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寻书》包括“拣叶书园”、“鱼庵书话”、“书话识小”、“读凤心解”、“蠹鱼漫记”、“纽约寻书”六辑,是作者赴纽约期间所写读书随笔,既具纽约风情,又多书林掌故,可读性很强。
目 录
拣叶书园
读孙犁
洗盏更酌.匡谬纠偏
非人磨墨墨磨人
事如春梦了无痕
鸳鸯戏水蝴蝶飞
远游无处不销魂
画眼情心
大手笔.小文章
细数丁香话宗璞
淡墨素笺写文坛
萧乾著作在港台
园边人拣园边叶
向水屋主
鱼庵书话
焦菊隐《夜哭》
钱君匋《水晶座》
章衣萍《情书一束》
苏雪林《绿天》
施蛰存《待旦录》
辛笛《手掌集》
何其芳《刻意集》
孙犁《嘱咐》
书话识小
书话鼻祖
晦庵书话
知堂书话
黄裳书话
周越然《版本与书籍》
姜德明的书
香港书话三作家
香江书话又一家
翻版书话
《现代中国作家剪影》
《书林掌故续编》
书乡细语从容听
台港的两家读书杂志
藏书家史传一瞥
读凤心解
叶灵凤与鲁迅
叶灵凤与郁达夫
叶灵凤与潘汉年
叶灵凤与戴望舒
叶灵凤与穆时英
叶灵凤的编辑生涯
叶灵凤与《洪水》
叶灵凤在香港
叶灵凤与香港掌故
叶灵凤最初的小说
叶灵凤《香港方物志》
叶灵凤《文艺随笔》
叶灵凤书话
叶灵凤的笔名
思乡的花束
藏书家的洒脱
蠹鱼漫记
买书记痛
卖书
书债
书癖谈屑
买书众生相
话借书
书房名称种种
藏书家的斋名
纽约寻书
纽约寻书记
初版后记
新版补识
刚拿到这本《纽约寻书》,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从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触感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的设计非常巧妙,抽象的意象勾勒出了城市图书馆的轮廓,隐约可见书架的纵横交错,色彩的运用既有都市的繁华感,又不失书卷的宁静。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实,带着淡淡的油墨香,这在如今许多快餐式出版物中实属难得。我特别留意了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排版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李广宇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这次以“寻书”为题,似乎预示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探索旅程。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对这本书的法律视角下的“寻书”故事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它会如何将严谨的法条与文学的浪漫相结合,是会在法律的框架内讲述故事,还是会借由法律的视角去解读书本背后的人文情怀?出版社方面,法律出版社的严谨和专业素养一直有口皆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和学术价值也必然有所保障。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于版权、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在文化传播中的体现,也许会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案例,或者是一些深邃的思考。总之,初印象非常良好,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够同样令人惊喜。
评分“纽约寻书”——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李广宇著,法律出版社,这样的组合,让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对它的内涵有了初步的猜测。纽约,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本身就充满了无数的故事。而“寻书”,则带有一种搜寻、发现、甚至是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追寻。我无法预测书中具体的内容,但我想,它一定不仅仅是关于在纽约的某个角落找到某本具体的书。它更可能是在这个寻觅的过程中,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经历,甚至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法律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深度有了信心,但我更期待的是,它如何能够将枯燥的法律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也许,书中会有关于古籍保护的法律难题,也许,会有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议,又或者,会是一个关于书籍背后的所有权纠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纽约书海深处的大门,让我不仅仅看到书本本身,更能感受到书本所承载的价值,以及在“寻书”过程中所折射出的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
评分拿到《纽约寻书》,第一反应是惊喜,因为我一直觉得“寻书”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纽约,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与“书”的结合,让人不禁联想到无数的可能性。李广宇老师的名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了期待。我记得他曾经在一些法律评论中,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不知道这次他会如何将这种特质运用到“寻书”这个主题上。这本书会是讲述寻觅某一本失传古籍的惊险历程,还是会描绘一个普通人在纽约书店中偶然发现改变命运的书籍的故事?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后者更能触动人心。法律出版社的选择,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预期。一本以“书”为核心的书,由一家以严谨著称的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寻书”这个过程?是侧重于书籍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是它背后所牵扯到的法律纠葛?例如,是否会有关于盗版、版权争议,或者遗产继承中关于藏书的纠纷等情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真正的“寻书”之旅,带领读者穿梭于纽约的街头巷尾,感受书香与都市气息的碰撞。
评分一直对纽约这座城市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它摩天大楼的壮丽,也有它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而《纽约寻书》这个书名,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李广宇老师笔下的纽约,究竟会是什么模样?是那些赫赫有名的公共图书馆,还是隐藏在市井角落的二手书店?又或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人物与书籍之间发生的故事?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找书”本身,更可能是在寻找书籍的过程中,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或是历史的沉淀。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关心的是故事的讲述方式。李广宇老师的法律背景,会不会让这本书带有某种独特的逻辑和严谨性?或许他对书籍价值的判断,会涉及到一些法律层面的考量,比如稀有版本、作者权益、甚至是书籍本身的“所有权”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不是枯燥的法条堆砌,而是能够将法律的智慧巧妙地融入情节之中,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有所启迪。法律出版社的出品,自然不必多虑其权威性,但如何能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又足够吸引普通读者,这才是关键。我很想知道,在这座国际大都市的背后,书籍是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纽带的。
评分《纽约寻书》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纽约,这座充满活力和故事的城市,而“寻书”,又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意味。李广宇老师的著作,结合法律出版社的专业背景,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猜想,这不会是一本简单的游记或者介绍纽约书店的书籍,它应该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也许,它会通过“寻书”这个行为,来探讨一些更普遍的关于知识、文化传承、甚至是信息获取的法律和社会问题。比如,在数字时代,纸质书籍的价值如何体现?在版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某些特殊书籍的“寻觅”又会涉及哪些法律边界?我尤其好奇,李广宇老师会如何处理法律的严谨性和文学的叙事性之间的平衡。是会用法律的逻辑来解读“寻书”的每一个环节,还是会以一种更柔和、更贴近读者的方式,在故事中巧妙地融入法律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找到书”这个结果,更是关于“寻找”的过程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法律之间产生的微妙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