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 书名: | 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 |
| 作者: | 戴维·M·格兰茨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装帧: | 平装 |
| 页码: | 728 |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不仅对列宁格勒战斗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更扩大了世界对伟大卫国战争的广泛认识。通过大量前未公开的苏德双方资料,对历史观点做出了重大纠正,并将成为隽永的主题的和永*的成就。——约翰·埃里克森《斯大林格勒之路》作者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马尔科姆·麦金托什《苏联武装力量史》作者
二战伟大的运动之一。——詹姆斯·科卢姆《闪电战根基》《空军》的作者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戴维·M. 格兰茨(DAVID M. GLANTZ),1942年1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美国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曾作为野战炮兵军官在越南服役,后从事苏联陆军研究工作。1993年以美国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主任身份退役,并继续担任《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的编辑和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成员。他笔耕不辍,慧眼所及,不仅涉及苏联的军事理论和战术,而且特别关注了苏德战争中历来不被重视的部分,即“被遗忘的战斗”,独立编著与合作作品包括《二战中的苏联军事欺骗》《从顿河到第聂伯河:1942年12月-1943年8月的苏军攻势》《苏联的军事战略》《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哈尔科夫1942》《朱可夫的*大失败:1942年的火星战役》《库尔斯克会战》,两卷本《八月风暴》、三卷本《斯大林格勒会战》、四卷本《1941年斯摩棱斯克之战》和即将出版的《白俄罗斯之战:1943年10月至1944年4月间红军被遗忘的战斗》等。由于利用了苏德双方一手档案材料和二手作战总结,其作品难能可贵地既公正地高度评价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巨大功绩和军事艺术,又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败绩,其著作不仅在缺乏苏联资料的西方,甚至在俄罗斯国内都产生了巨大反响。2015年,他被俄联邦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授予“加强军事合作”奖章。
小小冰人,专业军事历史译者。从事二战史的研究与翻译十几年,翻译战史类作品近五十部。如:《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三卷本《斯大林格勒会战》等多部畅销书。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格勒保卫战堪称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在现代战争史上空前惨烈悲壮。
列宁格勒是第三帝国“闪电战”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俄国革命的发源地,希特勒妄图通过迅速占领该地来瓦解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但苏军顽强的抵抗使之成为泡影。两个巨人交战三年,在恶劣的天气、地形条件和令人震惊的阵亡数字面前,进攻和反攻如此无情。
本书广泛记叙了诸多战斗的谋划、实施和结果,包括在封锁期间发生的“被遗忘的战斗”。如1941年6月和7月的边界战斗;解放南列宁格勒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战争,包括卢加、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奥斯特罗夫的战斗;解放北列宁格勒的战斗,包括维堡行动,以及企图入侵芬兰的失败。并分析了这些战斗如何影响了列宁格勒的斗争,又如何影响东线的其他战区,最终迫使德国人进入长期的溃退。
目录Catalog 目录
前言
书中主要人物
第一部 巴巴罗萨
第一章 彼得和列宁之城
第二章 目标,列宁格勒
第三章 列宁格勒的防御
第四章 包围战
第二部 封锁
第五章 围困中的冬季
第六章 虚幻的希望
第七章 落空的希望
第八章 持续的围困
第九章 打破封锁
第十章 僵持
第三部 胜利
第十一章 解放
第十二章 冲向纳尔瓦、卢加和“豹”防线
第十三章 列宁格勒州北部地区的解放
第十四章 总结
附录
附录A 德国绝密策划文件
附录B 苏联策划文件
附录C 红军作战序列
附录D 德军作战序列
附录E 红军与德军的粗略对比
附录F 苏联的军事伤亡
附录G 列宁格勒围困期间的平民损失数(估计)
前言/序言Foreword/Preface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漫长而又残酷的斗争中,没有哪一章节比庞大、历时三年的列宁格勒会战更充满戏剧性、牺牲和纯粹的人类苦难。列宁格勒诞生在战争中,是一座不朽的革命熔炉,对沙皇和共产党人而言,她也是俄国位于西部的门户,但在其敌人看来,这座沙皇彼得之城一直是俄罗斯帝国以及后来的布尔什维克苏联一个巨大、通常有些不祥的持久象征,甚至是某种潜在的威胁。因此,阿道夫·希特勒将苏联定为德国攫夺生存空间的主要目标后,这座彼得和列宁之城成为他无情野心的重点之一,这不难理解。这座城市重要的象征性、战略性和意识形态意义无可替代。
俄罗斯和西方历史学家及记者们撰写的数千部著作,记录下列宁格勒战时磨难的戏剧性过程。其中大多描绘并纪念列宁格勒居民在围困期间遭受的巨大苦难。对人类之痛苦和与围困相关之苦难生动而又深刻的描述,使一些著作成为真正的经典之作,例如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和德米特里·巴甫洛夫的《列宁格勒1941:封锁》。数千名遭受苦难的平民撰写的个人回忆录,有些较为真实,有些则不足为信,为封锁期间可怕的生活全景添枝加叶。虽然城内居民的丧生人数仍存有争议,但对于列宁格勒居民在近三年严峻考验期间经历的痛苦或饱受折磨的生活,其性质和规模无可置疑。
然而,到目前为止,即便那些*出色的著作也只为人类的痛苦和忍耐这个庞大的故事提供了部分背景。与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一样,列宁格勒保卫战军事方面的问题依然晦暗不明,这一点令人难以置信。虽然数百位苏联军事历史学家撰写了关于这场战役的大量著作,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迫使这些作者故意混淆或干脆忽略了实际发生在该地区的诸多战斗。出于国家安全利益、维护政治和军事声誉的考虑,以及避免政治或军事尴尬的简单想法,导致历史记录中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这些历史空白包括长期围困期间一些*殊死、*激烈的战斗。
与整个战争期间一样,红军庞大军事斗争的人为影响范畴同样晦涩不清。与前线其他地段一样,围困期间在列宁格勒及周边参加红军军事行动的数十位将领、政治委员、高级指挥员,在回忆录或回忆文章中描述了他们的经历。虽然从大体而言较为准确,但这些回忆录和回忆文章,几乎都在写作期间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因而存在严重缺陷。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些受到严格审查的回忆录流出了几个未删节版,但同样带有审查员的标记,而其作者早已故去,无法重新加以修订。
就历史记录而言不幸的是,与其德国对手不同,记录下自己战时经历的红军士兵寥寥无几,仅仅是因为相关条令禁止他们这样做。战争期间不允许书写日记,战后又害怕受到责难,加之缺乏出版渠道,导致普通红军士兵难以透露他们的亲身经历。1991年苏联解体后,一些老兵终于克服恐惧和相关禁令,推出了一些简短的回忆录。但是,这些著作少得可怜,而且,奋笔疾书的老兵们缺乏相关档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风烛残年。
以德方视角撰写的历史记录也不足以填补大量历史空白。德方参与者和历史学家们沉醉于一场场壮观、貌似战无不胜的庞大战役,这些规模空前的会战构成了他们眼中东线战事的特点,他们既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发现并注意到红军军事行动的复杂性。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红军失败的战役,战争期间被遗忘的战斗,缺失的40%中的大部分隶属于该范畴。
今天,近期公开的俄罗斯档案终于使我们得以着手纠正列宁格勒会战和整个战争中的相关作战记录①。我们将德国诸集团军群、集团军和辖内各部队长期存在的大批档案资料与俄罗斯新近公开的文件加以对比,从而开始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这是有史以来的首次。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士兵们的个人回忆录,本书主要是一部军事作战史。书中并未重复已出版之杰作对围困期间*的人类苦难所做的描述,而是力图对军事行动加以更全面、更准确的叙述,这些军事行动为列宁格勒发生的一切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另外,列宁格勒居民在炮火下经历了900天*的考验,对于其间发生的事情,重建公众的观点无疑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本书代表了一个*普通的开始。谨以此书献给丧生于战斗和围困期间的160~200万军民、伤残的240万士兵、在疏散或围困中得以生还的160万平民,以及因列宁格勒之战留下心灵创伤的无数人。
温馨提醒 Warm reminder 关于发货
正常情况下,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逢周末节假日或大型促销活动除外。 关于发票
本店提供电子发票,如需要请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以及邮箱或者手机号。 客服微信号 关注获取新书资讯,第一时间了解活动详情。 指文公众号
《列宁格勒围城:一座城市不屈的史诗》 前言 1941年9月8日,一道冷酷的黑色铁幕缓缓落下,将欧洲东部一颗璀璨的明珠——列宁格勒,严密地封锁在纳粹德国的铁蹄之下。这场持续了近九百个日夜的围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漫长、最惨烈、也最震撼人心的战役之一。它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人类意志与生存的极限考验。本书并非是枯燥的军事部署与战略分析,而是深入这座被围困城市的心脏,去感受那些在饥饿、严寒、炮火和死亡阴影下,每一位普通列宁格勒人所经历的非凡苦难与惊人坚韧。它是一曲关于牺牲、抗争与不屈的史诗,记录了在一场席卷世界的洪流中,一座城市如何燃烧自己,守护了最后的尊严与希望。 第一章:阴影降临——告别的时刻 夏末的芬兰湾,依然留存着一丝暖意,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1941年6月22日,德国悍然入侵苏联,闪电般的攻势撕裂了和平的表象。对于列宁格勒而言,这份来自东线的警报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真实。这座与芬兰接壤、拥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从一开始就成为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元首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将占领列宁格勒视为对苏联精神心脏的致命一击,意图将其夷为平地,永绝后患。 起初,外界的紧张气氛似乎尚未完全渗透到这座繁华的都市。然而,随着前线的捷报逐渐被战败的阴云取代,以及苏联最高统帅部发出的严厉警告,城市居民开始意识到,战争的阴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人们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街道上的人们谈论的不再是日常琐事,而是关于战争,关于撤离,关于那未知的未来。 在城市里,撤离的呼声此起彼伏。许多家庭收拾行囊,准备前往后方相对安全的地区。孩子们被送往乡下,亲人之间告别时,眼神中充满了担忧与不舍。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列宁格勒人而言,他们深爱着这座承载了他们生活、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城市。他们是艺术家、工程师、工人、教师、学生,是这座城市肌体的组成部分。让他们离开,如同剜去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选择了留下,以一种近乎本能的姿态,去捍卫他们的家园。 随着德军攻势的推进,列宁格勒郊外的军事设施成为首要打击目标。苏联红军,尤其是列宁格勒方面军,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与优势的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第一道防线在猛烈的炮火下摇摇欲坠,每一寸土地的得失都牵动着全城的神经。当苏军指挥官不得不下达撤退命令,将防线向城市内部收缩时,一种绝望的情绪开始在城市弥漫。 1941年9月8日,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当最后一辆满载难民的卡车驶离,当最后一架飞机冲破防空网升空,列宁格勒与外界的陆地联系被彻底切断。古老的涅瓦河畔,昔日熙攘的街道变得空寂,只有呼啸而过的炮弹声,和逐渐升腾起的绝望。这座曾经被誉为“苏联的火炬”的城市,如今被一道无形的墙壁彻底围困。而墙外,是虎视眈眈的侵略者,墙内,是即将迎接一场人间炼狱的居民。告别,并非是选择的终点,而是这场残酷史诗的开端。 第二章:饥饿的阴影——“生命之路”的诞生 围困的真正含义,在1941年秋冬季节的严寒中,以最残酷的方式展现出来。德军的战略并非仅仅是占领,而是通过彻底封锁,让这座拥有三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饥饿和严寒中窒息而死。粮食、燃料、药品……一切生命必需品都被切断。城市行政机构迅速估算了仅存的物资,结果令人心惊:仅够维持不到两个月的口粮。 最初的几个月,食物配给如同过山车般急剧下降。面包,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变成了最奢侈的存在。每人每天仅配给100到200克的黑面包,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掺杂着木屑、纸浆甚至棉花的“掺假面粉”。饥饿,这个最原始、最恐怖的敌人,开始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孩子们瘦弱得如同幽灵,成年人每走一步都感到虚弱不堪。 寒冬,更是雪上加霜。1941-1942年的冬天,是列宁格勒有史以来最严酷的冬天。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然而,城内的供暖系统早已因缺乏燃料而瘫痪。房屋冰冷,人们只能蜷缩在破旧的衣物里,用尽一切办法取暖。煤炭、木柴早已耗尽,人们开始砍伐街道上的树木,拆毁废弃的房屋,甚至连自家的家具都成了柴火。 在这样的绝境中,人类的本能——求生的欲望,被激发到了极致。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人性开始经受严峻的考验。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但更多的是,人们在绝望中展现出惊人的互助与牺牲。邻居们会分享仅有的食物,士兵们会用微薄的军粮救助饥饿的平民,甚至有人将自己珍藏的最后一点口粮,留给年幼的孩子。 然而,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维持着生命。为了打破德军的封锁,也为了给被围困的居民带来一丝生机,苏联政府和红军找到了唯一的希望——冰封的拉多加湖。这条狭窄的湖泊,是列宁格勒与外界连接的唯一水道。 1941年11月,当拉多加湖的冰面达到足够厚度时,“生命之路”——一条连接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与后方大陆的临时代替陆路运输的通道,正式开通。这条由苏联工程师和工兵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和冰雪中修建的简陋道路,承载了整个城市的希望。无数卡车、军用车辆,在薄冰上小心翼翼地行驶,运送着赖以生存的物资——粮食、药品、弹药,并将伤员、妇女和儿童运往安全地带。 “生命之路”的开通,并非一帆风顺。德军的飞机和炮火,时刻试图摧毁这条脆弱的生命线。许多卡车和运输船在冰面上被击毁,无数生命葬送在冰冷的水中。但每一次的破坏,都换来的是更加坚定的修复。列宁格勒人,以及在“生命之路”上工作的苏联士兵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条对抗死亡的钢铁长城。 每一次从“生命之路”上运来的那一点点黑面包,每一颗从后方运来的救命药品,对于列宁格勒人来说,都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在这条用冰雪和鲜血铺就的道路上,他们不仅运送物资,更运送着希望,和对胜利的信念。饥饿的阴影虽然笼罩着这座城市,但“生命之路”的曙光,却让这座城市的生命之火,在熊熊燃烧。 第三章:坚守与反击——炮火下的文化之光 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并不意味着列宁格勒人放弃了精神上的坚持。恰恰相反,正是这样极端的困境,激发了这座城市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文化艺术也成为了抵抗侵略、凝聚人心、传递希望的重要力量。 列宁格勒,这座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围困期间,并没有让她的文化血脉中断。剧院依然在运转,音乐厅的灯光虽然黯淡,却依旧亮着。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围城期间,创作了他那举世闻名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第七交响曲)。这首交响曲,用音乐描绘了围城的苦难,也讴歌了这座城市的英勇抵抗。首演于1942年8月9日,在炮火连天的城市中,由幸存的音乐家们演奏。当激昂的旋律在剧院响起,每一个听众都被深深地震撼,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愤怒、悲伤,以及对胜利的渴望。音乐,成为了他们无声的呐喊,成为了他们集体意志的象征。 图书馆依然开放,尽管书籍稀少,但知识的光芒从未熄灭。作家们,尽管忍饥挨饿,依然坚持写作,记录下这座城市的苦难与坚韧。报纸,虽然纸张稀少,印刷简陋,却依然坚持出版,传递着前线的战况,鼓舞着士气。 博物馆,这座城市的文化宝库,成为了重要的避难所。赫米塔日博物馆,这个曾经的沙皇宫殿,在围城期间,成为了许多居民躲避炮火的场所。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列宁格勒的文化工作者们,依然在尽一切可能保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抵挡炸弹的冲击,去守护那些可能被毁坏的艺术品。 在军事方面,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官兵们,也从未停止过反击。尽管在初期遭受了重创,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在狭窄的城市周边,以及“生命之路”沿线,不断地与德军周旋。每一次小规模的战斗,每一次成功的伏击,都为被围困的居民带来一丝希望。士兵们用简陋的武器,在废墟中作战,他们用生命,捍卫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 1943年1月18日,经过艰难的战斗,列宁格勒方面军终于打破了德军在南部区域的封锁,开启了一条狭窄但至关重要的陆地通道。这一刻,对于饱受了九百多天围困的列宁格勒人来说,意义非凡。虽然彻底解除围困还需要时间,但这条通道的打开,意味着“生命之路”的运输更加安全,物资的供应也将得到更大的改善。城市终于看到了摆脱绝境的曙光。 在炮火硝烟中,文化与抵抗交织,生命与艺术共存。列宁格勒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在物质的极度匮乏中,保卫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他们的抗争,不仅仅是对外敌的抵抗,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是对人类文明的坚守。 第四章:曙光破晓——解放的荣光 1944年初,苏联红军在多个战场上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作为战略重心之一,列宁格勒的解放,成为了苏军在东线战场上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长期的准备和战略部署,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在1944年1月发起“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攻势”,旨在彻底解除列宁格勒的围困,并将德军驱逐出该地区。 1944年1月14日,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苏军发起了代号为“伊萨拉耶夫行动”的大规模进攻。列宁格勒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的部队协同作战,从不同方向向德军阵地发起了猛烈冲击。德军在此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试图顽抗到底。然而,在苏军强大攻势面前,他们的防线开始动摇。 战役异常激烈,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军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突破铁丝网,跨越雷区,用近乎血肉搏杀的方式,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德军的阵地。炮兵部队不断地轰击着德军的据点,航空兵也对敌军的目标进行猛烈打击。 在陆地上浴血奋战的同时,波罗的海舰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舰载炮火支援了登陆部队的进攻,并且切断了德军可能获得的补给线。 经过数周的艰苦作战,苏军逐渐收复了被德军占领的城镇和地区。1月27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终于来临。苏军部队攻克了重要的据点,德军的列宁格勒战线彻底崩溃。当最后一批德军溃逃,当炮火声逐渐平息,当久违的宁静降临在涅瓦河畔,列宁格勒,这座被围困了近九百天的英雄城市,终于迎来了解放。 1944年1月27日,在莫斯科,响起了长达二十响的礼炮,以庆祝列宁格勒的伟大胜利。在列宁格勒,人们走上街头,尽管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他们的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喜悦和重生的希望。城市被鲜花和旗帜点缀,人们相互拥抱,泪流满面。 解放后的列宁格勒,满目疮痍,城市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无数的建筑被炸毁,基础设施几乎瘫痪。但城市的居民,并没有被眼前的景象打倒。他们开始迅速地投入到城市的重建工作中。在“生命之路”和陆地通道恢复交通后,大量的物资被运往列宁格勒,帮助城市恢复生机。 列宁格勒的解放,不仅是对这座城市居民英勇抗争的褒奖,更是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战略性胜利的重要标志。它证明了人类意志的力量,证明了在极端困境下,一座城市可以迸发出多么惊人的生命力。列宁格勒围城战,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它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 尾声:不朽的记忆 列宁格勒围城战,是一段痛苦而辉煌的历史。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也铸就了不朽的传奇。那些在饥饿、严寒和炮火中逝去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或许早已被遗忘,但他们的牺牲,却化作了这座城市不朽的基石。那些幸存下来的列宁格勒人,他们带着战争的创伤,继续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生命力,延续着这座城市的精神。 这座城市的伤疤,至今仍然清晰可见。那些被炮弹炸毁的建筑,那些曾是避难所的地下室,都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难的岁月。然而,列宁格勒,如今的圣彼得堡,并没有被过去的痛苦所吞噬。它浴火重生,以更加坚强的姿态,屹立在波罗的海之滨。 列宁格勒围城战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更是全人类的警示。它告诉我们,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类在面对绝境时所能爆发出的强大力量。那些在围城中坚守的灵魂,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他们的不屈,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敬仰。这座城市,用近九百天的生命,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英雄史诗,它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纪念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警醒着世人,也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