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本科教材;本科环境

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本科教材;本科环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兵涛 著
图书标签: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大气污染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本科教材
  • 赵兵涛
  • 污染控制
  • 工程技术
  • 环境污染
  • 控制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216
商品编码:2661349987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本科教材;本科环境
作者 赵兵涛
定价 46.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304216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介绍以能源动力类尤其是固定燃烧源为特色的大气污染控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艺,重点阐述了固定燃烧源颗粒污染物以及典型气态污染物SO2、NOx、汞及温室气体CO2的产生原理、控制理论、技术工艺、设计流程及监测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学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能源、环境和化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1

1.1大气污染的概念1

1.1.1大气及其性质1

1.1.2大气污染及其分类1

1.1.3大气污染效应的影响因素3

1.2化石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物排放3

1.2.1世界及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现状3

1.2.2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5

1.3典型化石燃料燃烧烟气及污染物排放计算8

1.3.1煤质特性8

1.3.2分析基准9

1.3.3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10

1.4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体系的演变与比较13

1.4.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4

1.4.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6

思考与习题19

参考文献19



第2章 颗粒污染控制基础21

2.1固定源燃烧颗粒污染物形成机制21

2.1.1主要途径21

2.1.2影响因素23

2.2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性质24

2.2.1颗粒粒径及其分布24

2.2.2物理性质29

2.2.3化学性质31

2.3气体颗粒动力学基础31

2.3.1颗粒受到的流体阻力31

2.3.2重力作用下的颗粒沉降34

2.4颗粒污染控制设备的性能表征34

2.4.1流量34

2.4.2压降35

2.4.3效率35

2.5固定源颗粒污染物监测37

2.5.1监测规范37

2.5.2锅炉烟尘及黑度监测39

思考与习题44

参考文献45



第3章 旋风式颗粒污染控制46

3.1旋风气体颗粒分离的基本原理46

3.2旋风分离器结构参数46

3.3旋风分离器的流场47

3.3.1切向速度47

3.3.2径向速度48

3.3.3轴向速度48

3.3.4静压分布49

3.4旋风分离器内气体颗粒动力学50

3.5旋风分离器的性能50

3.5.1分级效率50

3.5.2压降52

3.6旋风分离器气体颗粒分离的影响因素53

3.7旋风分离器的分类与组合55

3.8旋风分离器的设计56

3.8.1结构选型56

3.8.2设计方法与流程56

3.8.3设计计算57

思考与习题60

参考文献60



第4章 静电式颗粒污染控制61

4.1静电式颗粒捕获原理61

4.1.1基本过程61

4.1.2颗粒荷电机制62

4.2静电场中的气体颗粒动力学63

4.2.1颗粒驱进速度63

4.2.2颗粒捕获效率64

4.3静电颗粒污染控制的影响因素65

4.3.1粉尘颗粒特性65

4.3.2烟气性质66

4.3.3结构形式68

4.4静电除尘器的结构与分类69

4.4.1结构组成69

4.4.2主要分类71

4.4.3清灰方式72

4.5高效静电颗粒污染控制设备72

4.5.1静电旋风除尘器72

4.5.2电袋复合式除尘器73

4.5.3湿式电除尘器74

4.6静电除尘器的设计75

4.6.1设计原则与依据75

4.6.2设计方法与流程76

4.6.3设计计算77

思考与习题79

参考文献80



第5章 过滤式颗粒污染控制81

5.1过滤式颗粒控制基本机理81

5.1.1过滤式颗粒捕获机制81

5.1.2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83

5.2袋式除尘器的性能表征84

5.2.1过滤风速84

5.2.2捕获效率与穿透率84

5.2.3滤料表面的颗粒层质量85

5.2.4压力损失85

5.3袋式除尘器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86

5.3.1过滤风速87

5.3.2颗粒特性87

5.3.3滤料87

5.3.4清灰方式88

5.4袋式除尘器的分类90

5.5袋式除尘器的设计92

5.5.1设计原则与方法92

5.5.2设计计算94

思考与习题95

参考文献96



第6章 洗涤式颗粒污染控制97

6.1洗涤式颗粒污染控制的基本机理97

6.2洗涤式颗粒捕获性能的表征98

6.2.1惯性碰撞参数和颗粒捕获效率98

6.2.2接触功率和颗粒捕获效率98

6.3洗涤式颗粒污染控制技术及设备99

6.3.1主要分类99

6.3.2喷淋式99

6.3.3旋流式100

6.3.4冲击式102

6.3.5文丘里式103

6.4洗涤式除尘脱硫一体化污染控制106

6.4.1旋流板塔106

6.4.2文丘里洗涤塔107

6.4.3洗涤式除尘脱硫设备的性能107

6.5文丘里洗涤器的工艺及设备设计108

6.5.1文丘里洗涤器的工艺108

6.5.2文丘里洗涤器的设计108

6.5.3设计计算110

思考与习题112

参考文献112



第7章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114

7.1煤中硫的赋存形态114

7.2燃烧过程SO2的生成机理114

7.3燃烧中SO2控制115

7.4燃烧后SO2控制117

7.4.1技术工艺及其分类117

7.4.2湿式石灰石/石灰法烟气脱硫118

7.4.3其他典型湿法烟气脱硫120

7.4.4半干法喷雾干燥烟气脱硫122

7.4.5干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124

7.5湿式石灰石法烟气工艺及设备设计124

7.5.1基本原理与化学过程124

7.5.2工艺流程125

7.5.3工艺参数126

7.5.4技术原则与措施127

7.5.5设计计算128

7.6固定源SO2排放的监测131

7.6.1碘量法131

7.6.2定电位电解法132

7.6.3非分散红外吸收法133

思考与习题134

参考文献134



第8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136

8.1燃烧过程NOx的生成机理136

8.1.1热力型NOx136

8.1.2快速型NOx138

8.1.3燃料型NOx139

8.1.4N2O的生成机理139

8.2燃烧中NOx控制140

8.2.1空气分级燃烧140

8.2.2烟气再循环法142

8.2.3低过量空气燃烧143

8.2.4浓淡偏差燃烧143

8.2.5低NOx燃烧器144

8.2.6再燃脱硝144

8.2.7高级再燃技术146

8.2.8燃烧中脱硝技术比较147

8.3燃烧后NOx控制148

8.3.1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烟气脱硝148

8.3.2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烟气脱硝154

8.3.3典型湿法烟气脱硝157

8.4N2O控制159

8.5烟气中SO2-NOx及颗粒物的同时脱除161

8.5.1活性炭法161

8.5.2SNOx法162

8.5.3DESONOx法163

8.5.4SNRB(SOx-NOx-ROx-BOx)法164

8.5.5NOxSO技术164

8.5.6电子束脱硫脱硝技术165

8.5.7湿法FGD加金属螯合物技术166

8.6SCR烟气脱硝工艺及设计166

8.6.1SCR方案及原理166

8.6.2设计计算167

8.7固定源NOx排放的监测169

8.7.1紫外分光光度法170

8.7.2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170

8.7.3分散红外吸收法171

8.7.4定电位电解法172

思考与习题172

参考文献173



第9章 汞污染控制175

9.1燃煤烟气汞排放现状175

9.2燃烧烟气汞的形态及其性质175

9.2.1烟气中汞的赋存形态175

9.2.2主要理化性质176

9.3燃烧过程中汞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176

9.4燃烧源汞污染排放控制179

9.4.1燃烧前脱汞179

9.4.2燃烧中脱汞180

9.4.3燃烧后脱汞180

9.5吸附法烟气脱汞的数学模型183

9.5.1吸附过程的物料衡算183

9.5.2气固两相间的传质183

9.5.3吸附剂表面的吸附等温模型184

9.6吸附法脱汞固定床的设计185

9.6.1固定床吸附过程的物料衡算185

9.6.2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186

9.7固定源烟气汞排放的监测187

9.7.1我国烟气汞监测方法188

9.7.2美国烟气汞监测方法188

思考与习题191

参考文献191



第10章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排与控制192

10.1CO2的排放现状192

10.1.1CO2排放的总体趋势192

10.1.2CO2排放的区域性193

10.1.3CO2排放的行业性193

10.2燃烧前CO2捕集194

10.2.1主要原理与工艺194

10.2.2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196

10.3燃烧中CO2捕集196

10.4燃烧后CO2捕集197

10.4.1技术工艺分类及特点197

10.4.2化学吸收法198

10.4.3吸附法200

10.4.4膜分离法201

10.5CO2捕获工艺的比较203

10.6CO2的封存203

10.6.1CO2海洋封存204

10.6.2CO2地质封存205

10.6.3CO2生态封存206

10.7湿法CO2捕集工艺及设计207

10.8全球CO2减排与控制的国际性公约211

思考与习题213

参考文献213



第11章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214

11.1控制动因214

11.1.1大气污染形势的变化214

11.1.2公众健康的要求214

11.2措施与策略215

11.2.1大气污染源防治措施215

11.2.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策略措施216

11.3行动计划217

11.4面临的挑战219

思考与习题219

参考文献220


   编辑推荐
近年来,由能源动力等固定源燃烧使用造成的颗粒污染形势严峻。因此,能源动力类相关的固定源大气污染控制必要而且迫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介绍以能源动力类尤其是固定燃烧源为特点的大气污染控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艺,重点阐述了固定燃烧源颗粒污染物以及典型气态污染物SO2、NOx、汞及温室气体CO2的产生原理、控制理论、技术工艺、设计流程及监测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本书具有实用价值。

   文摘

   序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前言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有效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书旨在系统地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工程实践。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涵盖了大气污染的来源与影响、大气扩散规律、典型大气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工业废气处理工程、机动车尾气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估、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与政策等多个方面。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基础理论的阐述,又强调工程应用的指导性,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学习平台。 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本章将从宏观角度切入,首先阐述大气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大气污染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详细探讨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将其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自然源包括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沙尘暴等;人为源则更为复杂,涵盖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农业活动等各个方面。 接着,本章将深入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动植物生态系统、材料腐蚀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例如,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酸雨对植被和水体的破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等。 最后,本章将简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我们将强调大气污染治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合作。 第二章 大气扩散与输送 了解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输送规律是进行大气污染控制的前提。本章将重点介绍大气扩散的基本理论,包括湍流扩散、机械混合和热力混合等概念。我们将阐述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气象因素,如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地形以及建筑物等。 我们将详细介绍大气稳定度的分类及其判断方法,以及不同稳定度条件下污染物扩散的差异。例如,在不稳定条件下,污染物扩散迅速;而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易于聚集,浓度较高。 本章还将介绍大气输送模型,包括高斯扩散模型、拉格朗日粒子模型等,并简要说明这些模型在预测污染物浓度、评估污染范围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大气扩散规律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从而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 第三章 典型大气污染物及其控制原理 本章将聚焦于几种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大气污染物,并深入探讨它们的性质、来源、危害以及相应的控制原理。 颗粒物 (PM):我们将详细介绍颗粒物的定义、分类(按粒径)、来源(如工业粉尘、燃煤烟气、扬尘等)、危害(如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可见度降低等)。随后,我们将重点讲解控制颗粒物的基本原理,包括重力沉降、惯性分离、离心分离、过滤、湿式除尘等。 二氧化硫 (SO2):我们将介绍SO2的来源(主要是含硫燃料的燃烧)、危害(如酸雨的形成、对呼吸系统的刺激)以及控制原理。重点将放在烟气脱硫技术,如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半干法脱硫等,并阐述其反应机理和工程应用。 氮氧化物 (NOx):我们将解释NOx的来源(主要是高温燃烧过程)、危害(如形成光化学烟雾、酸雨、温室效应)以及控制原理。我们将详细介绍控制NOx的两种主要途径:源头控制(如低NOx燃烧技术)和烟气后处理(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 挥发性有机物 (VOCs):我们将介绍VOCs的定义、主要来源(如石油化工、涂料、印刷等)、危害(如光化学反应、致癌性)以及控制原理。重点将放在VOCs的处理技术,包括吸附法、吸收法、催化氧化法、热力氧化法、生物法等。 其他污染物:我们将根据需要,简要介绍臭氧(O3)、一氧化碳(CO)、重金属等其他重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控制要点。 第四章 工业废气处理工程 本章将深入探讨工业废气处理工程的设计、运行与管理。我们将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气的产生特点入手,分析不同工业部门(如电力、化工、钢铁、水泥等)产生的典型废气及其污染物。 废气收集系统:我们将详细介绍废气收集方式,如局部排风、全面通风、密闭负压操作等,以及集气罩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除尘设备:在颗粒物控制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各类除尘设备的应用,包括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湿式洗涤器、旋风分离器等的选型、设计要点、操作要点以及维护保养。 气体净化设备:在气体污染物控制方面,我们将深入讲解各种气体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程应用,如填料塔、喷淋塔、板式塔等在吸收、吸附过程中的应用。 催化氧化与热力氧化装置:针对VOCs等污染物的处理,我们将详细介绍催化氧化和热力氧化装置的设计、运行参数控制、催化剂选择与寿命以及安全性考虑。 工程设计与优化:本章还将介绍工业废气处理工程的设计流程,包括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管道设计、控制系统集成等。同时,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工艺优化、节能降耗等手段提高废气处理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五章 机动车尾气控制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本章将专门探讨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我们将详细介绍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包括CO、HC、NOx、PM以及PM2.5等,并分析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我们将介绍发动机本身的排放控制技术,如燃油经济性改进、燃烧过程优化、废气再循环(EGR)、二次空气喷射等。 后处理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现代汽车的尾气后处理技术,包括三元催化转化器(TWC)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在控制CO、HC、NOx方面的作用。对于柴油车,我们将重点介绍柴油氧化催化器(DOC)、柴油颗粒过滤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技术。 燃油品质与排放标准:我们将简要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汽车排放标准,以及低硫燃油等对减少尾气排放的重要性。 第六章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除了室外大气污染,室内空气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在室内环境中健康生活和工作。本章将聚焦于室内空气污染及其控制。 室内空气污染源:我们将识别和分析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建筑材料释放的有害物质(如甲醛、苯系物)、家具、装饰装修材料、清洁剂、香料、吸烟、烹饪油烟、室外引入的污染物等。 主要室内污染物:我们将详细介绍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如甲醛、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氡、PM2.5、CO、NO2等,并阐述它们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策略:本章将提出多方面的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包括: 源头控制:选择环保建材、减少室内装修污染、控制吸烟等。 通风换气:强调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重要性,介绍新风系统、排风系统等设计要求。 空气净化:介绍不同类型的空气净化器,如高效HEPA过滤器、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杀菌、负离子发生器等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室内环境监测:介绍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标准。 第七章 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估 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离不开准确的环境监测和科学的评估。本章将系统介绍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大气污染的评估。 监测目的与原则:阐述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包括了解污染现状、评价污染趋势、评价控制效果、为决策提供依据等。介绍监测的基本原则,如代表性、准确性、可靠性、经济性等。 监测项目与仪器:我们将详细介绍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项目,包括气象参数(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SO2、NOx、CO、O3、PM10、PM2.5、VOCs等。并介绍相应的监测仪器,如自动监测仪、采样器、比对仪器等。 监测点位布设:介绍不同类型监测点位的选择原则,如区域背景点、交通污染监测点、工业污染源监测点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简要介绍监测数据的初步处理、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大气污染评估:介绍如何根据监测数据对大气污染进行评估,如超标率、污染指数(API)、健康风险评估等。 第八章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与政策 大气污染控制并非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更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政策引导。本章将探讨大气污染控制的宏观层面的问题。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介绍大气污染控制规划的编制内容、方法和流程,包括现状分析、污染源调查、预测预报、目标设定、控制对策制定、实施保障等。 政策法规体系:梳理和介绍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如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主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如排污收费、环境税、总量控制制度、市场机制等。 区域联防联控:强调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点,介绍区域联防联控的必要性、原则和主要举措。 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论述公众在环境信息公开和参与决策中的作用,以及推广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第九章 新兴大气污染问题与前沿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认识的深入,一些新的大气污染问题和前沿技术也值得关注。本章将对这些内容进行介绍。 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简要介绍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来源、危害,以及与之相关的减排技术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生物质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探讨生物质能源燃烧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以及相应的控制技术。 先进的污染物控制技术:介绍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前沿技术,如等离子体技术、光催化技术、纳米材料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等。 第十章 案例分析与工程实践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理论知识,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典型工业废气处理工程案例:选择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废气处理项目,详细介绍其污染源、设计思路、设备选型、运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案例:分析某一城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或遇到的挑战,包括污染源解析、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价等。 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案例:展示一个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的实际项目,包括污染物的检测、治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效果验证等。 总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先进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本书希望通过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各个方面的系统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大气污染控制专业人才,共同为守护蓝天白云、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致谢 (此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致谢内容,如感谢相关机构、个人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人性化,即使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在开篇就清晰地界定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学科范畴、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为读者建立了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随后,章节之间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例如,从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分析,到监测方法,再到不同的控制技术,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我特别喜欢书中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设置“思考题”和“习题”,这些题目设计得非常巧妙,既能检验读者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延伸。一些题目甚至涉及到了跨章节的知识点整合,这对于锻炼读者的综合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列表,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拓展阅读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这种结构化的设计,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成就感。

评分

《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其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这本书在介绍各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时,并不是简单地描述设备是什么、怎么用,而是深入到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甚至是数学模型。例如,在讲解烟气脱硫技术时,书中不仅介绍了石灰石-石膏法、黎明法等主流工艺,还对其中的化学反应机理、传质传热过程、反应动力学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公式推导和图表展示,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工艺参数如何影响脱硫效率,以及如何优化操作条件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书中在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价时,也非常注重细节,考虑了设备投资、运行成本、能源消耗、副产物处理等多个方面,并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实例。这种对工程细节的关注,让我明白,一个看似简单的污染治理方案,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科学计算和经济考量。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和“怎么做”,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去审视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评分

《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在叙事风格和内容取向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没有生硬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大气污染控制知识娓娓道来。例如,在探讨大气污染的健康影响时,书中并非简单罗列疾病名称,而是通过生动的描述,结合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让读者深刻认识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实际威胁,从而激发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在介绍各种控制技术时,也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发展的小故事,例如某个技术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改进的,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对技术的演进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污染治理案例的分析,作者会详细介绍某个地区的空气质量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分析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又存在哪些不足。这种“故事性”的叙述方式,让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串联成一幅生动的图景,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问题充满关怀的读者,我拿到《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时,就期望它能提供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不仅在理论层面深入浅出,更在实践层面提供了丰富的指导。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污染源的控制策略,从工业排放到汽车尾气,都有详尽的论述。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各种控制设备时,不仅给出了其工作原理,还详细阐述了设备选型、操作维护、故障排除等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关键问题。比如,在讲解袋式除尘器的章节,除了理论知识,书中还提到了滤料的选择、清灰方式的确定、风机配置等具体细节,并给出了相应的图纸和案例。这种对工程实践的高度重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可以随时翻阅,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设计、建设和运行一个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实的信心。

评分

翻阅《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匠心独运。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呈现了一种层层递进、逻辑严谨的学习路径。一开始,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工程技术,而是从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影响入手,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由浅入深”的模式,对于初学者而言尤为友好,能够有效避免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学习障碍。随后,教材逐步深入到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它们的传播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与实际的监测和控制紧密相连。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大气扩散模型的部分,虽然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但作者通过图示和公式推导,辅以实际案例,将枯燥的数学模型变得生动易懂。读完这部分,我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是如何扩散到不同区域,又会对哪些区域产生影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对基础理论的精细梳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控制技术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知识的组织和呈现上,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严谨的态度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信赖。

评分

《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次充满启发和深思的旅程。它不仅仅是关于大气污染的科学技术,更是关于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书中在介绍各类污染控制技术时,常常会提及技术的局限性、潜在的二次污染以及能源消耗等问题,并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探索更优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讨论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生成机理时,书中会详细分析燃料成分、燃烧温度、氧气浓度等因素如何影响NOx、SO2等污染物的生成,并且会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燃烧过程来减少这些污染物的产生。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大气污染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最有效的污染控制往往是从源头着手。此外,书中在探讨政策法规和环境管理时,也展现出一种前瞻性和系统性。它不仅仅罗列了现有的法规,还分析了不同政策对污染控制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

作为一名在环境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习者,我必须说,《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在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上,确实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准。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经典理论的介绍,而是积极地引入了当前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例如,在讨论工业废气处理时,书中不仅详述了传统的吸附、吸收、催化氧化等技术,还对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非均相催化、等离子体技术、生物催化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且详细介绍了这些新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VOCs(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部分,其内容非常详尽,不仅分析了VOCs的来源和危害,还针对不同行业的VOCs排放特点,推荐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技术,并且对这些技术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进行了量化分析。这种贴近现实、面向未来的内容设置,让我深刻感受到这本书的生命力,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让我意识到,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而这本书恰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那扎实的内容深度和清晰的结构编排。作为一本本科教材,它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力求将复杂的大气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以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目录上看,涵盖了大气污染的来源、迁移转化、监测技术,到各种控制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几乎面面俱到。我特别喜欢它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这让我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应用的。比如,在讲解点源污染控制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除尘技术,包括静电除尘、布袋除尘、湿式除尘等,不仅分析了它们的原理,还对比了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经济性,甚至还提到了最新的技术进展。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此外,书中配图精美,示意图和流程图清晰明了,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我甚至会因为书中某个章节的某个案例而产生想要深入研究的冲动,这对于一本教材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耐心且博学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大气污染控制的宏大世界。

评分

在仔细研读《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又不乏详尽的操作指导。例如,在讲解脱硝技术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主流技术,还对催化剂的种类、反应条件、副产物处理以及尾气排放监测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详细分析了不同案例的污染源特点、治理方案设计、设备选型、运行参数以及实际效果。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例堆砌,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宝贵的工程经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技术经济性分析”的部分,它不仅列出了各种成本的计算方法,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成本数据,这对于工程造价和项目决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学习如何“做工程”。

评分

《正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兵涛 )》给我最深的触动,在于它所传达的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读者的环保意识。在介绍大气污染的危害时,书中并没有回避其对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而是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研究成果,让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当我读到关于空气质量恶化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或者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变暖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希望自己能够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书中在介绍各种污染控制技术时,也常常会提及这些技术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如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等。这种将技术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深刻理解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地球未来的重要事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