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定价:38.00元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801872166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定鼎之作,英文版畅销超过半个世纪。八十年代译为中文,初版畅销100000册。了解中国哲学的读本。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本书经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片配中国思想知师插图70余幅,成此插图珍藏本。
内容提要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O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人畅销书。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读本。
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书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中文本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目录
作者自序
英文版编著引言
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营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庭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有的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
第十章 道有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汉盛和道有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作者介绍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
文摘
自序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本书英文原版出版时,中文名为《中国哲学小史》,但1933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著者另一本《中国哲学小史》,作为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之一。因此,著者将本书定名为《中国哲学简史》。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译文,书此志谢。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宾夕凡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A.W.Hummel)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 友 兰
一九四七年六月于
宾夕凡尼亚大学
序言
作者自序
英文版编著引言
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营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庭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有的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
第十章 道有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汉盛和道有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海外读者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哲学是绕不开的钥匙。而《中国哲学简史》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清晰的路标,指引着我进入这片精神的沃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国际化的视角,将中国哲学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展现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帮助我们跨越文化的隔阂,实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伟大的文明。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的演进与思想的变迁之间的关系感到着迷,而中国哲学的发展,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其精彩的篇章。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了解中国哲学演进逻辑的绝佳机会。我迫切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梳理清楚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哲学思想,它们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我相信,通过对这些思想演变过程的了解,我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为我认识当下和未来的社会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就很令人赏心悦目,纸张的质感温润,印刷清晰,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够沉浸在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海洋中。从封面设计来看,它并非那种花哨炫目的商业读物,而是散发着一种内敛的智慧光芒,仿佛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索古老思想的旅程。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出版方的专业与用心,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它没有过度的装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内容的呈现上,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是一次充实而有益的精神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如同一场及时雨。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中国哲学有着独特的魅力,但又觉得它像是一片迷雾,难以窥探其核心。阅读前,我曾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但翻开书页后,我发现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条理,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思想流派,为我构建一个初步的框架,以便日后更深入地研究。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哲学入门读物,除了准确传达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被某些观点触动,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作者在阐述不同学派思想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常常引导读者去对比、去辨析,甚至去质疑。这种开放式的引导,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一场思想的对话中。这种“引人入胜”的写作方式,是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它让我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