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硃迪 何禕金 田豐 著齣版時間:2018-03
定 價 ¥108.00 書號:978-7-5201-2370-9 內容簡介
本書考察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對普通人的賦能,側重從日常生活的角度進行闡釋。互聯網和各種形式的社交網絡不僅改變瞭我們的日常生活,其本身便構成瞭生活的一部分。本書用四個字母(H.E.R.E)概括生活在此處的“社會”或者展開行動的空間場域的基本特徵。而如何創造條件跨越技術能力差異帶來的“鴻溝”、如何讓不同能力和條件的人群分享技術進步的紅利,也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作者簡介
硃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學會消費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何禕金,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學係講師,英國薩裏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齣站博士後。
田豐,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D一章 研究簡介
一 社交網絡賦能研究的緣起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書內容
第二章 生活在此處:互聯網賦能的理論與方法論
一 賦能與互聯網:概念與理論
二 生活在此處: 轉嚮日常生活的互聯網研究
三 互聯網賦能的類型學劃分
第三章 從互聯網到社交網絡的發展曆程
一 互聯網發展進程
二 社交網絡的新生態
三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與趨勢
四 社交網絡在中國:産業集群與網民群體
五 主要結論
第四章 宏觀層麵的互聯網政策演變
一 互聯網政策內涵
二 轉變中的互聯網治理模式
三 中國互聯網政策與規劃
四 社交網絡的治理:個體、製度與國傢
五 主要結論
第五章 不同社會經濟群體互聯網使用機會評估
一 老年人與互聯網和社交網絡
二 都市白與互聯網和社交網絡
三 青年農民工與互聯網和社交網絡
四 大學生與互聯網和社交網絡
五 小結
第六章 社交網絡中老年人生活機會的重構
一 社交網絡的多元化應用:從“聊天者”到“資源共享者”
二 個體生活機會的增加:拓寬信息和知識獲取渠道
三 公共生活機會的增加:參與社會活動和關注熱點事件
四 社會關係的強化及代際親密關係的改善:缺場社交
五 互聯網醫療與養老服務:期待與矛盾並存
第七章 互聯網結構下老年人生活機會與主觀福利的比較
一 生活機會的重構:豐富日常生活、增強醫養域參與
二 網絡消費的差異:能力更自信
三 生活滿意度的提升:改善離婚喪偶老年人的主觀福利
四 城市間差異:一綫城市互聯網使用和醫療信息查詢
第八章 社交網絡對中年人的賦能
一 中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網絡使用
二 中年人社交網絡使用特徵
三 社交網絡對中年人工作生活的交互影響
四 社交網絡下中年人群體亞文化的衝擊與迴應
五 社交網絡對中年人生活實踐的賦能
六 選擇和機會的重構:先“賦”帶後“賦”?
七 總結:機會的重構與自主賦能意識
第九章 中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連接
一 開篇:網絡世界裏中年子女的新角色
二 庭生活篇:生活世界的“代理人”賦能
三 人際情感篇:情感溝通的“聯係人”賦能
四 總結
第十章 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對青年人的賦能
一 互聯網和社交網絡下青年人的日常生活
二 社交網絡的情感賦能
三 青年職場生涯中的社交網絡
四 青年人社交網絡中文化與權力的博弈
第十一章 青年人與老年人的連接
一 青年“帶路人”角色的日常化
二 社會地位決定互聯網的“代理”程度
三 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平颱下青年人與老年人主觀情感的連接
第十二章 互聯網金融與賦能
一 代際與互聯網金融
二 城際與互聯網金融
三 不同互聯網金融産品的賦能作用
四 結論
附錄1 社交網絡與老年人的生活:訪談的故事
一 社交網絡與老年人的社會參與
二 社交網絡與老年人親密關係的重構
三 社交網絡與老年人的生活機遇:生活和消費中的賦能
四 討論
附錄2 十城市抽樣調查數據報告
一 總體情況的描述
二 綫下數據分析情況
三 綫上數據分析情況
四 綫上和綫下數據分析總結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質感,深沉的藍色基調搭配簡潔的字體,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學術深度。書名“生活在此處”也頗具深意,讓人聯想到日常的觀察和思考,而“中國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則直接點明瞭主題,勾起瞭我對當下社會現象的好奇心。我對社科文獻齣版社一嚮很有好感,他們齣版的書籍往往內容紮實,觀點獨到,因此對這本書的品質充滿期待。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光是書名和作者信息就足以讓我對其産生濃厚的興趣。硃迪、何禕金、田豐這幾位作者的署名,讓我猜測這本書可能匯聚瞭不同領域專傢的智慧,或者是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團隊。我特彆好奇他們將如何從“社交網絡”這個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現象齣發,去探討“賦能”這一復雜的概念。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社交網絡既是連接彼此的橋梁,也可能成為信息繭房的圍牆。那麼,它究竟是如何影響個體的認知、行為,甚至是社會力量的分配呢?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其中的奧秘,或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啓發性的思考,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生活在此處”給我一種非常貼切的感受,仿佛作者們是在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來審視我們當下所處的中國社會。而“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更是直接命中瞭我的興趣點。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發展的人,我深切感受到社交網絡在中國社會轉型期所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渠道,更是個體錶達、組織動員、甚至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平颱。然而,關於社交網絡如何真正實現“賦能”的研究,我卻覺得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這本書由三位作者閤著,讓我對內容的豐富性和專業性有瞭很高的期待。我很好奇,他們將如何界定“賦能”這個概念,並如何將其與復雜的中國社交網絡環境相結閤?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社交網絡平颱,以及它們各自在賦能過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是否會分析社交網絡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同、社會資本的積纍,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並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理解當下中國社會中“生活在此處”的真實意義提供深刻的洞見。
評分最近聽朋友提起這本書,說是非常值得一讀。雖然我個人平時更偏愛小說和曆史類書籍,但“社科文獻”這個齣版社的名字還是讓我停下瞭腳步。我對社會學和傳播學領域的知識一直保持著開放的態度,尤其對中國社會正在經曆的快速變遷和由此産生的各種新現象充滿好奇。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生活在此處”這幾個字,非常有畫麵感,仿佛在說,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中,而這本書就是要帶領我們去審視我們“生活在此處”的真實麵貌。再結閤“中國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這個副標題,我腦海裏立馬浮現齣各種社交媒體平颱,以及人們在其中如何發聲、如何影響他人、如何獲取資源和力量的場景。賦能,這個詞本身就帶有積極的意味,我很好奇作者們是如何將它與社交網絡這樣一個復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載體聯係起來的。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社交網絡如何幫助弱勢群體獲得話語權?又或者,它會揭示社交網絡背後可能存在的權力結構和隱性壁壘?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幫助我理解我們在數字時代如何生存,以及如何在這個環境中尋求自我賦能。
評分我喜歡這本書封麵傳遞齣的那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深藍色和銀色文字的搭配,顯得既專業又富有內涵。書名“生活在此處”本身就非常有畫麵感,引人聯想。而“中國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更是直接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領域。在這個數字時代,社交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它既是連接人與人的橋梁,也可能是信息傳播和觀念塑造的重要場域。我一直很好奇,中國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社交網絡是如何運作的,又是如何影響個體和群體的“賦能”過程的。這本書由硃迪、何禕金、田豐三位學者共同撰寫,這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對中國社交網絡生態的精細描繪,並深入分析社交網絡在賦能個體、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變革等方麵的實際作用。它是否會探討社交網絡在幫助個人獲得知識、技能、機會,以及增強社會參與感和影響力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我迫切地想通過這本書,獲得對這個復雜議題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認識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
評分剛看到這本書的簡介,就覺得非常吸引人。作為一名對社會現象有著敏銳觀察力的讀者,我對“中國社交網絡”這個話題一直都非常關注。我們身處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社交網絡已經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溝通模式,甚至是思維方式。這本書的副標題“賦能研究”更是點睛之筆,它直擊瞭社交網絡在塑造個體和社會力量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一直在思考,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中,個體如何能夠真正實現自我賦能?社交網絡是提供瞭無限的可能性,還是也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束縛?這本書由硃迪、何禕金、田豐這幾位學者聯閤撰寫,這本身就意味著它可能涵蓋瞭多角度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我非常期待能夠從書中獲得關於中國社交網絡運作機製的深刻洞察,以及關於賦能的理論和實踐的解答。它是否會探討社交網絡如何影響政治參與、經濟機會,甚至是文化傳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理論框架,並輔以紮實的實證研究,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社交網絡對中國社會賦能的復雜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