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政治视域中的“法治”与“德治”
定价:29.00元
作者:戴木才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209041744
字数:285000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就人类社会政治的宏观发展而言,主要存在“人治”和“法治”两种社会政治形态。与此相对应,“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及其性质,主要存在于“人治”和“法治”两种社会政治形态之中。在“人治”政治形态下,政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以政治为中心,处于一种“合一状态”,“法律”只是“人治”的控制方式,“德治”成为“人治”的主导方式和实现工具。在“法治”政治状态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走向相对分离的状态。“法治”和“德治”获得了相对的自治领域,从而决定了“法治”和“德治”必然走向辩证的结合。在现代政治视域中,宪政制度是“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范式确立的标志,是现代“德法结合”的制度化形式。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政治价值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从价值和制度即“德治”和“法治”两方面确立起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从政治价值方面讲,它确立了人民主权和人的基本权利的“德治”内涵;从政治制度方面讲,它确立了人民认可的程序正当性的“法治”内涵,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人民主权、代议制、分权与制衡、法治至上等一系列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
目录
作者介绍
戴木才 1965年7月生,江西吉安人。现为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伦理学分会秘书长。198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政治法律系,199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古朴的金色字体,给人一种庄重又富有历史厚重感的感觉。看到“法治”和“德治”这两个词,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在一些历史读物中看到的关于古代中国礼治和法制的讨论,以及现代社会对于法律的推崇和对道德伦理的呼唤。这本书是否是在探讨这两种治理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碰撞与融合呢?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得惊人,各种思潮涌动,如何在保障法律秩序的同时,又能凝聚社会共识,弘扬传统美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现代政治视域”这个宏大框架下,去剖析这两个看似传统却又无比重要的概念的。我对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很感兴趣,比如,某个国家是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公民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的,又或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法律的刚性与道德的温度是如何体现的。总而言之,从外观和书名来看,这本书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并对现代治理模式提供一些新颖视角的读物。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就被作者那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逻辑所折服。书中的观点并非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入的理论研究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法治”概念的界定,他似乎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外在的规范,更深入地探讨了法治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例如公平、正义和人权。与此同时,作者对“德治”的阐释也相当有深度,他并没有将其简化为陈旧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其置于现代社会价值观重塑的语境下,探讨了其在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公民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论述法治与德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在一些更加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德治的成分是否会更加突出?而在更加强调个人权利的社会里,法治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作者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见解,这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著作的思考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将“法治”和“德治”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试图在现代政治的框架下,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张力和契合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法治”的论述,他似乎是在强调,法治的健全离不开公民的内在认同和对规则的尊重,而这种认同和尊重,恰恰与良好的道德素养息息相关。同样,他对“德治”的探讨,也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他并非提倡回到古代的道德说教,而是将德治视为一种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智慧,一种能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福祉的有效途径。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书中详细阐述“法治”与“德治”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差异,以及他是否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模型,来指导如何在现代政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这两种治理方式的协同效应。比如,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公德,这其中的平衡之道,让我十分好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于现代政治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去审视“法治”与“德治”这两个概念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法治”的解读,他可能是在强调,真正的法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健全,更是内容上的公正和实效。对于“德治”,作者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似乎是在指出,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德治并非是复古,而是一种对人性关怀的体现,一种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我很好奇作者在书中会提出哪些创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法治与德治在现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规律。比如,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法治和德治的侧重点会如何调整?又或者,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概念的内涵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问题都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见识广博的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却又充满了力量,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政治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他对“法治”的理解,让我耳目一新。他似乎在提醒我们,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被普遍认同和接受,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条文。书中对“德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单靠法律来约束人性是远远不够的,而道德的力量,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才是维系社会秩序长久稳定的基石。作者是如何将这种“软性”的道德力量,与“硬性”的法律制度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现代政治的良性运转,这是我非常想了解的部分。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如何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议,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和培育公民的道德意识,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