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插花简史
书号:9787100154314
定价:91.00
作者/编者: 孙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作者简介.....
暂无目录.......
这本书的学术定位似乎相当高,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程来看,他们引进和出版的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严肃著作。这让我对作者孙可先生的研究深度充满了信心。我推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一定非常详尽,也许能从中挖掘出更多关于唐宋间寺庙供花、宫廷雅集的一手资料。对于治史者而言,一本扎实的参考书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来得实在。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中日插花艺术的流变关系,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文化传播与本土化创新的历史。这本书如果能对这些敏感且重要的学术议题给出清晰的梳理,那它就不仅仅是关于插花史的著作,而是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手工艺爱好者,我对那些描述创作过程的段落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中国传统插花和西方的花艺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更讲究“意境”而非单纯的“堆砌”。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阐释这种“意境”是如何通过对枝条的取舍、空间的留白以及花材的寓意来达成的。比如,怎样才能将一枝枯木的苍劲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何通过几朵盛开的梅花来营造出“寒香”的氛围?这些技巧性的探讨,如果能结合丰富的历史实例和图示进行说明,那将是极具操作性的宝藏。仅仅从排版上看到的那些古典的插图,就已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试验一番,用最少的材料,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它作为“文化符号”的属性所吸引。在当代社会,我们急于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但往往流于表面。一本像《中国插花简史》这样,深入挖掘其哲学根源和历史演变的著作,恰恰是我们理解和传承这些精髓的基石。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或许是沉静而富有哲思的,它不会用浮夸的词汇去渲染,而是用精准的笔触去勾勒出中国文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读完它,我希望不仅仅是学会了几种插花手法,更重要的是,能领悟到那种“花开见佛性”的东方生活哲学,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审美之中,让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带上古人的那份从容与雅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商务印书馆一贯的低调奢华感在这本关于中国插花的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文,但光是翻阅那些精心排版的图片和引文摘录,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严谨性和艺术呈现上的双重追求。特别是封面和扉页上那些留白的处理,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致敬,让人联想到宋代文人对“雅”的极致追求。这种审美取向,对于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情怀的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它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或历史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了那个含蓄而深邃的东方美学世界里。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拂过那些文字和图样,生怕自己的粗鲁会破坏了书页间流淌的千年韵味。
评分我之前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生活方式,对当时的器物美学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目录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似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花卉造型的技术层面,而是试图将插花艺术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去考察。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瓶花”发展脉络的论述,想知道这种从供奉到日常陈设的转变,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了士大夫阶层的心灵世界的。如果作者能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笔记中关于插花场景的描写,那无疑将为我们重建古代生活场景提供无比珍贵的细节。这本书的价值,显然超越了花艺本身,它是一扇观察古代中国人如何与自然对话、如何构建内心秩序的窗口,这一点,光是看看书脊上的作者名字和出版社,我就能感受到其分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