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

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守德王缉思... 编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大东亚战争
  • 战争史
  • 军事史
  • 历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战略研究
  • 光盘
  • 中日战争
  • 太平洋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
ISBN:9787501250219
商品编码:2664649457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北京大学战争与战略研究丛书
  • 作者:(日)服部卓四郎|总主编:梁守德//王缉思|译者:张玉祥|校注:林鼎钦
  • 定价:198
  • 出版社:世界知识
  • ISBN号:97875012502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436

编辑推荐语

《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是日本二战中陆军参谋服部卓四郎在战后编写的一部记录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史书。该书详细地记载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以及太平洋战场各战役日军作战方案的决策内幕。是一本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美化的资料汇总。

内容提要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70周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大 东亚战争全史》(上中下卷)。
     作者服部卓四郎(1901-1960),日本陆军军人, 长期任职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 两度出任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作战科长,自始至终参与 并见证了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全过程。
    日本战败投降后,他经数年采访相关人员,整理战争 档案、会议记录、机密战争日记,于1953年撰成出版 《大东亚战争全史》,以后多次再版,并被纳入日本 **的“明治百年史丛书”。
     《大东亚战争全史(附光盘上中下)》从内容来看 ,全书简要追溯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 历史,记述了1931年“9·18”事变和日本侵略中国 的战争;以原始档案资料为基础详细刻画了1941年12 月8日珍珠港事件至1945年8月1 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的“大东亚战争”全史,研判了战时各阶段** 外形势和各国关系,再现了日本天皇、内阁,以及大 本营陆、海军部高层对战争的讨论、争议和指示,详 解了每次战事行动的政略、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进程 ,探讨了幕后原因,总结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 失,全书脉络清晰,资料翔实,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 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战争指导和军事行动的一部重要的 、有代表性的著作。
     该书出版后,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美国、法国 、意大利的战史研究部门相继将该书译为本国文字出 版。1962年,美国**军事史专家、达特默思学院教 授路易斯·莫顿博士高度评价该书说:“在所有日本 方面的战争参加者和观察者所撰写的著作中,服部卓 四郎的四卷本著作*为重要。……较之美国远东司令 部所撰写的日本战史部分,该书*为逼真有力,几乎 可以被当作是太平洋战争的一个原始资料来源。” 我们决定出版该书,主要是出于这部书在战争与 战略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史料和学术参考价值的考虑。
    编者和出版社当然不赞成作者从日本旧军人角度出发 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立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该书 对于我们了解。日本过去那段军国主义的历史和当前 日本一部分人的历史观,都会有所帮助,相信读者自 会明察。
    

作者简介

服部卓四郎(1901-1960),日本陆军军人,长期任职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两度出任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作战科长,自始至终参与并见证了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全过程,战争结束时为陆军大佐。日本战败投降后,服部卓四郎于1946—1952年担任美军占领下的日本**复员局史实调查部、资料整理部部长。他采访相关人员,整理战争档案、会议记录、机密战争日志,在西浦进、堀场一雄等原日本陆军同僚的协助下,于1953年撰成《大东亚战争全史》,由日本鳟书房分四册出版。

目录

第一篇 开战的经过
第1章 历史的回顾
第2章 第二届近卫内阁的登台和新国策的决定
第3章 日德意三国条约的缔结
第4章 解决中国事变的努力
第5章 对南方施策的进展
第6章 日美谈判的开始
第7章 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第8章 德苏开战后的新国策
第9章 决心不惜对美英荷一战
**0章 决心对美英荷开战
**1章 天皇决定开战
第二篇 开战
**2章 日本的统帅及战争领导机构
**3章 战争计划的各项根本问题
**4章 战争指导计划
**5章 大本营作战计划
**6章 开战时的日本陆海军
**7章 战争爆发
**8章 夏威夷作战——攻击珍珠港
第三篇 进攻作战
**9章 南方进攻作战的发动
第20章 中国方面的作战
第21章 中南部太平洋方面的进攻作战
第22章 进攻南方作战的进展
第23章 进攻战结束后的战争指导
第24章 对外围要地的作战
第25章 美机袭击本土
第26章 中途岛的败战与阿留申的攻占
第27章 防卫态势的调整
第四篇 美军反攻的开始
第28章 以瓜达尔卡纳尔岛为中心的东南太平洋上的激战
第29章 国力的充实同作战的调整
第30章 对华政略战略的改变
第31章 自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撤退
第32章 适应形势发展的对德意施策
第五篇 南方重要地区的作战
第33章 加强东南太平洋方面的战备
第34章 加强西南方面的战备
第35章 加强太平洋孤岛的战备
第36章 阿图岛守军的全军覆没
第37章 敌军在东南方面反攻的加剧
第38章 大东亚政略的指导
第39章 形势发展后的对外施策
第六篇 **国防圈的作战
第40章 **国防圈的建立及其政略、战略
第41章 大本营根据新作战方针指导战争
第42章 国防圈前卫线的陆续崩溃
第43章 **国防圈纵深的加强
第44章 “阿”号作战计划
第45章 新几内亚西部作战
第46章 马里亚纳失守
第47章 东条内阁总辞职
第七篇 大陆方面的作战
第48章 英帕尔战役
第49章 云南及北缅战役
第50章 打通大陆战役
第八篇 菲律宾决战
第51章 小矶内阁的基本政策
第52章 小矶内阁的对外政策
第53章 小矶内阁的对内措施
第54章 捷号作战准备
第55章 菲律宾决战的略定和台湾(地区)海面的航空战
第56章 发动莱特决战
第57章 莱特湾海战
第58章 莱特决战
第九篇 日本本土决战
第59章 南北两国防圈地区被切断与“日满华”孤立化
第60章 大本营的新作战方针以及按此方针所做的作战准备
第61章 中国与南方方面的作战情况
第62章 战争指导上的各种问题
第63章 硫黄岛战役
第64章 冲绳战役
第65章 大本营的本土决战准备
第66章 主要方面的作战计划
第67章 对苏作战准备
第68章 本土的防空作战
第十篇 结束战争的经过
第69章 铃木内阁的成立
第70章 开展对苏工作
第71章 调整**体制,适应本土决战
第72章 6月8日的基本政策
第73章 天皇结束战争的意图
第74章 波茨坦公告
第75章 原**轰炸与苏联参战
第76章 天皇对停战的决断——8月10日的御前会议
第77章 天皇决定停战——8月14日的御前会议
第十一篇 结束战争
第78章 停战
第79章 投降
第80章 对苏方面部队的停战
第81章 驻外地部队的停战
第82章 占领下的日本
作者后记
大东亚战争重要史实一览表


《烽火史鉴:太平洋战争风云录》 一、 时代洪流下的血与火 太平洋战争,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洲际冲突之一,不仅重塑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更在无数个家庭和个体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与记忆。从珍珠港的硝烟弥漫,到瓜岛的丛林血战;从中途岛的命运转折,到硫磺岛的绞肉机;从莱特湾的巨舰对决,到冲绳的绝望防御,再到广岛长崎的核爆阴云,太平洋战争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悲壮、牺牲与人性最真实的考验。 本书《烽火史鉴:太平洋战争风云录》旨在以宏大的视角、详实的史料、生动的人物刻画,深入剖析这场战争的起因、发展、进程及其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战役的胜败得失,而是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战争全貌。我们将追溯导致战争爆发的深层根源,从民族主义的兴起、经济危机的冲击、意识形态的对立,到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抽丝剥茧,探寻那股将世界推入战争深渊的巨大力量。 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本书将重点梳理各国在战前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外交斡旋以及军事准备。无论是日本试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野心,还是美国在孤立主义与介入主义之间摇摆的国内思潮,亦或是英联邦国家在帝国残余与新秩序构建间的挣扎,都将得到细致的呈现。我们还将审视战争期间各国国内的社会动员、经济转型以及民众心态的变化,力图展现战争如何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改变每一个人的命运。 二、 战场风云:从珍珠港到终战 本书的核心部分,将围绕太平洋战争的关键性战役和战略部署展开。我们将从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袭击开始,详细描绘这场突袭如何震惊世界,并由此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随后的东南亚战场,日本的闪电战如何迅速席卷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等地,一度令同盟国陷入绝境。 然而,战争的天平并非就此一边倒。本书将浓墨重彩地分析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的战略意义。这两场海战,尤其是中途岛,被誉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我们将详细解读航母时代的舰载机战术如何改变海战规则,以及情报工作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太平洋战场上最为惨烈的地面战役,如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丛林拉锯战,美军在“跳岛战术”下的步步为营,以及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岛屿争夺战中的血腥搏杀。这些战役不仅是对士兵体能和意志的极限考验,更是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和后勤保障的综合较量。 在中缅印战场,同盟国军队与日军的殊死搏斗,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我们将还原驼峰航线的艰险,磅礴战役的惨烈,以及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太平洋战争的另一条重要战线——中国战场。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将回顾中国军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英勇抵抗,以及国际援助在中国抗战中的作用。 最后,本书将描绘盟军迈向日本本土的最后阶段,包括菲律宾战役、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等,这些战役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战争的残酷本质。而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则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人类带入了核时代的阴影,也最终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 战争之痕:影响与反思 《烽火史鉴:太平洋战争风云录》不只是对战役的回顾,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日本帝国走向瓦解,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冷战的序幕也由此拉开。本书将分析太平洋战争如何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这些历史性的转变。 我们将审视战争对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深远影响。例如,战争催生了大量军事科技的进步,如雷达、喷气式飞机、原子能等,这些技术在战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战争对经济的破坏以及战后重建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在遥远的战场上,士兵们如何在生死考验中坚守信念;在被占领的土地上,平民百姓如何承受苦难与压迫;在后方,妇女和儿童如何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口述,力图展现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四、 历史的回响:铭记与前行 太平洋战争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但正是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平的珍贵。本书希望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能够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 我们相信,回顾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铭记。铭记那些为和平献出生命的英烈,铭记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受害者。通过对历史真相的呈现,我们希望能够警示后人,避免重蹈覆辙,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烽火史鉴:太平洋战争风云录》是一部献给历史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份对未来的深沉期许。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理解那场改变世界的战争,并从中汲取智慧,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本书将以翔实的文献资料、精美的地图插图,辅以对关键历史人物的深度解读,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生动的太平洋战争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脑海中留下的全是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画面和无数英勇的战士形象。作者们在处理史料上可谓是下了苦功夫,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准确,每一个判断都经过深思熟虑。书中对于不同参战国战略意图的分析,以及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得失,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让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史叙述,而是将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勾勒出一幅更为完整的战争图景。比如,书中对同盟国在战争后期如何调整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的分析,就显得尤为深刻。它揭示了战争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书中对战役的描述,既有宏观的战略部署,也有微观的战术细节。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每一次战役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细微之处的决策和执行。例如,在某些关键的战役中,作者通过对双方指挥官性格、战场环境以及士兵士气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胜负转化的必然性。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片段所打动。在战争的残酷面前,士兵们的勇气、牺牲和战友之间的深情,都得到了真实的展现。作者们用朴实而有力的文字,书写了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也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丰富史实,更在于它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它促使我们去反思战争的根源,去探究战争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对于任何渴望深入了解东亚战争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册,每一页都承载着那个时代沉重的记忆。作者们以旁征博引、考据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大东亚战争的来龙去脉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对于战争的起源、发展以及最终结局的分析,都充满了深刻的见解。 书中所涵盖的地理范围之广,内容之详尽,令人惊叹。从太平洋战场上的激烈海战,到亚洲大陆上的艰苦卓绝的陆地对抗,再到东南亚地区的复杂局势,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它不仅讲述了正面战场的故事,也深入挖掘了敌后战场和沦陷区人民的抗争,展现了战争的全景。 作者们在叙述战争时,并没有回避其残酷和血腥,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笔触,呈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在描绘战争的惨烈之余,书中也穿插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闪光点。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颇具匠心,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读者可以循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理解战争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个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战争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充满史学价值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大东亚战争的海量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们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珍视。对于那些希望系统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首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亲眼见证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作者们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战争叙事。他们不仅仅在罗列事件,更在解读事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书中所描述的战略决策,无论是高瞻远瞩还是失之毫厘,都充满了戏剧性。作者们对不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思想、战术运用以及其最终命运的分析,都显得非常到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胜负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方面能够决定。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例如,对于某次战役的战前部署、战场环境的描述,以及双方士兵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都做得非常细致。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非常出色,叙述流畅,语言生动。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荡气回肠的描写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它让我们反思战争的起因,反思战争的代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和平。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大东亚战争的读者,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充满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气势磅礴,仿佛将整个二战的宏大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作者们以惊人的史料挖掘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极其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书中的叙事流畅,既有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也有微观的战场细节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从地理范围上看,它深入剖析了这场战争在东亚地区爆发的根源,以及其对中国、日本、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岛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记录,更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碰撞与交融。例如,书中对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推行的“以华制华”策略的详细阐述,以及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进行抗争,都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书中对战争进程的梳理也颇具匠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通过事件的因果关联,层层递进地展现战争的复杂性。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战略决策的背后,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和无数的牺牲。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战役或军事行动,通过书中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得以重见天日,补充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本书的语言风格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之处,使得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鲜活。作者们在叙述战争的残酷与悲壮时,没有回避其带来的深重苦难,但同时也歌颂了人民的坚韧与不屈。这种平衡的处理方式,让读者在反思战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巨著,它不仅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写作,为我们理解二战在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 invaluable 的参考。对于任何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思考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宏大,内容丰富,仿佛一座史料的宝库。作者们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关于大东亚战争的百科全书。从战争的萌芽,到全面爆发,再到最终的结局,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让我特别受益的是,书中对战争中不同阵营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演变的阐述。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战争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而是深入剖析了各方在不同时期的战略考量,以及这些考量如何随着战争的进程而发生变化。 书中对于战争的社会影响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它不仅讲述了军事层面的对抗,还关注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观念造成的冲击。这种多维度的叙事,使得我们对战争的理解更加全面。 此外,本书在对史料的运用上,可谓是精益求精。作者们广泛搜集了国内外 diversos 档案、文献和回忆录,并通过严谨的考证,确保了史实的准确性。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它不仅提供了关于大东亚战争的详实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教训。对于所有希望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这本书都将是极佳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