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书号:9787548043386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定价:26.8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48个曲折离奇的真实心理学故事,追寻非正常人类的心理世界。
★心理咨询师耗时6年专注研究,颠覆逻辑思维,探究心理学的隐秘地带,含天生变态狂、重口味心理学、怪诞心理学。
★挑战你心理的底线,带你走进一个神秘而充满未知的世界。
★深度剖析现代人内心隐藏着的困惑与焦虑,与自我的心灵进行对话。
★精神病患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与天才有何微妙的区别?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正常人类”,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也潜伏在我们身边。但凡正常人,遇到这些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却有少数人在关注这些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就是心理疗愈师。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疗愈师,本书作者认真倾听各种疯言疯语,在不让自己发疯的前提下,尽可能深入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剖析各种精神病案例,作成此书,意在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这群“少数人”,还原出一个值得更多人关注的真实世界。
祈奠昕,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留学美国。专研心理学多年,她很迷恋那些疯狂的“精神病人”,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解读他们的疯言疯语。经过这么多年,她说自己庆幸的只有一件事,“幸好我还没疯!”
前言:精神病人的世界
七任“杀手”男友
好色的“鬼魂”
初恋50次
永远,永远
虐心的记忆
总在生病的人
篇外篇一:让你惊声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
希特勒和萨哈夫的“高级催眠术”
飞越疯人院
脉动的苦恼
电锯惊魂
是妻子还是帽子
路西法效应
卢旺达大屠杀
停不下来的抽搐
丢失的左边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篇外篇二:认识五种性变态
灵魂出窍了
害羞的膀胱
孤独的守望者
狂躁的萨拉
离开了家,我该怎么办?
法老的诅咒
安徒生的童话与童年
篇外篇三:八大“不正常”的天才
来自外太空的启示
谁是凶手
后记: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
总在生病的人
有一个女人摇摇晃晃地走进了纽约市中心的一家医院,她用左手捂着胃,脸上的表情非常痛苦,而从她的口中不断流出鲜血。人们都猜测着她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她向负责 她的医生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她说,有一个男人引诱了她,然后把她绑了起来,一面打她,一面威胁她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不然就要了她的命。她现在觉得胃疼、左下身疼,而且头痛难忍。
护士连忙为她安排了各项检查,可是没有查出任何生理问题,她所描述的疼痛点也没有外伤或内伤。可是她为什么会流血呢?医生 思不得其解。
由于没有结论,而这个女人的出血还在继续,只能安排她住院。几天后,护士终于在无意中揭开了谜底。
原来,护士在整理这个女人床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针头、一个注射器以及一些抗凝药肝素。这就是答案!之所以查不出这个女人究竟有什么问题,那是因为她的身体根本没有问题,所有那些受到的伤害和身体的痛苦似乎都是她杜撰出来的,而她之所以不停地流血,正是因为她悄悄给自己注射了抗凝药的缘故,为此,她在急诊的重症监护室中躺了好几天,而看她的模样,似乎打算一直这么躺下去。
当医生勒令她停药,并且准备尽快安排她出院的时候,这个女人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她极力否认所有的指证,她说那些东西根本不是她的,而是有人要嫁祸于她。如果在这里没有人相信她,她就要寻遍所有的地方,找出能够治好她的医生。
后来,这个女人还是走掉了,不过 过她的医生听说,几天后,她又分别去了另外两家医院,用同样的办法住了进去,但又很快因被查出“作弊”而被迫离开。
想象,并且强迫自己有病?就算没病还得自己折腾出病来,以便印证自己的想象?读者们可能会说,这根本就是精神有问题嘛。没错,这个女人表现出这样的症状,的确是精神上出了一些问题。但她绝对不是特例。
朱莉是一个13岁的女孩。一个非常正常的女孩。可是朱莉的妈妈却不断地带着她拜访医院的心血管科,她坚持认为,朱莉生下来就有先天性的心脏病。
自小,她就接受了大量的X线检查以及其他一些有损身体健康的操作,起因都是妈妈带着她来到医院,然后向医生们描述了朱莉各种“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医生们不得不对朱莉进行了一些常规检查和病理性的筛查,但结果都显示,这个孩子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正常。
可她的妈妈不依不饶。在朱莉13岁的时候,被迫进行了一次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心脏导管手术,而这个手术是在她妈妈强烈要求医生“弄清楚真相”的前提下被迫进行的。当结果出来,医生告诉朱莉的妈妈“检查结果有常规的局限性”时,她便要求医生为朱莉进行更加有侵害性的检查,这一行为遭到了医生的拒绝。
没想到,朱莉的妈妈开始在医院大吵大闹。“这就是你们医生能做的事情吗?你们只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我吗?你们连一个13岁的孩子患了什么病都查不出来,还配在这里工作吗?”
当妈妈歇斯底里地说着这些伤人的话时,朱莉躲在她的身后,眼神充满了悲哀和恐惧,我想,她一定也知道,自己其实没什么毛病,可她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会那么固执,不惜伤害女儿,不惜花费重金,非得带着她到处去检查,直到证明她就是个“病得快要死了的孩子”为止。
“我跟你们说过多少遍,我女儿她病了,她还只是个孩子,但她病了,病得很严重,你们都不愿意救救她吗?好吧,你们会后悔的,当你们看到这个孩子死在你们面前的时候,你们一定会后悔的!”
妈妈的声音在医院的大厅中显得非常刺耳,很多时候朱莉都怀疑,这是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难道,母亲非要将自己置于死地才高兴吗?
她们到底怎么了?相信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谎称自己被侵害了的女人,难道她喜欢的是躺在医院里那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惨白的床单上的感觉吗?或者她只是一个无家可归又有一点点医学常识的可怜人,知道如何让自己“看上去病得很严重”,从而赖在医院不肯走?
那么朱莉的妈妈又是怎么回事?她难道是传说中的“后妈”?她对朱莉能有多大的仇恨,以至于逼着孩子去做这样那样对身体有很大伤害的检查?或者说,她这样的无理取闹究竟想要得到什么结果?是不是非得证明孩子病得不行了,她才能松一口气?
因为有了这许多的疑问,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才能继续下去。
实际上,以上两个案例都属于临床学上所说的曼邱森综合症。而后者则更为严重,属于虐待儿童的事件了,被称为监护人的曼邱森综合症。
天才or疯子的烧脑逻辑
曼邱森综合症得名于18世纪一个名叫曼邱森的男爵。他同时也是一名德国军官,为了逗朋友们开心,他常常会给朋友们讲述一些关于他自己的惊心动魄但又荒谬绝伦的历险记,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他胡编乱造出来的。
在习语中,曼邱森主义指的是那些习惯讲很夸张的故事的人。而曼邱森综合症则是一个临床术语,它指的是患者向医生编造或夸大自己的患病程度,满嘴谎言。曼邱森综合症患者周旋在一个个医院间,通过谎言使自己接受不必要的、痛苦的甚至是有风险的 ,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
老实说,我是在某个深夜,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鬼使神差地翻开的。一开始,我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以为会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结果却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你灌输“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怪诞”的案例,引诱你去思考“为什么”。它像一位老练的向导,带领你穿梭在人类心智的幽深之处,让你亲眼目睹那些被压抑、被遗忘、甚至是被刻意回避的情感和逻辑。书中对于“乌合之众”的剖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常常在群体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但书中却用一种冷峻的笔触,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深层的心理动因。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多少次,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那个被裹挟的“乌合之众”。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些痛苦,但却充满了成长的契机。而且,书中对“行为心理疾病”的解析,并没有采用医学教科书式的枯燥语言,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你能够感同身受,理解这些疾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病人”。这种 empathetic 的视角,对于打破我们对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这本《正版现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乌合之众怪诞重口味行为心理疾病解析普通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 颠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简单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深刻探索。它并没有像许多入门书籍那样,一上来就罗列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模型,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直接、也更为震撼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疑问和颠覆的世界。初读之下,你可能会感到一丝不适,甚至有些被冒犯,因为书中对一些“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的描绘,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那些被认为是“疯子”的个体,他们提出的观点和逻辑,虽然在我们看来荒诞不经,但作者却以一种近乎平视的态度去呈现,并且挖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与我们“正常”思维截然不同的运行机制。这种“颠覆”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定义的“正常”究竟是什么?它又有多么牢不可破?这本书让我第一次认真地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轻易贴上标签的个体,他们是否真的只是“异类”,还是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存在,也折射出我们认知盲区的存在?这种由表及里的冲击,让我对心理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点,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为哲学的高度,思考人类意识的本质和多样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充满挑战的体验。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我们对“理性”和“正常”的自以为是,将我们暴露在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面前。书中的一些论述,可能与我们现有的认知体系格格不入,甚至会让你感到不安。但恰恰是这种不安,才真正激发了我的思考。作者并非在宣扬混乱或非理性,而是在试图证明,我们所谓的“正常”和“理性”,可能只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而那些被视为“异常”的存在,或许也蕴含着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逻辑和秩序。它迫使我去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判断,是否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书中的“重口味”元素,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作为一种极端的情境,用来放大和揭示人类潜意识中可能存在的某些特质。通过这些极端的案例,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正常表象之下,那些更加原始、更加冲动的力量。这种对人性深层结构的探索,让我对人类自身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正版现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乌合之众怪诞重口味行为心理疾病解析普通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 颠覆》,我带着一种警惕,因为“怪诞”、“重口味”、“颠覆”这些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肤浅的猎奇。然而,越往后读,我越发感到一种被触动的震撼。这本书并没有将所谓的“疯子”描绘成怪物,而是以一种近乎平等的视角,去剖析他们内心世界的逻辑与运行轨迹。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我们眼中“正常”的思维模式,是否也存在着某些盲点和局限?书中所提及的“乌合之众”现象,更是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群体行为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易受影响性。这并非对群体的简单批判,而是对群体心理机制的深入解读。它迫使我去审视,在面对信息洪流和群体意见时,我是否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轻易地被裹挟。这种对个体意识的关注,以及对群体现象的理性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没有提供心灵鸡汤式的慰藉,而是以一种更为理性和深刻的方式,帮助我认识并理解人类心智的复杂与多面。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认知重塑”的旅程。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引导我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书中对“天才”与“疯子”之间界限的模糊处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些被认为是“颠覆性”的创新,往往也游走在“正常”的边缘。这种游走,正是突破陈规、实现跨越的关键。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于害怕“异常”,以至于扼杀了许多潜在的创造力?书中的“普通心理学”部分,并没有停留在基础概念的罗列,而是将这些概念融入到对个体和群体的深度剖析中,让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而“生活心理学”的维度,更是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巧妙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的点滴中,发现心理学的踪迹,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互动。它让我明白,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