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长寿之道始于优婚
定价:46.00元
作者:陈亚芬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1-01
ISBN:9787800794728
字数:
页码:37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长寿之道始于优婚》以丰富翔实的科学知识、密切关心群众的感情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把成年人需要把握好的三大基本要素,写成《长寿之道始于优婚》这本科普读物,以达到人民幸福、家庭兴旺、社会进步和国泰民安的目标。相信此书的出版必将给迷茫者以指导和帮助,必将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喜爱。
目录
导读
部分 婚育健康
一步曲 结合(结婚1~2年)
1.婚育健康--有益长寿(导读)
2.珍惜姻缘
3.性的起源及功能
4.性快感,夫妻恩爱的催化剂
5.变换体位是生理和健康的需要
6.洗下身,丈夫的爱妻行为
7.新娘须防性洁癖
8.新婚期早泄的原因及防治
9.不者的原因及治疗
10.暂不生育者的避孕方法
11.戒烟,为生育做好准备
12.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从新婚期开始
二步曲 柔和(结婚3~4年)
13.婚姻柔和责任和义务
14.解决好夫妻生活中期望与失望之间的矛盾
15.婚姻需改造自己
16.和为贵,冷战是婚姻生活之大忌
17.柔能克刚,夫妻之间少责怪
18.争吵是夫妻生活的润滑剂,宁少勿多
19.夫妻争吵后,反思品滋味
20.防治尴尬的阴道
21.逆向者,治好了糖尿病再怀孕
22.症与症的区别及治疗原则
23.者须知“当夜综合征”与“两次房事助孕法”
24.男女有别,各有特色
三步曲 生育(结婚5~6年)
25.孕育婚姻大事,确保母子平安
26.人,由和结合而来
27.生男生女的传说与依据
28.重温中国古代胎教(一)
29.重温中国古代胎教(二)
30.影响胎儿健康的因素图解
31.损害胎儿的主要药物表
32.怀孕不可缺少维生素B9
33.准妈妈,精心呵护你的乳房
34.1~3岁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主要标志表
35.母亲的素质对于子女成才至关重要
36.避孕节育的关键在于知情选择
四步曲巩固(结婚7~8年)
37.性和谐,婚姻生活的重要内容
38.得到丈夫疼爱的妻子会感到幸福
39.钱,夫妻生活中的一大主题
40.用钱买不到的东西价值更高
41.她道出了不愿做情人的内心世界
42.恰到好处地接待爱人的朋友
43.丈夫怕妻是美德,流露不满有特征
44.写信,夫妻两地分居的情感纽带
45.父母健谈,孩子聪明
46.5岁以下的婴幼儿,尤须预防5种疾病
47.晚餐,家人团聚的焦点时刻
48.爱情就是能量.
五步曲 培育(结婚9~10年)
49.培育子女是父母重要的事情
50.计划生育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实用方法
51.国家的生存依赖于夫妻的生育力
52.有感于林则徐等三位父亲的教子之道
53. 3-6岁是儿童智力发展较快的时期
54.发现孩子潜在特长的18项指标
55.介绍几种早期发现低智能儿和残疾儿的方法
56.明智的性教育可预防低下
57.别让孩子的心灵留下痛苦的回忆
58.贤德善良的后妈是的母亲
59.父母只有自己树立榜样,才具家长威信
60.愿家家都是书香门第
六步曲 小结(结婚11~14年)
61.结婚有益于长寿
……
第二部分 衣食住行
第三部分 防病治病
主要参考文献
书末谢忱
作者介绍
文摘
理智的离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可以使男女双方终止痛苦的婚姻关系,以便重新组织各自的幸福家庭。
谁不想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呢?尤其是女性,当次婚姻失败后,总是希望自己能借前一次婚姻失败的经验教训,使自己在下一次的婚姻中把握住幸福。有不少人能如愿以偿,但也有些人却再一次遭受了离婚的痛苦。
虽然离婚的经历令女人痛苦,但是,离婚的经历也令女人更自强。离婚的打击可以消弱女人的依赖心理,对于自身的能力有了正确的认识及把握,从而学会了理智地看待男性,又能善解人意。如果再婚的话,成熟的女性大多会获得幸福。
从离婚到再婚,需要妥善处理好的问题是孩子。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双方相处不如以前那么容易了。为了让大家都过得愉快,需要分开生活。分开生活后,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生活形式的改变不会影响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必要时,还会给孩子找个爱他(她)的好父亲。其实,只要积极面对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问题也就不会讳莫如深。要知道,离婚除了对孩子有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外,也不乏积极的一面。
再婚时,嫁个比较般配的丈夫。有的女士之所以和原来的丈夫离了婚,大多数是原来的丈夫“高人一等”,优越的社会地位及丰厚的经济收入,使得他移情别恋。这种背景离婚的女性再婚,觅一个感情上能够依靠的男性会得到幸福。虽然他较前夫显得普通一些,但普通的汉子就如同载重车一样,即使沉重的生活压着,也会吃苦耐劳地顶着,并负责任地勇往直前。
再婚时,选择丈夫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不撒谎。因为,尽管离婚的女士对原来的丈夫评价有多种,但有一条是共同的——他撒谎。为了隐瞒自己那些难以说清的事情,只好采用撒谎的办法。所以,再挑丈夫时,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首要条件。
在重新择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中意的男士,不要过分修饰自己,淡装素抹即可。如果浓装艳抹,只会适得其反。因为再婚的目的是想和他生活在一起,应当让对方看到一个真实的面孔。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婚后质朴的爱情。
……
序言
这本关于婚姻与健康的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人生的幸福和健康与我们选择的伴侣息息相关,但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了爱情的浪漫,却忽略了“优化”婚姻对我们未来几十年生活质量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陷入泛泛而谈的“如何爱”的窠臼,而是用一种近乎实用的、系统性的方法来探讨“如何选择一个能让双方都更健康的伴侣”。从心理学层面的兼容性到生活习惯的磨合,再到对未来风险的共同应对,作者的论述非常扎实。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伴侣风险评估模型”的部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在择偶时忽略的一些关键因素,比如家族病史的透明度、应对压力的模式差异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生活化的洞察力,读起来丝毫不枯燥。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理论书,而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对照自身情况进行“健康体检”的实用指南。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份极具前瞻性的投资建议书;对于已经步入婚姻的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优化现有关系结构的机会,以确保“长寿”的基石稳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将“优生学”的某些概念,提升到了“优偶学”的哲学高度。它摒弃了传统婚恋观中那种宿命论和唯美主义的滤镜,而是以一种非常现实、甚至略带功利性的视角来审视婚姻的长期效益。我最欣赏它的结构安排,它似乎是按照一个人的生命旅程来设计的:从初识阶段的“兼容性筛查”,到中年期的“压力分担与共同成长”,再到老年期的“照护体系的构建”。这种时间轴的划分非常清晰有力。特别是关于“情绪毒性”和“健康边界”的章节,写得鞭辟入里。它教会我们如何识别那些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在缓慢侵蚀另一方生命力的互动模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逻辑推理,数据和案例的引用都很克制,给人一种非常可靠的感觉,仿佛不是在听谁说教,而是在阅读一份严谨的社会科学报告。它真正做到了,让我们明白,一个高质量的伴侣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最高效的、互相支持的生命管理系统。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标题带有“长寿”和“婚姻”的结合感到一丝怀疑,觉得可能又是那种故作高深的鸡汤文。但翻开这本书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不是在鼓吹某种单一的“完美婚姻模板”,而是在探讨一种“生命周期的协同优化”。作者似乎深入研究了大量案例,并清晰地指出了,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同频共振远比一时的激情更能决定两个人能否携手走过漫长岁月。我特别喜欢它对“微习惯的乘数效应”的分析。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健康是靠大动作,比如每年体检或者剧烈运动,但这本书强调了日常生活中,比如一起烹饪、共同的睡眠节奏,甚至对财务压力的集体反应机制,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或消耗双方的“生命资本”。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很强,它会引导你一步步思考:“我的伴侣在哪些方面正在为我的健康‘加分’,又在哪些方面无意中‘减分’?”这种自我审视带来的震撼感是巨大的,它促使我开始主动与伴侣沟通那些原本很敏感的话题,比如退休后的生活规划和对健康危机的预案。
评分我一直认为,我们对“婚姻”的定义太狭隘了,总把它局限在情感和法律层面。这本书的出现,为这个古老的社会制度注入了全新的“生物学意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谈恋爱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选择一个能与你共同抵抗熵增的战略伙伴”的说明书。书中有个观点我印象极深:长寿并非只是活得久,而是高质量的生存年限的延长,而这个延长的质量,极大地依赖于你在关键决策上是否能与伴侣达成一致。作者在论述中穿插了不少跨文化的研究,对比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婚姻结构对个体健康指标的影响差异,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洞察力,它不煽情,但字字珠玑,直击现代人对生命质量的焦虑。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选择的另一半,是不是我们对抗衰老和疾病的最强防御工事。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结构极其流畅,虽然主题宏大,但并没有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将宏观的人类学观察,细化到夫妻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比如,作者谈到“共鸣式睡眠”对免疫力的影响,以及“共同的饮食哲学”如何简化日常决策,从而减少“决策疲劳”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压力。这些细节的描摹非常精准,让我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现代,它不推崇“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传统美德,反而鼓励建立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健康契约”。它不是在贩卖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可量化的工具箱。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把婚姻看作情感的归宿,更视其为个体生命力延续和强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对生命质量有追求的人认真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