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51130
条码:9787511851130
图书名称:新中国检察制度史概略
定价:56
作者:刘方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3-08-01
内容推荐
当代检察制度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正式建立,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形式。本书对当代中国检察制度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当代中国检察权的性质、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制、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和检察官的等级序列等做了一个概括性介绍。
作者简介
刘方,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就职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目录
第一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检察制度第一章 苏维埃民主政权检察制度 第一节 苏区检察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阶段 第二节 苏区检察机关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苏区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 第四节 苏区检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五节 苏区检察制度特性辨析第二章 抗日民主政权检察制度 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权检察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阶段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检察机关的设置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 第四节 抗日根据地检察制度的特点第三章 解放区人民政权检察制度 第一节 解放区检察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阶段 第二节 解放区检察机关的设置 第三节 解放区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 第四节 解放区检察制度的特点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检察文化和理论 第二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第五章 检察制度创建奠基时期 第一节 创建奠基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创建奠基时期的阶段和历程 第三节 创建奠基时期检察职能的发挥 第四节 创建奠基时期的检察理论和文化第六章 检察制度探索发展时期 第一节 探索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探索发展时期的阶段和历程 第三节 探索发展时期检察职能的发挥 第四节 探索发展时期的检察理论和文化第七章 检察制度取消中断时期 第一节 取消中断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取消中断时期的阶段和历程 第三节 导致检察制度取消中断的错误及其教训第八章 检察制度恢复健全时期 第一节 恢复健全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恢复健全时期的阶段和历程 第三节 恢复健全时期检察职能的发挥 第四节 恢复健全时期的检察理论和文化第九章 检察制度开拓进取时期 第一节 开拓进取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开拓进取时期的阶段和历程 第三节 开拓进取时期检察职能的发挥 第四节 开拓进取时期的检察理论和文化第十章 检察制度开放变革时期 第一节 开放变革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开放变革时期的阶段和历程 第三节 开放变革时期检察职能的发挥 第四节 开放变革时期的检察理论和文化
翻开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叙述的生动性与案例的丰富性。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案例,将抽象的法律制度具象化。这些案例的选取,既有涉及重大案件的公诉过程,也有关乎民生的小型纠纷,展现了检察制度在不同层面的实际运作。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反贪污贿赂案件的详细剖析,不仅揭示了犯罪分子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检察官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依法追究犯罪,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时,书中对一些冤假错案的探讨,也体现了作者对司法公正的深刻反思,以及制度不断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这种以案说法的方式,不仅易于理解,更能让读者体会到法律制度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以及检察官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宏大叙事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岁月。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出发,深刻剖析了建立一套符合新中国国情的检察制度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与历史必然性。例如,在提及早期检察机构的组建时,作者详细梳理了不同时期对检察职能的认识演变,从最初的“监督”到后来的“公诉”,每一次职能的界定都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社会思潮紧密相连。书中对当时基层检察干警的艰辛工作也着墨不少,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在物质条件匮乏、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克服困难,践行法律的公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检察官的选拔和培养的早期探索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规定,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实践,试图塑造一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法律素养的执法者。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这部严肃的法律史读起来并不沉闷,反而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展现了新中国检察制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作者并没有回避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曲折与反复,而是以一种历史的客观性,真实地还原了各个时期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书中对检察权独立性、检察监督的范围与方式等核心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洞察力。尤其是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检察制度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并逐渐找回自身定位的,这部分内容令我印象深刻。书中也对与其他国家检察制度的比较研究有所涉及,但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国情,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独特性。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检察制度的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民族自信和对未来法治建设的美好憧憬。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检察制度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法治精神塑造的“编年史”。作者在梳理检察制度发展脉络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法治理念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的孕育、成长与演变。书中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实践,以及检察制度如何服务于这一宏大目标,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检察官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检察制度是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障公民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又如何在不断应对新挑战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些都是书中引人深思的议题。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著作在分析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运用。书中对于不同历史阶段检察制度的演变,不仅仅是罗列政策法规的变化,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政治体制的调整、经济政策的转向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后,书中详述了检察制度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日益复杂的经济犯罪,以及如何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作者对于证据规则、侦查监督、公诉权行使等关键环节的论述,都充满了思辨色彩,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法律理论的争鸣和实践的探索。书中引用的官方文件、学术论文以及当时的报刊报道,都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中国法治建设的点滴进步,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汗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