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
:32.00元
作者:许乐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06029982
字数:215000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一部以香港电影文化史为核心的研究著作。该著作对1958年至今香港电影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梳理;在阅读具体影片文本的基础上对香港的电影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香港电影这五十年里“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以“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为契机,研究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呈现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问题。
目录
绪言
章 邵氏电影中的家国梦
节 黄梅调·古装片·文艺片
第二节 “彩色武侠世纪”
第三节 邵氏电影的转型之路
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节 李小龙Vs.张彻
第二节 许冠文Vs.李翰祥
第三节 洪金宝·成龙Vs.楚原·刘家良
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电影之“城”
节 新艺城的都市喜剧
第二节 成龙与香港的双重轨迹
第三节 英雄片与黑社会文化
第四节 香港电影中的“黄赌毒”
第四章 国城之间的文化变奏
节 “新武侠”与《黄飞鸿》
第二节 “无厘头”与“内地热”
第三节 黑社会片的复兴与嬗变
第五章 国际化·本土化·内地化?
节 国际化之路与香港身份
第二节 坚守香港的银河映像
第三节 CEPA后的香港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许乐,1979年生,山西人。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电影学院讲师,讲授中外电影史、电影分析、电影批评等课程。主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严格的年代时间线,而是以几种核心的“母题”来串联起半个世纪的变迁。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江湖道义”的演变那一章。从早期的侠义精神,到黑帮片中那套日益虚伪和商业化的“潜规则”,电影是如何反映和重塑了市民对“规矩”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作者对吴宇森的暴力美学进行梳理时,没有陷入对“慢镜头”和“白鸽”的肤浅赞美,而是将其视为在社会契约逐渐模糊时,人们对秩序和承诺的一种病态的、唯美的寄托。这种对类型片背后文化逻辑的挖掘,远超出了普通影评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报告。读完这部分,我去看那些经典的枪战片时,背景音乐仿佛都变成了压抑的鼓点,明白了那份浪漫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不安全感。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于“光影背后”的商业运作的剖析,简直是揭秘性质的。很多研究香港电影的著作都避开或轻描淡写了资金链、院线垄断以及巨星议价能力这些“不浪漫”的部分,但这本书却毫不避讳地将其作为电影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来审视。例如,它详尽地描述了九十年代中期,亚洲金融风暴前夜,电影市场如何从高度繁荣走向泡沫化,明星片酬的虚高如何挤压了中下游制作的生存空间,以及这种商业上的“急功近利”是如何直接导致了某些类型片的质量下滑。这种宏观经济视角与具体影片风格的结合,让整部作品的厚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让我意识到,一部电影的成功或失败,从来不是单纯的艺术选择,而是资本、政治和市场情绪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种冷静的、近乎经济学家的分析,为那些充满荷尔蒙的武侠和警匪片,增添了一层理性的底色。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从开篇就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能让人闻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街头的喧嚣与烟火气。作者对于早期粤语片的梳理,简直就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变迁史。特别是对邵氏和电懋这对“瑜亮”的竞争,描绘得栩栩如生,远不止是电影制作层面的对比,更深入挖掘了背后资本的运作、明星制度的建立与瓦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黄飞鸿”系列如何从传统武侠片,一步步融入了更多民间叙事和家国情怀的探讨。书中对于那些被主流历史轻易略过的B级片、甚至是三级片的先声的分析,也颇具洞察力,它们是社会压抑情绪的出口,也是后来香港电影尺度大胆的文化渊源。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回味那些老电影的黑白光影,这本书不只是在罗列作品,它是在重建一种失落的集体记忆,让那些经典角色的粗粝与光芒重新鲜活起来。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沉稳而又不失激情,让人感觉不是在读学术著作,而是在听一位资深影评人讲述他毕生所爱。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史,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身份焦虑”的影像志。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电影对本土文化身份的焦虑表达达到了顶峰。书里对许氏兄弟喜剧的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他们如何用最平民化的语言,嘲讽日益高企的房价、体制的僵化,以及普通人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力感,这比任何官方报告都来得生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新浪潮电影时的那种克制与敏锐,没有盲目地神化“艺术性”,而是将其置于香港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变之中去考察其产生的土壤。那些独立、先锋的镜头语言,不再仅仅是模仿欧美,而是真正在寻找一种“香港制造”的视觉语法。那段关于“边缘人”电影的章节,笔触极其细腻,那种在主流社会边缘徘徊的彷徨感,透过文字都能让人感到胸口发闷,这才是真正触及了香港精神内核的部分,不是浮光掠影的繁荣,而是深层的文化韧性与挣扎。
评分最后一部分关于千禧年后的转型与挣扎,笔调里透着一股深深的忧思,但分析却异常的客观。作者没有简单地将2000年后的香港电影定性为“衰落”,而是探讨了它在“合拍”大潮中如何进行自我定位的迷失与重塑。他细致地对比了回归前后,那些试图在内地市场和本土情怀间走钢丝的导演们所面临的困境。书中对于一些小成本的独立制作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不忍弃置任何文化火种的态度。比如,探讨那些不再聚焦于传统都市题材,转而关注城市边缘人群,或者用更冷峻的镜头语言去解构现代性的作品,虽然票房不佳,却可能是未来香港电影精神的微弱延续。这本书的结尾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提问:在文化身份日益模糊的时代,香港电影的“独特”究竟将以何种形态,继续在光影中呼吸?这种留白,比任何断言都更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