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正版 社科文献 启微书系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范岱克(

预售正版 社科文献 启微书系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范岱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科文献
  • 历史
  • 广州贸易
  • 沿海生活
  • 近代史
  • 启微书系
  • 范岱克
  • 中国沿海地区
  • 贸易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钰博(北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4641295333304
商品编码:26684271390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 ISBN:9787520121729
  • 版次:1
  • 商品编码:12316751
  • 包装:精装
  • 丛书名: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定价  79.00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

  , , ,  著; ,  译    

编辑推荐

在范岱克的笔下,清代广州贸易的各面向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上译者流畅的译文,相信读者**会了解在广州不言富的缘由。

内容简介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单一港口。本书利用*为丰富的多语种资料,重建了广州贸易在18~19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专注于实践和程序,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协议,重新审视了贸易的成功和失败。作者揭开了所有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从引水、买办、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关官员。本书后*对广州贸易体制的反思*为深刻。全书论证透彻严密,翻译语言精练流畅,可读性强,是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范岱克(Paul A. Van Dyke),美国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在澳门中华拉丁基金会、澳门历史档案馆、澳门文化局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职于澳门圣若瑟大学、澳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广州口岸史、亚洲海洋史等领域的学者,出版了多本著作,包括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reprint 2007;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Images of the Canton Factories 1760-1822: Reading History in Art. By Paul A. Van Dyke and Maria Kar-wing Mok.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Vol. 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等。

 

译者简介

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明清中西经济文化关系史,广州口岸史等,代表著作包括《广州口岸与南海航路》(2002)、《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2007),译著《黄金圈住地》(合译,2015)等。

黄超,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科技交流史、广州口岸史、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等,代表著作The Research on Chinese Paktong and Its Transmission to Europe during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2016),论文Hoppo Tang Ying 1750-1751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 Maritime Customs(2017)等。

 

精彩书评

范岱克的著作论述了在广州的东南亚人、西方人和中国人如何互动,先前被认为僵化的广州体制如何变化与发展,合法和非法的贸易如何在广州协同共生,以及广州体制如何瓦解等诸多问题。过去那些只关注中英冲突的老一套论调,看起来需要重新检讨了。

——彭慕兰(Ken Pomeranz)

 

该著作是基于中国和欧洲档案中迄今尚未被利用过D一手材料,对广州口岸体制内部运作进行详细研究的首部成果。它为近代早期中国沿海经济与外国商人的接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这部精心研究的著作是广州海外贸易体制研究的重要突破。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莱顿大学教授

 

有关鸦片战争前几个世纪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已经从多个角度展开,但处于中外关系核心位置的广州贸易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通过耙疏中国和欧洲的各种资料,范岱克的著作让我们深深受益,该著作*终展现了一幅连贯的图景,揭示了通常被认为以腐败和停滞为特点的广州体制背后,所掩盖的基本合理性与共同利益。

——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

 

目录

致谢

缩略词

 

前言: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

D一章 广州体制的形成

第二章 粤海关管理程序

第三章 在珠江上引水

第四章 买办和补给品贸易

第五章 通事

第六章 行政措施及其弊端

第七章 挂旗艇、白银、违禁品与大米

第八章 澳门贸易、中国帆船贸易、资本市场与代理商

第九章 反思广州贸易

结论:问题实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海贸浪潮:广州口岸的百年风云(1700-1845)》 序言 当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总有一些节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1700年至1845年,这百余载的光阴,对于中国而言,是剧烈变革与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是物质的集散地,更是文化交流的熔炉,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融合,并最终催生出深刻的变革。 本书《海贸浪潮:广州口岸的百年风云(1700-1845)》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广州贸易的方方面面,描绘出一幅生动而详实的时代图景。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在这片沿海土地上,那些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辛勤耕耘、大胆开拓的普通民众,以及那些在国家命运的洪流中,凭借智慧与胆识,书写传奇的商贾巨擘。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事业,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最鲜活的脉搏。 第一章:大洋彼岸的召唤——清初的对外贸易格局 1700年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开端。历经战乱,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为对外贸易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时,西方世界,特别是欧洲各国,对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些精美的东方物品,不仅是贵族阶层的奢侈品,更是改变西方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逐步调整了海禁政策,在广州设立了海关,实行“一口通商”的政策。这意味着,除广州外,其他港口对外贸易的通道被严格限制,所有涉外贸易活动都必须经过广州。这一政策的初衷,旨在加强中央对对外贸易的管控,防止走私,同时也能收取丰厚的关税,充实国库。然而,在历史的演进中,这一看似单纯的管理举措,却无意间将广州推向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舞台。 本书将从清初的政策背景出发,分析“一口通商”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广州贸易格局的初步影响。我们将探讨此时期参与中国贸易的主要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它们各自的贸易需求、采取的贸易策略,以及它们在中国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会考察中国商人在这一初期阶段的应对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新的贸易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章:南国明珠的崛起——广州作为贸易中心的形成 “一口通商”政策的颁布,如同为广州量身定做的羽翼,使其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璀璨明珠。广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水陆交通,以及相对成熟的商业环境,都为其成为全国性的对外贸易中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书将详细阐述广州是如何凭借其自然禀赋和人为因素,一步步巩固其贸易中心的地位。我们将考察广州港的吞吐量变化,分析其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同时,也会深入研究当时广州的商业组织形式,如行会制度(十三行)的形成和运作。十三行作为连接中外贸易的关键环节,其成员的身份、权力和责任,以及他们在维护贸易秩序、处理纠纷、与外国商人打交道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都将是本书着力描绘的重点。 此外,本书还将分析广州在吸引外国商人和资本方面的独特魅力。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外国商人,如何在广州建立他们的贸易据点,如何与当地居民进行日常生活和商业往来,他们的居住区域、消费习惯以及与中国社会的互动,都将为我们揭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 第三章:商品洪流的轨迹——贸易的种类与流转 1700年至1845年间,广州口岸的贸易商品种类繁多,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商业画卷。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牙雕等精美工艺品,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世界各地,满足了西方社会的消费需求。而与此同时,白银、香料、棉布、机械设备等西方商品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广州口岸的主要进出口商品。我们将考察不同商品在贸易中的地位和价值,分析它们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例如,茶叶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将深入探讨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包装以及最终出口的整个链条,以及茶叶贸易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英两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商品的流转过程。外国商人如何采购中国商品,中国商人又如何获取西方商品,这些商品如何在广州港集散,又如何被运输到内陆腹地或通过其他渠道销往世界各地。我们将考察当时的海上航运状况,船只的类型、航线、船员的生活以及海上贸易所面临的风险,如海盗、风暴等。 第四章:商海浮沉的众生相——从业者的生活与事业 在广州的贸易浪潮中,涌现出无数的从业者,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生活与事业,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从大名鼎鼎的十三行巨贾,到奔波于码头的搬运工,从精打细算的店主,到远渡重洋的水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计和梦想而奋斗。 本书将通过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描绘出这些贸易从业者的群像。我们将关注那些站在贸易金字塔顶端的巨商,他们的财富积累、商业帝国是如何建立的,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与政府官员、外国商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我们也会深入到普通商贩、手工业者、船工、纤夫等群体,展现他们艰辛的生活,他们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本书还将探讨贸易活动对从业者家庭生活的影响,他们如何处理家庭责任与商业事务的关系,他们的子女如何继承父辈的事业,以及贸易活动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 第五章:不止于贸易——文化、社会与影响 广州贸易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层面。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政治走向。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水手、传教士涌入广州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 本书将分析广州贸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们将考察贸易活动如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扩张,如何改变了广州的城市面貌和生活习俗。同时,也会关注文化交流的层面,例如,西方传教士在广州传播西方宗教和科学知识,中国的手工艺品和思想文化也通过贸易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借鉴。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广州贸易在更大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西方国家在贸易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以及鸦片贸易等问题的出现,广州口岸也逐渐成为中西方矛盾的焦点。这一时期的贸易活动,为后来的历史进程,特别是19世纪中期中国所经历的巨变,埋下了伏笔。 结语 《海贸浪潮:广州口岸的百年风云(1700-1845)》希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对广州贸易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一个重要口岸的兴衰,更能够洞察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以及中国人民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智慧与坚韧。这段历史,是理解今日中国与世界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还没拆开,但光从封面和书名,我便已经脑补出了无数关于那个年代的画面。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书,我一向信赖它的质量和深度。“启微书系”更是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能给我带来新知和启发的书。“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这个题目实在太吸引人了。1700年到184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广州作为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一定见证了无数精彩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范岱克是如何描绘那个时代广州人的“生活”的?是熙熙攘攘的码头景象,还是古色古香的商馆街区?他们的“事业”又是如何在东西方贸易的交织中发展和演变的?我想象着那些在十三行里讨价还价的中国商人,以及在广州港口忙碌的外国船员,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一定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当时贸易的细节,比如商品种类、交易方式、商业规矩,甚至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灰色地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个鲜活、立体、充满人情味的晚清广州贸易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既兴奋又略带一丝忐忑。兴奋在于它终于抵达,可以开始一场思想的旅行;忐忑则源于我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启微书系”,在我看来,一直是品质的保证,它们出版的书籍往往能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这个题目,精准地定位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那个历史断面。1700年到1845年,这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对于中国而言,是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与步入近代化的艰难开端。广州作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其间的贸易活动必然牵动着国内外的无数利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贸易活动中的具体细节,例如,当时的商品种类有哪些?进出口的比例如何?贸易的利润是如何分配的?在“生活”这个层面,我想知道,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中,广州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这批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他们的社会阶层在贸易的影响下是否发生了变化?作者范岱克的笔触,能否将这些零散的片段编织成一幅生动而具体的历史画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经济史,尤其是对外贸易的部分非常感兴趣,而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恰好触及了我的“雷区”。1700年到1845年,这是一个充满了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发生微妙变化的过渡阶段。范岱克教授,这位在学术界不知有多少深厚积淀的学者,会如何解读这段历史?他所关注的“生活与事业”,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会深入到贸易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结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大量的原始文献和档案资料,例如海关记录、商会文书、个人信函等等,通过这些一手材料来还原真实的贸易场景。我对那些在广州港口穿梭的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交流方式、商业策略、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否会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展现?同时,我也关注到“中国沿海”这个地理范围,它是否意味着除了广州,书中还会涉及到其他沿海城市的贸易活动,从而构建一个更广阔的贸易网络?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心生向往,它或许能为我理解中国近代经济的根源提供重要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但光看它被装在厚实的牛皮纸袋里,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就知道它绝非等闲之辈。封面设计简洁而大气,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着烫金的图书名称,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启微书系”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寻微末之处、见微知著的意味,让人对书中可能揭示的那些被淹没的细节充满期待。作者范岱克的译名虽然略显陌生,但“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这个副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1700年到1845年,这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盛世的余晖到近代史的开端,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必然承载了无数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切入,去描绘那个时代广州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事业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起伏跌宕?那些远涉重洋的商人、船工、官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智慧,都将在这本书中被细细勾勒吗?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活、复杂而充满活力的晚清中国。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运作模式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1700年至1845年,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相对封闭到逐渐开放,再到被动卷入全球体系的过程。而广州,作为这个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承载了太多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当时的贸易细节,不仅仅是宏观的数字和政策,更重要的是那些发生在个体身上的故事。比如,那些在广州生活的外国商人,他们是如何适应中国的环境,又是如何与当地人打交道的?中国商人又是如何在这种跨文化的贸易环境中发展壮大的?他们的商业网络是怎样的?他们的家族命运又与贸易活动有多么紧密的联系?“生活与事业”这个词组,让我对书中描绘的人物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贸易活动如何深刻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机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