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定价: 147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时间:2018-1
编辑推荐:
文坛秘辛,写作圣经,《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共四册),带你进入当代伟大作家们的文学生活。
目录:
正文
部分内容以书籍为准
在线试读
《巴黎评论》:对想当作家的人来说,你认为最好的智力训练是什么?
海明威:我说,他应该出去上吊,因为他发现要写好真是无法想象地困难。此后他应该毫不留情地删节,在他的余生里逼着自己尽可能地写好。至少他可以从上吊的故事开始。
《巴黎评论》:你最开始写的小说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亨利·米勒:我能想象你会发现———而且很自然地,你一定会发现,那里面有我自己的一些影子。可是那时候我很在意故事讲得好不好,有没有包袱可以抖。那时我更关心结构和叙述风格,而不是真正重要的、本质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巴黎评论》:那就是你所说的“文学青年”的模式?
亨利·米勒:对,那是过时的、无用的东西,你得甩掉那层皮。文学青年必须被干掉。很自然地,你并不想杀掉身体里的他,对想当作家的你来说,他可是非常重要的帮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每个艺术家都会对技术入迷。但,你要记住,是“你”在写东西,不是他。我后来发现一点,天底下最厉害的技巧,就是根本没有技巧。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必须牢牢掌握一套特别的写作手法。我努力保持开放和灵活,随时准备让风带走我,让思绪带走我。那就是我的状态、我的技巧。你非要说的话,就是一定要既灵活又警惕,只要当时觉得是好的,就去弄。
《巴黎评论》:你能就你的工作习惯说点什么吗?你是根据预先制订的计划表写作吗?你会从一个部分跳到另一个部分,还是从头到尾地顺着写?
纳博科夫:我写的东西总是先有个整体布局。然后像一个填字游戏,我碰巧选了哪里就先把那里的空填上。这些我都写在索引卡片上,直到完成全书。我的时间表很灵活,但是对于写作工具我相当挑剔:打线的蜡光纸以及削得很尖、又不太硬的铅笔,笔头上得带橡皮。
《巴黎评论》:有没有一幅特别的世界画面是你想描绘的?对你来说过去始终就在眼前,即便是在一部关于“未来”的小说中,比如《左侧的勋带》。你是一个“怀旧者”吗?你想生活在哪个时代?
纳博科夫:我想生活在拥有无声飞机和优雅的航空车的未来,银色的天空万里无云,一个遍布全世界的地下公路体系,卡车只许在地下行驶,就像摩洛克斯族人一样。至于过去,我不介意从各个不同的时空角落找回一些失落已久的享受,比如灯笼裤和又长又深的浴缸。
内容介绍:
“作家访谈”是美*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作家访谈”栏目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六十余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四卷陆续出版。《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E.M.福斯特、弗朗索瓦丝?萨冈、奥尔德斯?赫胥黎、哈罗德?品特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E.B.怀特、巴勃罗?聂鲁达、约翰?斯坦贝克、库尔特?冯内古特、胡里奥?科塔萨尔、唐?德里罗、苏珊?桑塔格、伊恩?麦克尤恩、诺曼?梅勒、大江健三郎。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作者介绍:
“作家访谈”是*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这套书的装帧和新版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2017年的版本在细节处理上更显用心。但抛开形式,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学精神”——那种对纯粹艺术的忠诚。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和流量至上的时代,阅读这套访谈录,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作家们讨论的议题往往超越了眼前的热点,直指人类永恒的困境与美学追求。有几位作家的哲学思辨水平极高,他们的回答不仅仅是关于写作,更是对存在、时间、记忆这些宏大命题的个人阐释。通过他们的眼睛,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自己习以为常的概念。它提供了一种慢阅读的可能,让你有时间去消化那些深奥的观点,而不是匆匆翻过。对于那些渴望精神滋养的读者,这套书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评分我发现这套《巴黎评论》的魅力在于它的“去神化”效果,但这种去神化并非贬低,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亲近。通过这些坦诚的对话,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学偶像,变得可触可感。我尤其欣赏访谈中对“失败与被拒”经历的坦诚记录。很多我们熟知的经典作品,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次退稿和自我怀疑。这种真实性,极大地鼓舞了正在努力写作的同行们。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当代文学界的“名人堂”口述史,它不仅仅记录了作家的观点,更记录了他们所处的时代风貌和文化生态。阅读它,不仅是了解了这些作家的思想,更是对过去几十年西方乃至全球文学思潮变迁的一次全景式考察。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放在手边,随时可以翻阅、每次都有新发现的参考宝典。
评分这本《预订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2-3 全套3册 2017新版 外国当代作家文学生活社会纪实文学书籍》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我刚翻开第一册,就被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字魅力所吸引。它不同于那些刻板的文学史或理论书籍,而是以一种极其鲜活、近乎私密的视角,带你走进那些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以为高不可攀的作家,在镜头或笔尖下,也曾为生活琐事烦恼,为灵感枯竭而焦虑。这本书的访谈内容选取角度极其刁钻,往往能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创作幕后故事,比如某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契机,或是作家们如何与自我怀疑搏斗。读着读着,你会感觉自己像一个隐形的观察者,坐在他们温暖的书房里,听他们谈论诗歌、谈论小说,谈论那些塑造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哲学思考。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创作状态的平衡呈现,拓宽了对当代世界文学图景的理解,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对“访谈录”这类书籍总有点敬而远之,觉得可能太过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但《预订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套书的编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巧妙地将作家的生活轨迹与创作理念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的人物画像。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并没有回避作家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与反思。比如其中几位作家的访谈中,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描述,其深刻程度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因为它们是带着切肤之痛和切身体会的。这种文学与社会现实的深度交织,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厚重而充实。每一篇访谈都像是一次深度田野调查,记者们的提问功力深厚,总能直击要害,逼迫受访者展现出最真实、最不设防的一面。对于想了解当代文学是如何对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做出回应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绝佳的样本和参考。
评分我是一个对“如何写”比“写了什么”更感兴趣的读者,所以这套书简直是我的“写作秘籍”。它不像那些教条式的写作指南,而是通过实战案例告诉你,真正的“匠人精神”是如何运作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克服写作障碍”的部分,不同作家的应对策略五花八门,有人依赖严格的时间表,有人则依赖酒精和漫无边际的散步。这种多样性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让你明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公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王道。此外,书中关于“语言的选择与打磨”的讨论也令人受益匪浅。他们谈论词汇的精确性、句式的节奏感,那种对文字近乎偏执的追求,足以让任何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汗颜并受到激励。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其中一位作家在访谈中提到的修改习惯,效果立竿见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