金燕和王一这两位年龄相仿的女生三年前一起创立了“多肉植物实验室”。被大家开玩笑称作“金社长”的金燕负责工作室的整体审美基调和设计,而王一则是植物顾问,负责与植物“对话”。除了多肉外,zui近她们扩大了种植品种,也开始帮一些商业空间做整体的绿植设计。“不是说多肉植物不做了。”金燕介绍说,“我们更名the 23 Lab,也还保有‘实验室’的意思,只是植物的种类和规模扩大了,多肉是其中一个小分支。”
两层楼的工作室里,各种奇花异草恣意生长。有的一根枝干笔直向上,顶部枝叶散开,繁茂葱郁;有的饱满温柔,打开一朵花的样子,静静地簇拥在一起。蕨类植物们横七竖八长得欢快,顶天立地的仙人柱扎实沉默,紫藤趁夏季爬满墙壁,龙舌兰一生只开一次花……除了植物之外,the 23 Lab 植物工作室里也堆满了她们收藏的各种宝贝,包括南洋的柚木老家具、雀巢做的盆器、耐用顺手的棕编苕帚等。“你看到它的利落劲儿没?特别好用!”金燕向我们展示了一把她爱不释手的园艺剪刀,而王一忙着向对植物充满好奇的我们一一介绍:“这是布纹球,需要公母种在一起才能生长……那株光秃秃的植物还在缓根……”金燕和王一每天都会在工作室忙到很晚,但做跟植物打交道的活儿向来乐此不疲,只希望所有植物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们说:“我们不是搞植物批发的,也不是卖植物的,我们是想把每株植物都养出它的姿态,这需要很长时间。”

朱晗:我知道之前你们一直在做“多肉植物实验室”,后来扩大了规模,更名为the 23 Lab,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王一:我们两人因为一个共同的朋友而认识,又因为喜欢植物而一起创立了植物工作室。我们俩的生日都是23 日,而且认识的时候也都是23 岁,就觉得23 是跟我们很有缘分的数字。
古奇:我从做室内设计起开始关注植物。很多国外杂志中的植物,比如大叶伞、天堂鸟这类,在国内的植物市场几乎找不到,只有近似的品种,在国内首次看见这些植物就是在你们这里。以前你们只做多肉植物,现在在你们的审美范围内扩大植物品种,这种转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金燕:我20 1 1 年4 月辞职到杭州,当时就一门心思想做植物,于是从多肉植物入手。我们算是杭州zui早一批做多肉植物的人,那会儿也是蛮拼的,还到上海弄了大棚,全情投入。可是做到后面,发现感觉慢慢不对了。我们本就不是做生意的料,于是干脆退出了这个环境,回到杭州,在自己家里的阳台上养了一些之前收藏的品种。后来因为阳台失火,几乎所有的多肉植物都烧死了,我们为此沉寂了大半年。之后也谈不上转型,在做多肉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一些农科院研究植物的老师,把我们当他们自己的学生一样教,大家在一起相互探讨。加上我们去日本时也看到了很多好看的植物,非常喜欢,就把大叶伞等这批植物养起来了。之后,周围有些设计师朋友也会叫我们帮忙搭配植物空间,慢慢也就到了今天这样,所以这个过程算是自然而然吧。当时我们甚至连收费都不知道怎么收,直到今年年初才制订了收费方案。之后呢,我们在种植物的过程中又发现实在找不到好看的花盆,还好我们种多肉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植物的习性也比较了解,于是决定自己做花盆。
古奇:我做室内项目时也要找花盆,找不到就只能拿卖植物送的塑料黑盆凑合。
金燕:好看的花盆真的很难找!以前我们还喜欢那种很老的、农村用的瓦盆,市场上也找不到,甚至会为了一个瓦盆把植物也买下来。后来是真的受不了了,就开始自己做花盆。很巧的是,现在教我们做花盆的老师也姓金,和我算是本家,对我们特别好,教我们很多化学方面的知识:水泥,加上氧化铁、氧化铜,然后就能出来漂亮的颜色。水泥透气性好,适合植物,而且外形也很简单、纯朴,不花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做了水磨石、水洗石的产品,之后还有水泥和木头结合的产品,看得入眼的都会自己做。
我们不是搞植物批发的,也不是卖植物的,我们是想把每株植物都养出它的姿态,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什么很多植物需要提前很久就收过来移盆、缓根,经历风吹雨淋、春夏秋冬?因为植物也和人一样,100 株当中有那么二三十株免疫力低下的,我们就把它们淘汰掉,所以不会出现别人买回家后植物莫名就死掉了的情况。剩下的,我们再花时间把它们的姿态养出来,换上我们喜欢的花盆。所以我们的植物其实很多都不舍得卖,只舍得卖批量化生产的东西,比如花盆。
朱晗:自己在家里养植物的时候,有时候就把植物养死了,觉得很可惜,所以免疫力低下的植物也是会被自然淘汰的。
金燕:对于植物来说,如果它本身就很健康,你多浇浇水,保持阳光照射,注意通风,其实是很好养活的。我们进了100 盆植物,死掉20盆左右太正常了,剩下的80 盆我们再好好养,活下来的这一批就会很好,再交到买家手中,是不会出问题的。
朱晗:听说你们有一盆植物去过很多地方,能和我们说说吗?
王一:我们的这盆植物叫姬玉露,是一盆多肉植物。之前家里养了一些我们珍藏的品种,但因为火灾,植物几乎都被烧光了。当时我们拼命救了一盆姬玉露出来,细心照料后它居然活了过来,而且长得很好。后来,一位叫王飞的摄影师朋友要去位于巴基斯坦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徒步,他觉得这盆姬玉露生命力非常顽强,于是就把它也打包进行囊,想给它注入更多的故事,让它的生命更精彩。回来后王飞办了展览,有很多他徒步途中遇见的人和这盆姬玉露的合影,让人震撼。
朱晗:你们两位养植物之前在做什么?
金燕:电视节目制作。本来我学的是技术,大二的时候又去学了电影,去北京那边拍了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纪录片,也自己做了影像工作室,之后就遇到了王一。我很喜欢植物,但是不属于特别敏感的,毕竟我还是对视觉上的东西更敏锐一点,我们就很互补。
王一:我们算是同行,zui早我也是做编导,后来做娱乐节目主持人。但其实我不喜欢做主持人,站在台上也不大说话,后来加上金燕一鼓动,我就辞职了。
金燕:辞职之后,生活一下子就美好起来了,但也的确很辛苦。有一天晚上,王一在开车,我坐在旁边,想到三四年前我们刚开始做多肉的时候,想在外面买一杯星巴克咖啡就得卖十几盆多肉,这么回忆以前,感觉好像还挺辛苦。但是当时不觉得苦,还很有干劲儿,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只是现在你再去想那会儿,就觉得还是吃了很多苦。
古奇: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你赶上那段时间,你的冲劲儿zui足,期望,就算吃苦也会很快乐。但这个阶段也会过去,而且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金燕:真的就是你说的这样,我当时就坐在车里“哇哇”哭了起来,万分感慨,又哭又笑,怎么就那么走过来了。到现在,工作室也换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好。
古奇:在北京,我常看到很多喜欢养植物的人把各种植物摆得层层叠叠、高高低低,是不是植物之间也能相互帮助?
金燕:植物就是喜欢生活在一起,需要给它们营造环境,它们散发出来的物质就会让彼此越长越好。你可以大、中、小型的植物搭配摆放,再在阴凉一点的地方摆苔藓。把苔藓单独摆在某个阴蔽的地方,是不易养好的,一定要给它营造环境,而且这样看上去层层叠叠,也很美。我们的工作室也会这样,刚摆好一簇,营造起氛围,正在欣赏,结果一个人来了看到后很喜欢,就全抱走;过一段时间,又摆好一堆在一起,另一个人来了,又都拿走了。哈哈,其实我们自己也很喜欢,很舍不得,但是看到喜欢植物的人眼神里的那种期盼,我们就觉得这些植物被他们带回去肯定有保障。
朱晗:你们有没有比较偏爱的植物?
the 23 Lab:大叶伞。不娇气,好养,枝干很漂亮,放在家里很好看。大叶伞是日本人带进中国的,培育好了后,它会自己长小树,发出小树芽,像生小孩一样,这样的小苗再移栽到别的盆里,就又可以慢慢长大。
古奇:我在日本看到很多人家的花园里有丛生类的树,你们今后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大的、类似树形的植物?
金燕:这个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嘛,哪一天有了条件,就会去做了,想法和愿望都是有的。
王一:我们上次去参加一个植物展,珠海有一家的植物都是澳洲进口的,长得又美又野,叶子的形状也很奇特,可我回来后想不起它的名字了,每天都苦恼地捶胸顿足。这种植物需要比较暖的气候才能生长,所以在杭州,以我们现在的条件还种不了。不过如果是对植物有想法的人,愿意去做,哪怕是在商业空间里开辟一个小玻璃暖房,灯光打起来,也可以给这样的植物营造一种氛围。这次我们去京都的植物园,虽然地方不大,但也有一个花棚,这个花棚像一个植物之家,喜欢不同环境的植物会“住”在不同的房间。入口的区域环境营造得很湿润,呈现的也是热带地区的植物,有很多鹿角蕨。往前走,能感觉环境开始干燥起来,那部分摆放的是多肉植物。走着走着,就看到一个黑屋子,是专门给晚上开花的植物居住的房间,这间暗房模拟了晚间的湿度、气温环境,时钟显示的时间也是晚上10 点,还有蟋蟀窸窸窣窣的声音,令我们感动得掉泪。在这样的环境里,只在夜晚开花的植物,比如月下美人,就开得非常漂亮。
金燕:在那里我们还看到很多老年的工作人员,他们每天都用心打理植物,虽然做的都是日常的简单维护,也不用花费很高的成本,但也令我们非常感动。
朱晗:关于the 23 Lab,你们俩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金燕:我们喜欢的植物实在太多了,大的小的植物都喜欢。如果我们真的是那种生意人,就奔着一个“什么能挣钱,什么讨客户喜欢”的方向去做就好了,但我们又不是那样。所以,我们就希望通过开发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有了利润后再来养我们的植物。现阶段就是做花盆,以后可能衍生到家庭类的各种用品,比如托盘、肥皂盒这类小产品。如果我们只抱着盈利的目的,很快就会厌倦的。





苏恩禾
每天捡一粒沙

主 人: 苏恩禾
拜访者:朱晗、史迪
拜访时间:2014 年

去年夏天,北京城里突然多了一家名曰“查查厨房”的私房菜餐厅,隐于城东的高碑店新村。厨子一人,桌子一张,只在周末营业,菜肴也是地道的私家味道。这间小小的空间似乎都不能称为餐厅,主理人兼主厨的苏恩禾更喜欢称之为“厨房”。这里是恩禾一直以来梦想的承载之所。
苏恩禾是天蝎座,奇怪的是犀利一点也没有,反而用温暖、谦和这类词更能形容她给别人的感觉。与她聊天绝不会有压迫感,而是如沐春风。她说话一字一顿,有自己的节奏,声音纯真。每次见面,哪怕纯粹是工作上的沟通,她也会备些自己喜欢的甜点带给我们;如果是在她的地盘约见,必能喝上一杯她煮的热茶。这次,恩禾更是为来串门的我和迪仔准备了美味的午餐:油焖春笋的清香和蚕豆米炒香肠的亲切是久违的味道,还有那肉味飘香的糖醋排骨、鲜艳欲滴的小番茄配抱子甘蓝,好吃到令人流泪。人们称这种愉悦的感受为“幸福”,难怪朋友们都亲切地称恩禾为“苏天使”。
恩禾是那种对自己特别狠的类型,坚持的事情就一定要贯彻。烹饪是她的梦想,小厨房是她喜欢的待客方式,所以她会用百分之百的诚意去做这件事情,买的食材,做zui用心的料理,给到zui足够的分量,并乐此不疲。身边的朋友知道经营小厨房并非易事,靠它赚钱更不可能,便劝她扩大厨房的规模,多放几张桌子,找两个帮手;有朋友不理解她默默选择几百元一罐的蜂蜜入料理却从不公之于众,更不愿意适时营销自己。每到这时,恩禾总是笑着接受大家的好意,但还是坚定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她说:“小厨房这件事更多源于兴趣和分享,用对待家人、朋友一样的心去做料理,如同回家吃饭一样自然又自在,这样的小厨房是我自己可控的,能过自己这一关才zui重要,而懂的人也自然会懂。”就是这样一个苏天使,一直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不善烹饪的我们来说,去到一个厨子家之前,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心中不免诸多猜想。万万没想到,恩禾的家满满到处是书。从来北京的第yi年,她身边一直带着自己所有的书籍,搬家数次却从未丢弃一本。跟书一样多的还有各类小物。“每天捡一粒沙”的恩禾好像特别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一根枯枝的美、一块老旧的棉布……苏天使将这些悉心珍藏,家虽然不大,但你总能在角落里发现宝贝。

朱晗:你zui近都在忙什么?
苏恩禾:平常写东西,周末去小厨房做饭。去年因为厨房刚开始弄,所以基本上时间都放在那边。今年调整了节奏,觉得算是调剂吧,要是天天做饭对自己也是一种消耗。现在会写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和朋友合作一些品牌推广和文案撰写的工作。其实目前厨房只能保持收支平衡,并不赚钱,自己当然也需要赚钱去生活。大家都问我:为什么不让小厨房天天开放?天天开放对我来说根本是做不下来的,周六做饭,我从周五就要去买菜准备了,也要连着忙两天,周日那天晚餐我从小厨房收拾完回来就12 点了。
朱晗: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
苏恩禾:是的。现在来厨房的很多客人跟我交流,都说很羡慕这样的状态,因为他们在家也很会做饭。昨天来吃饭的客人还问我:辛不辛苦?厨房做得怎样?其实这个不好回答。一点都不辛苦当然不可能,就说买菜,一个人就要去买好几趟,虽然有一些可以订货,但是一些新鲜的食材肯定是做饭的当天早晨买,然后再坐地铁拿到店里去,而且有很多东西不是一个地方能买得到的,所以就要跑好几趟。
朱晗:小厨房的菜单是怎么定的呢?
苏恩禾:基本按照时令来定。这个时候肯定就是春笋呀、蚕豆呀,冬天就会有芋头、南瓜之类,菜单也会依照不同时节上市的菜来准备。一般在前一天会想好第二天要做些什么菜,第二天早上去采买,如果在菜市场碰到没有想到的好食材,也会临时补进菜单。
朱晗:你碰到的来自客人zui奇怪的要求是什么?
苏恩禾:没有太奇怪的,基本都是问有几个菜、够不够吃之类的。大家好像都很担心够不够吃的问题(笑),其实这也很正常。有的客人会带父母和爷爷奶奶来小厨房,这时候我就会特别忐忑,因为老年人在饮食方面有很多需要特别注意的,所以就会详细地询问清楚。还有孕妇和小孩,有的小朋友只有一两岁,需要吃完全无添加的食物,这些都需要细心留意。
史迪:我觉得吃菜能接受甜的人,对于做饭的人来说会比较轻松,因为一般的菜放了糖和酱油就会很好吃。
苏恩禾:南方人会更偏爱甜些的吧,比如春笋、茭白这些。油焖的做法,只要糖和一点酱油就足够,包括这道红烧排骨。其实红烧的菜都挺好做。
朱晗:小厨房的菜有菜系这一说吗?是什么口味的?
苏恩禾:你今天吃了啊!哈哈!肯定是偏南方的口味,可能就是皖南的风味。我不太会做北方菜,而且对面食也不是特别擅长。我做的菜还是跟我家里的吃饭习惯有关,妈妈喜欢清淡的口味,我又很喜欢日式料理。曾经有一位客人总结过,说我这里其实是无国界料理,有意式的烤菜,也有日式家常炖物,但肯定会考虑到彼此的口感搭配,不会把互相很不搭调的菜放在一起。包括菜单的安排,从冷盘小食到主菜,再到zui后收尾的甜品,这些自己会有一个安排。做新菜之前也会自己多尝试几次,才会正式列入菜单。
朱晗:自己在家的一天通常会怎么度过?
苏恩禾:早上一般七八点起床,吃早饭,看会书,上会网,买个菜再做午饭,下午也差不多。我是那种自己一个人也待得住的。工作习惯都是晚上写东西,以前是每天都在写,实际上是有语境在那里的,写出来就很容易;现在因为时间相对自由宽松,也会有一些杂事干扰,有点难以回到那个很顺畅的语境中去。完全无约束的自由其实也不是自由。有时候憋一个东西要憋半天,花很长的时间翻闲书。而且我还有个习惯:在写东西之前,一定要大扫除一次,把地板擦到干净得不行,再去做个饭,洗碗收拾完,zui后实在没有事儿可干了才坐下来。这个时候可能还要写个闲篇,去豆瓣写个日记,zui后一看已经晚上一点了,好吧,来干活了。
朱晗:你家的书真的好多!
苏恩禾:哈哈,死了以后也不知道要留给谁。
史迪:我看到你有全套周作人的书。
苏恩禾:对,周作人、汪曾祺是我很喜欢的两个作家。这个版本很适合随身带着,没事拿出来翻两篇。
史迪:我来你家,很开心地发现你有好多书我都看过而且也很喜欢。你有喜欢的作家吗?
苏恩禾:我觉得自己的阅读面其实挺狭窄的,喜欢的东西都偏一类。阅读范围不广会缺失别的领域的东西,但自己就是这种性格的人嘛。我不太会为了拓宽知识面而去强迫自己读一些东西,不过有可能我看一本书,然后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某个有趣的内容是另外一个作家写的,那我就会找他的书来看。之前工作的时候会需要看很多建筑类的书籍,起初会有点抵触,但是看进去后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慢慢就会主动找来看。我很喜欢村上春树,他写的很多是非现实的东西。对了,他有一本专门讲爵士乐的小书,也很有趣。高中的时候开始读张爱玲,直到今天都很喜欢她。大学的时候读王小波。那会儿还有安妮宝贝,zui早是在“榕树下”,后来出书,每一本也都有买,zui近的一本是《古书之美》。她其实也在不断地变化,有可能也是陪着自己的青春期一路走过来的记忆。
史迪:我有时候觉得这种思想特别独立,又搞创作的女生,一旦回归家庭,会特别影响她的创作。
苏恩禾:心境不一样,多少会有影响。
史迪:好像人一旦变得特别柔软了就会安逸。
苏恩禾:因为会沉浸在很多日常琐碎的生活里面,往往还是在痛苦的时候会写出更深刻的东西;不过安逸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是人的另一种状态。但也需要看个人,想象力和内心丰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吧。
朱晗:你觉得你收的这些书,包括小东西,看到它们会不会觉得人生有压力(甜蜜的负担)?
苏恩禾:以前会有,常常想死了以后把这些书留给谁。现在会好些,买书也比较节制,可能连工作时买的1/3 都不到。毕竟看得慢,买多了放在那里对自己是压力。我从来不问别人借书,也不喜欢借书给别人。有想看的书就必须买回家,想看的时候伸手就可以拿到。现在略有不同的是很喜欢看完几本再去买的感受,不积压的生活状态更舒服。当时打包来北京的时候,光书就打包了30 箱。每次搬家包括家具也会想用自己的。朋友常说又不是自己的家,为什么要买那么多东西,但一直以来有这些东西一直跟着自己,就会觉得家从来没有变过。别人会说:你不觉得烦吗?搬家不会很有负担吗?用房东的不是很好?可是我总觉得那个东西不是你的,你可以说这有点矫情,但我就是觉得能拥有自己的东西挺好的,不过是搬家的时候带着一起走嘛。
朱晗:zui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苏恩禾:柳宗悦的《工艺之道》。
史迪:你有很多竖排的台版书,特别收藏的吗?
苏恩禾:之前工作的时候,有很多设计和文案的书都没有简体版,只能去买台版。说到繁体字,以前只能认得熟悉、日常的字,现在读就很顺畅,那些复杂的繁体字会认得越来越多,写菜单也会下意识地写出来,主要是可以了解到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
朱晗:前段时间听说你有离开北京的打算?
苏恩禾:对,主要是我自己这么多年都还没有完全适应北京,春天手脚开裂得很严重,脸上也会过敏,而且我特别不喜欢不下雨的地方。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人到这个年龄了。当然也不一定就是回到家乡,可能是找个小地方、小村子,换个城市生活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意义,现在还是想找一个自己能长远去做的事情。比如徽州有很多古村落,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老房子,就想做一个舒服干净的民宿。 当然这是比较长远的理想。
朱晗:有没有想过成家的事?
苏恩禾:没有哎。倒不是排斥,机缘来了也不会拒绝,但我觉得自己应该属于独身一辈子的人吧,虽然现在放这个话有点早啊(笑)!这种事情可遇而不可求,能遇见就遇见,没能遇见就一个人过,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也挺好。
朱晗:是因为家人才这样想吗?
苏恩禾:也许有吧。我爸爸过世已经12 年了,他一直在为我默默付出,结果连回报的机会都没有给我,每当想到这些心里就特别难受。但又会想,其实他一直都在。我是相信灵魂的,我相信他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我所做的一切他都能看到。同样,身边有个人陪伴的话,我也没有办法知道他是早我而去还是怎样。家人都担心我不结婚,没有可以相伴到老的人。但即使结婚,一样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因为谁也不可能陪你一直到zui后,终究都得自己去面对。
朱晗:很多事情你都想得挺明白啦。
苏恩禾:其实还没有,哈哈。
朱晗:眼下有什么计划吗?
苏恩禾:清明的时候回家待一阵。以前工作,即使放假也不一定能腾出来时间;现在不用工作了,就想着一定要在这时去看看


《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 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探索之书,一次深入人心的访谈之旅。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被惯性思维束缚,错过了那些触手可及的,关于“生活”本身的多样可能?《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便是一次勇敢的打破与探寻。本书并非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也不是学术的理论探讨,它是一份真实而鲜活的生活观察报告,一份献给每一个渴望活出自我、寻找更多生活色彩的读者的礼物。 作者梵几,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的热忱,历时三年,将足迹遍布十五处独特的创意生活者的私家空间。这并非简单的走访,而是一场深入灵魂的“串门”,一次对“家”与“生活”最真挚的对话。书中所呈现的,是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在各自领域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个体,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着生活的边界和可能性。 是谁在书中串门? 书中串门者,是那些不甘于平庸,勇于实践自己生活理念的人。他们或许是: 一位隐匿在山间的陶艺家: 他的工作室即是他的居所,泥土的芬芳与日升月落的光影交织,他用双手塑造着器物,也雕刻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生活,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 一位热爱老物件的古董收藏家: 他的家,仿佛一个凝固了时光的博物馆,每一件老物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个故事。他不是物品的拥有者,而是历史的守护者,他在物品中寻找与过去对话的痕迹。 一位从繁华都市回归田园的青年: 他放弃了高薪厚职,在乡间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种植有机蔬菜,饲养珍稀禽类。他的生活,是对城市喧嚣的告别,是对生命本源的回归。 一位热衷于手工制作的独立设计师: 她的工作室,充满了色彩、布料和灵感。她用匠心制作每一件作品,每一针一线都倾注了对美的追求,她的生活,就是将创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艺术。 一位喜欢收集旧书的图书管理员: 她的居所,被书本填满,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特有的清香。她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在书海中遨游,她的生活,是一种精神的富足与升华。 一位热爱烹饪的美食博主: 她的厨房,是她挥洒创意的舞台,食材在她手中变幻出无穷的美味。她不仅分享食谱,更分享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用味蕾感受世界的态度。 一位专注于植物栽培的花艺师: 她的家,宛如一个小型植物园,各种绿植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生机勃勃。她用绿色装点生活,用自然治愈心灵,她的生活,是一种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存在。 一位喜爱音乐的独立音乐人: 他的排练室和生活空间融为一体,音乐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旋律是他最直接的表达。他的生活,是音符跳跃的自由与激情。 一位坚持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环保倡导者: 她的家,充满了各种环保改造的巧思,她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低碳生活。她的生活,是一种对地球的敬畏和责任。 一位追求极简主义的艺术家: 他的空间,剔透而纯粹,每一件物品都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他的生活,是一种减法美学,在简单中找到极致的宁静与力量。 这仅仅是书中十五位生活者的冰山一角。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拒绝被动地接受生活,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和设计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将自己的家,不仅仅视为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自我表达的画布,是内心世界的延伸,是他们对生活理念的具象化呈现。 “串门”的意义是什么? “串门”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温度和亲近感。它意味着打破隔阂,走入他人的生活,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梵几选择“串门”的方式,正是希望读者能够卸下审视的目光,以一种好奇、开放的心态,去“做客”这些充满创意的生活空间。 在这十五次“串门”中,读者会看到: 空间的智慧: 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色彩的运用、材质的选择,将有限的空间转化为无限的可能。每一处细节,都可能隐藏着生活者的智慧和巧思。 物件的哲学: 那些被精心挑选、珍藏或改造的物品,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生活者理念的载体。从一件老物件的修复,到一件手工艺品的打磨,都蕴含着对事物价值的独特认知。 时间的流动: 不同的生活者,对时间的理解和运用也截然不同。有的人让时间慢下来,细细品味,有的人则将时间化为创作的动力,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 内心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本书将带读者聆听生活者内心的声音。他们为何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从中获得了什么?他们又对未来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期许?这些真诚的分享,将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这本书能为你带来什么? 《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是一扇窗,透过它,你可以窥见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和可能性。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正确”生活的书,而是一本激发你对生活产生无限好奇和热情的书。 灵感的启迪: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有如此多的选择。你家里的某个角落,是否可以被重新布置?你一直想尝试的手工,是否可以从今天开始?你对“家”的定义,是否可以因此而改变? 价值观的碰撞: 书中的生活者们,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选择,可能会与你产生碰撞,甚至挑战你固有的认知。这种碰撞,是成长的催化剂,是拓宽视野的契机。 共鸣的传递: 也许在某个生活者的故事里,你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会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总有人和你一样,在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之道。 行动的勇气: 最珍贵的是,这本书可能会给你行动的勇气。它让你相信,改变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理想的生活一点点变为现实。 欧阳 老师在本书的引言部分,为我们描绘了这场“串门”的初衷和意义,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这个充满惊喜的世界。她认为,真正的生活,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内心的丰盈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便是对这种生活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它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十五个鲜活的生活样本,它们如同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珍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扇虚掩的门,里面是你我未曾设想过的,关于“生活”的无限可能。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发现,去创造,去体验,去活出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 这本书,献给每一个在平凡日子里,渴望寻找不平凡的生活之美的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质感,读起来不像是在看一本介绍家居的书,更像是和几个老朋友坐在温暖的壁炉边,听他们娓娓道来自己的生活哲学。梵几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捕捉到的不仅仅是空间的陈设,更是空间背后承载的情感和故事。我尤其喜欢书里那种随性又充满智慧的对话,没有丝毫的刻意和矫饰,就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交流。每一个被“串门”的创意生活者,都像是一本活的书,他们的空间是他们思想的延伸,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回应。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会活成现在的样子?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习惯,又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想象?这本书似乎在给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视角。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细节里,藏在那些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也随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串门”,拜访了那些内心丰盈、精神自由的灵魂,收获良多。

评分

读完《FX中信 串门》,感觉自己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平行时空漫游”。书中的每一个空间,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和韵律。我被那些创意生活者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折服,他们能从最平凡的物品中发现美,并将这份美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老物件的再生利用,还是新元素的大胆尝试,都展现出了一种不拘一格的生命力。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不被定义”的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生活的可能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不必被固有的框架所束缚,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去创造。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轻松自然的叙事风格,读起来没有任何压力,仿佛置身于那些美好的空间之中,感受着主人的温度和生活的气息。它让我反思,在自己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可以大胆突破的,哪些角落可以注入更多的创意和个性,让“家”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房子,而是真正能够承载梦想和情感的温暖港湾。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了惊喜的宝藏箱里寻宝。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梵几用他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了15个截然不同的私人空间,每一个空间都像是一首无声的诗,诉说着居住者的故事和对生活的理解。我深深地被那些创意生活者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活出真我”的气质所吸引。他们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设计生活,而是从内心的需求出发,将自己的热爱和思考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这种真实和纯粹,在当下快节奏、同质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启发,它鼓励你去探索,去尝试,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美学表达。我会在未来反复翻阅这本书,因为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让我更加坚定地去拥抱那些“生活的不同可能”,去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充满生命力的空间。

评分

刚翻完《FX中信 串门:生活的不同可能》,感觉脑海里像是被一扇扇窗户推开,涌进了无数新鲜的空气和明亮的色彩。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那些浮华的设计或光鲜的生活表象,而是那种“可能”的力量。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那些习以为常的模式,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是不是也给自己画地为牢了?书中那些创意生活者,他们的空间里透露出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对自我边界的不断探索。看到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间,将兴趣爱好融入日常,甚至把一些看似“不实用”的物件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我忍不住开始思考,我自己的家,我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可以有更多元的表达方式?那些被我忽略的角落,那些沉睡已久的梦想,是不是也能被唤醒,融入到“串门”的这场生活探索中来?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引导者,它不强制你改变,却让你看到了改变的无限可能,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启发,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打开了心扉,去拥抱那些未曾想象的生活风景。

评分

《FX中信 串门》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生活是一种持续的创作”。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去雕琢、去塑形。书中的那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空间”的无限潜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从极简到繁复,从古朴到现代,每一种风格背后都折射出主人的独特品味和生活态度。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网红”设计,而是深入到那些真正热爱生活、并为此付出努力的普通人当中,去挖掘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创意。这种“串门”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真实地触碰到生活的多样性,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情,依然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感受”和“思考”的书,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对“家”和“生活”的定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