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 |
| 作者 | 杨占尧、赵敬云 |
| 定价 | 46.00元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2462279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增材制造,也称为3D打印,是现代制造技术的革命性发明。本书对增材制造技术进行了系统、客观、全面、详实地介绍和论述。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基本问题;增材制造的前处理;光敏材料选择性固化,粉末材料选择性烧结,丝状材料选择性熔覆,薄型材料分层切割等主要的增材制造技术;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增材制造的后处理及技术选择;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机电、汽车、材料成形及控制、管理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供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第1章概述1 1.1增材制造技术2 1.1.1增材制造技术的含义2 1.1.2增材制造与传统制造方法的区别3 1.1.3增材制造与传统制造方法的关系3 1.2增材制造过程4 1.3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历史6 1.3.1国外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6 1.3.2国内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8 1.4增材制造技术的作用9 1.4.1使设计原型样品化9 1.4.2用于产品的性能测试10 1.4.3用作投标的手段10 1.4.4快速模具制造11 1.4.5增材制造为创新设计释放了巨大的空间11 1.4.63D打印是创新产品开发的利器11 思考与练习12 第2章增材制造的前处理13 2.1三维模型构造的方法13 2.1.1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构造三维模型14 2.1.2利用反求工程构建三维模型15 2.2三维模型的STL格式化21 2.2.1STL格式文件的规则23 2.2.2STL格式文件的错误和纠错软件24 2.3三维模型的切片处理27 2.3.1成形方向的选择27 2.3.2增材制造中的主要切片方式28 思考与练习30第3章光敏材料选择性固化增材制造31 3.1SLA增材制造的原理和分类31 3.1.1SLA增材制造原理32 3.1.2SLA增材制造分类32 3.2SLA增材制造的基本过程及支撑结构33 3.2.1SLA增材制造的基本过程33 3.2.2SLA增材制造的支撑结构35 3.3SLA增材制造的材料及选择36 3.3.1对SLA增材制造材料的要求36 3.3.2SLA增材制造材料的分类36 3.3.3SLA增材制造材料的选择38 3.4SLA增材制造的优点与缺点38 3.4.1SLA增材制造的优点39 3.4.2SLA增材制造的缺点39 3.5SPS��600型增材制造机简介40 思考与练习41 第4章粉末材料选择性烧结增材制造42 4.1SLS增材制造的原理42 4.1.1SLS增材制造成形原理43 4.1.2SLS增材制造烧结机理43 4.1.3激光扫描系统44 4.2SLS增材制造的成形过程44 4.2.1SLS增材制造的烧结44 4.2.2烧结件的后处理46 4.2.3SLS增材制造工艺参数的影响46 4.3SLS增材制造的材料及其选择47 4.3.1SLS增材制造对材料性能的要求47 4.3.2SLS增材制造材料的种类48 4.4SLS增材制造的优缺点49 4.53DP打印技术49 4.5.13DP打印原理49 4.5.23DP打印头50 4.5.3国内常见的3DP打印机50 思考与练习51 第5章丝状材料选择性熔覆增材制造52 5.1FDM增材制造的工作原理和成形过程52 5.1.1FDM增材制造的工作原理52 5.1.2FDM增材制造的成形过程53 5.1.3FDM增材制造装备构成53 5.2FDM增材制造的材料及选择54 5.2.1FDM增材制造对成形材料的要求55 5.2.2FDM增材制造对支撑材料的要求55 5.3FDM增材制造的优点与缺点56 5.4FDM增材制造常用控制软件56 5.5典型FDM增材制造装备简介57 思考与练习59 第6章薄型材料分层切割增材制造60 6.1LOM增材制造的工作原理60 6.2LOM增材制造的工艺参数和后处理62 6.2.1LOM增材制造的工艺参数62 6.2.2LOM增材制造的后处理63 6.2.3易于去除废料的LOM增材制造工艺63 6.3LOM增材制造的材料及选择64 6.3.1纸的性能64 6.3.2热熔胶64 6.3.3涂布工艺65 6.3.4KINERGY公司的纸基卷材65 6.4LOM增材制造的优点与缺点66 6.5其他增材制造技术66 6.5.1掩膜光刻成形技术67 6.5.2弹道微粒制造技术67 6.5.3三维焊接成形技术67 6.5.4数码累积成形技术67 思考与练习68 第7章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69 7.1选区激光熔化制造技术70 7.1.1SLM的成形原理70 7.1.2SLM的成形工艺过程71 7.1.3SLM的成形特点73 7.1.4SL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74 7.2激光立体成形制造技术74 7.2.1LSF的成形原理74 7.2.2LSF技术的成形工艺过程74 7.2.3LSF的主要特点75 7.2.4LSF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76 7.3电子束选区溶化制造技术77 7.3.1EBSM成形的原理77 7.3.2EBSM成形工艺77 7.3.3EBSM成形特点78 7.3.4EBS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78 7.4电子束熔丝沉积制造技术79 7.4.1EBF3的成形原理79 7.4.2EBF3的成形特点80 7.4.3EBF3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80 思考与练习81 第8章增材制造的后处理及技术选择82 8.1增材制造的后处理82 8.1.1剥离83 8.1.2修补、打磨和抛光83 8.1.3表面涂覆85 8.2增材制造的精度分析86 8.2.1增材制造精度的概念86 8.2.2零件误差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88 8.2.3增材制造制件的表面粗糙度92 8.3主要增材制造技术的比较与选用94 8.3.1主要增材制造技术的比较94 8.3.2主要增材制造技术的选用原则97 思考与练习99 第9章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100 9.1在模具领域的应用102 9.1.1硅橡胶快速制模103 9.1.2金属电弧喷涂快速制模111 9.1.3金属树脂快速制模116 9.1.4等离子喷涂快速制模120 9.1.5铸造模的快速铸造技术122 9.2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124 9.2.1医学模型快速建造125 9.2.2组织器官代替品制作125 9.2.3脸部修饰与美容126 9.3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126 9.4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130 9.4.1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30 9.4.2在雕刻创作中的应用131 9.4.3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132 9.4.4在影视产业中的应用133 9.5在其他领域的应用133 9.5.1汽车制造领域133 9.5.2考古文物135 9.5.3配件饰品135 9.5.4食品产业136 思考与练习137 第10章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趋势138 10.1增材制造技术创新需求分析139 10.1.1生产成本过高139 10.1.2可选用的材料十分有限140 10.1.3工艺及装备尚不成熟141 10.1.4数据库、标准/认证体系缺乏141 10.1.5商业推广障碍142 10.2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143 10.2.1发展原则143 10.2.2发展目标143 10.3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144 10.3.1着力突破增材制造专用材料144 10.3.2加快提升增材技术水平制造工艺144 10.3.3加速发展增材制造装备及核心器件145 10.3.4建立和完善产业标准体系146 10.3.5大力推进应用示范146 10.4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46 思考与练习147 附录A增材制造技术职业技能大赛148 附录B教材中英文缩写对照及注释156 参考文献158 |
| 编辑推荐 | |
| 增材制造技术又简称快速成形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概念的制造技术,被认为是20年来制造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前沿,涉及机械、材料、计算机、自动化、信息与光学等学科,综合性强。 将增材制造技术的概念、相应的设备操作、原型制作及后处理等内容引入大学工科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的重要内容,可使学生对现代机械电子系统的集成性、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拓宽视野、活跃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正版书籍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在阅读的最后,我被书中关于3D打印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所深深打动。书中提到了如何利用3D打印机在学校里开展STEM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看到了3D打印如何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具象化,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打印出DNA模型、行星模型、甚至古生物化石模型,来更直观地学习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于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书中还探讨了3D打印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潜力,例如,艺术家可以利用3D打印创作出前所未有的雕塑、首饰、以及其他艺术品。这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创意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3D打印技术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和期待,它不仅仅是一种制造工具,更是一种赋能个体、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评分阅读《正版书籍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的过程,仿佛是在一个充满智慧的实验室里进行探索。书中对于3D打印设计软件和流程的介绍,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CAD软件,而是深入探讨了针对增材制造特点的设计理念,例如拓扑优化、点阵结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以确保打印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和强度最大化。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功能集成到一个零件中,如何设计内部的通道和支撑结构,以应对不同打印技术的限制。我特别对书中关于“仿生设计”的应用感到惊叹,如何借鉴自然界的结构,例如蜂窝状结构、骨骼结构等,来优化零件的力学性能,这一章节的内容,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设计思路。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设计与材料、工艺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多时候,一个出色的设计需要与合适的材料和打印工艺相结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书中对此的阐述非常到位,让我理解了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非孤立存在。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非常有帮助。
评分《正版书籍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真的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每一个3D打印技术的讲解,都会附带一个详细的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从设计到成品的每一个步骤。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步骤旁边,都会用小字注释解释关键的参数设置和注意事项,例如,对于FDM打印,书中会详细说明丝材的直径、打印温度、平台温度、支撑结构的角度等,并且会解释这些参数对打印质量的具体影响。再比如,在讲解SLA打印时,书中会提醒读者注意树脂的保质期、打印仓的清洁、以及后固化的时间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往往是影响打印成功的关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常见打印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例如,在打印过程中出现层间脱层、表面粗糙、支撑结构变形等问题时,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可能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星。这种“手把手”式的指导,让我感觉书本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知识的汇集,更是一个实用的操作指南。
评分翻阅《正版书籍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的内页,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书中的每一个技术描述,无论是对于某一种打印机的运作机制,还是对于特定材料的性能分析,都配有详实的数据支撑,甚至是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文献和专利。这给我一种极大的信任感,知道我所阅读的内容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据可查、经得起推敲的。在讲解3D打印的原理时,作者非常注重细节,例如,对于光固化树脂打印(SLA/DLP)的介绍,书中不仅讲解了紫外光照射树脂固化的基本过程,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波长、不同功率的紫外光对固化速度和精度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树脂配方设计的重要性。此外,在讨论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时,作者详细解释了激光与粉末的相互作用,包括烧结温度、扫描速度、层厚等关键参数的优化对最终成型件性能的影响,甚至还探讨了粉末的粒径分布、形貌对烧结效果的潜在影响。这些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技术探讨,对于真正想要掌握3D打印技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书中还对打印后处理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支撑结构的去除、表面光洁度的处理、热处理等,这些步骤对于提升打印件的最终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作者在这方面的讲解也丝毫不含糊,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它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将复杂的概念用一种清晰、生动、甚至有些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描述某些精细的打印过程时,作者会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其中微妙的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打印过程中的“层层叠加”概念时,作者用“如同雕塑家耐心雕琢、如同建筑师精心堆砌”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子就让这个过程变得立体起来,仿佛我能看到一层层的材料在精准的控制下,缓缓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物体。同时,书中也保留了技术书籍应有的严谨性,对于关键的技术参数和原理,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解释,不会因为语言的生动而牺牲准确性。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获得美的享受。书中的段落过渡也非常自然流畅,很少出现突兀的转折,让阅读体验十分顺畅,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正版书籍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这本书,它的内容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向我展示了3D打印在各个领域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在医疗领域,我看到了3D打印在定制化假肢、手术导板、甚至人体器官模型方面的惊人应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CT、MRI扫描获取患者的解剖数据,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精确复制出与患者身体结构高度吻合的部件,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书中关于骨科植入物的案例,让我对3D打印金属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强度和多孔性方面的优势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特性使得3D打印的植入物能够更好地与人体骨骼融合,加速愈合过程。在航空航天领域,书中展示了3D打印如何用于制造复杂形状的轻质化零部件,例如航空发动机的燃油喷嘴、涡轮叶片等。这些零部件的复杂结构,传统制造工艺难以实现,而3D打印则能够轻松应对,从而大幅减轻飞机重量,提高燃油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增材制造在卫星零部件制造上的应用感到兴奋,它允许更快的迭代设计和生产,对于快速响应太空探索的需求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正版书籍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被它深深吸引。那是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蓝,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又带着一丝科技的冷峻与精准。封面上,一道由无数微小粒子汇聚而成的立体光束,缓缓向上攀升,最终凝聚成一个精巧的机械结构,这样的视觉冲击力,立刻点燃了我对书本内容的强烈好奇心。我忍不住想,这封面是否象征着增材制造从点滴积累到创造奇迹的过程?这本书,它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张的触感也很舒适,没有那种廉价的印刷感,是那种一看就觉得“有料”的书。翻开扉页,娟秀的字体和清晰的排版,让人心情愉悦。我通常会先浏览目录,看看这本书的结构是否清晰,章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清晰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讲解至关重要。初步扫了一眼目录,感觉内容非常详实,从基础概念的介绍,到各种打印技术的原理,再到实际的应用领域,似乎都涵盖得相当全面。特别是看到“应用”两个字,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展示3D打印如何在各个行业大显身手,解决实际问题,甚至颠覆传统。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讲究,书脊的缝合牢固,每一页都翻阅起来很顺畅,不会出现书页脱落的情况,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考量。整体而言,从外观到内涵的初步印象,这本书都给我一种专业、严谨、值得深入阅读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想潜入它所构建的3D打印世界。
评分阅读《正版书籍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的体验,就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盛宴中探索。我一开始就被书中对于增材制造起源和发展历程的详尽描述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将技术演进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科技突破相结合,让我仿佛亲历了3D打印从概念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艰难而又激动人心的过程。例如,书中对早期光固化技术的介绍,不仅解释了其工作原理,还提到了当时材料科学的局限性以及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所做的种种尝试,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和生命力。接着,我被书中对不同3D打印技术的分类和详解所震撼。从FDM、SLA、SLS到更前沿的DMLS、EBM,每一种技术都被赋予了生动的解释,不仅仅是枯燥的原理图,还有大量精美的实例照片,展示了不同工艺打印出的零部件的细节和精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金属3D打印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激光熔化、电子束熔化等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前景,这种对于前沿技术的深入挖掘,让我对未来制造充满了期待。此外,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打印材料的选用和特性,这一点对于实际操作者来说至关重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化学稳定性等,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打印技术和应用场景。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常常被一带而过,但《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贴心和专业。
评分《正版书籍 增材制造与3D打印技术及应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是它对未来制造趋势的深刻洞察。书中详细阐述了增材制造在个性化定制、按需生产、分布式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这些优势如何重塑传统的供应链和生产模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工业4.0”背景下,3D打印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感到兴奋。它能够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大幅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书中还探讨了3D打印在供应链优化方面的潜力,例如,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布式制造网络,在靠近客户的地方进行生产,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库存积压。这一理念,对于正在经历全球化挑战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对3D打印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展望,例如,利用回收材料进行3D打印,以及设计更易于拆卸和回收的产品,这让我看到了3D打印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也为我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我喜欢它宽敞的页边距,让我的眼睛在阅读时不会感到拥挤。书中大量运用了高质量的图片和插图,这些图片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清晰地展示技术原理和应用案例。例如,书中对于各种3D打印机的内部结构,都配有详细的剖面图,让我能够直观地了解机械臂的运动轨迹、激光的聚焦方式、喷头的喷射原理等等。对于那些复杂精巧的打印模型,书中也会配上多角度的高清照片,展示其细腻的表面纹理和复杂的内部结构。我特别喜欢书中在介绍不同应用案例时,会配上相关的实物照片,例如,在介绍3D打印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时,书中会展示出各种轻量化、高性能的零部件,以及这些零部件安装在汽车上的效果图,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大大增强了我对3D打印技术实际价值的认知。此外,书中还采用了多种字体的组合,标题、正文、注释等,区分得非常清晰,让信息层级一目了然,也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