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挑战
定价:20.00元
作者:(新加坡)黄朝翰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012315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我们将参加“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展望”国际学术会议的11篇中文论文(廖建裕先生的英文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收集在本论文集,其余的英文论文未收集在其中)编辑出版,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透视中国东南亚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东南亚学者的全貌。瘳建裕的论文主要探讨中国三代东南亚研究学者的成长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袁丁的论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的东南亚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张振江的论文化对三家高校的期刊进行比较研究;曹云华、农立夫和王士录的论文主要从广东、广西和云南的角度探讨中国地方学者对东南亚的研究;古小松、沈红芳、李晨阳、王勤、贺圣达的论文主要探讨中国学者对东南亚某个领域或某个专题的研究状况,包括中国的越南问题研究、菲律宾问题研究、缅甸问题研究、新加坡问题研究、马来西亚问题研究、印尼问题研究以及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究等;此外,我们还将与会学者在会议期间的讨论情况收集在附录部分,题为“学者对话”。
目录
序
中国的东南亚学者:过去30年之初探
中国的东南亚研究之演变
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视角与问题——以三家高校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为基础
广东的东南亚研究
广西的东南亚研究
云南的东南亚研究:成就、挑战与前景展望
中国关于中越关系之研究
中国关于菲律宾及中菲关系之研究
中国关于缅甸及中缅关系之研究
中国关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三国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研究
附录:学者对话
作者介绍
黄朝翰(1939-),教授,新加坡人,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学术所长(1997-现在)。1990-1997年,曾任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所(IEAPE)所长。1962年获香港大学文学荣誉学士,196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1966-1971年,执教于香港大学经济系。1971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颇有几分意境,深沉的蓝色背景,辅以写意的水墨风格,隐约勾勒出东南亚的山峦轮廓,让人在拿到书的一瞬间,便能感受到一种厚重与深邃。书名《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挑战》几个字,字体规整而有力,传递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感。我尤其欣赏它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冰冷光滑的现代印刷纸,而是带着些许温润的质感,翻阅起来有一种回归传统的舒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这一眼,便能感受到编辑者在装帧上的用心,这种对细节的考量,往往是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深入品读的初步线索。我期待,书中的内容也能如同这封面设计一般,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丰富而多维的东南亚研究世界。
评分我是一位曾经在东南亚地区工作过多年的商务人士,亲身经历和观察让我对那片土地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体会。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有些看似简单的商业合作,在执行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文化障碍和政治风险?而我们国内对东南亚的研究,是否能够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挑战》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中国学者是如何系统性地分析和解读东南亚国家的多样性,包括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特别想了解,在“成就”部分,是否能够看到一些基于扎实田野调查和深入案例分析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与东南亚打交道的中国人,提供更接地气的智慧。而“挑战”部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针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例如如何突破现有研究范式,如何更好地应对区域内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
评分我是一名对东南亚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在接触一些关于东南亚的书籍时,总觉得少了一些深入和系统的梳理,很多信息都是零散的,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因此,当我看到《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挑战》这本书名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能够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全面地梳理出我们国家在东南亚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究竟有哪些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在方法论上,我们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挑战”这一部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东南亚研究方面又面临着哪些新的难题和困境?是研究方法的局限?还是资料获取的障碍?亦或是国际学术界的竞争?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好奇,迫切地想从书中找到答案,希望能获得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全球化进程的普通人,我一直对中国在周边区域的学术研究能力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东南亚,作为中国重要的邻邦,其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变迁,都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挑战》这本书,正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切入点。我希望它能系统地梳理出,中国学术界在东南亚研究领域,究竟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取得了哪些里程碑式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东南亚的复杂性,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挑战”这一部分。在全球化浪潮下,学术研究也面临着各种新的课题和困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坦诚地揭示,中国在东南亚研究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可能面临哪些学术上的瓶颈,或者在跨文化研究中需要克服哪些障碍。这种直面问题、勇于反思的态度,恰恰是我认为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在东南亚研究领域的现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学术研究”类书籍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枯燥乏味的论述。但是,《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与挑战》这本书,凭借其新颖的书名和对“成就”与“挑战”的双重聚焦,却意外地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并非专业的学者,但对时事新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有着一贯的关注。我知道东南亚地区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中国的学者们是如何观察和理解这个地区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否已经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易懂的语言,向我展示中国学者在东南亚研究领域的“高光时刻”,也就是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学术贡献。同时,我也好奇,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拦路虎”?这些挑战是否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国在国际学术界所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我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能让我窥见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思考与探索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