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记忆的政治
定价:48.00元
作者:周海燕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8023497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目录
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 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周海燕,1972年生人,社会学博士,199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进入新华日报集团任记者和编辑,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新闻采编实验室主任。
《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十处乡村、百年中国》、《民本成就公信力》、《重读刘涌案:公共领域内的司法与传媒之争》等。
长期以来致力于新闻教学实践及改革,在实践教学方面曾经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实践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青年新闻奖“*教育贡献”等多个奖项,指导学生采写的报道发表于《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凤凰周刊》、《南风窗》、《望东方周刊》、新浪网、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媒体,其调查成果则先后于2005年、2007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二等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一个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引子,虽然我无法具体提及书中的细节,但它所引发的关于“记忆”本身属性的思考,却如潮水般涌来,久久不能平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珍视的“历史”,很多时候并非铁板钉钉的客观事实,而是经过层层筛选、加工、甚至人为建构的“故事”。尤其是当涉及到集体性的记忆时,其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书中可能描绘了,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反复强调、被塑造为“经典”的事件,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集体文化认同的一部分,甚至是我们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而那些与之相悖的、不那么“光彩”的片段,又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遗忘,或是被边缘化。这种对记忆的“管理”和“规训”,其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塑造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当下的理解,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期盼。我开始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声音中,辨别出那些真正值得铭记的、有益于人类进步的记忆,而不是被那些精心编织的“虚假历史”所裹挟。
评分《记忆的政治》所揭示的,是一种令人不安却又无比真实的社会现象:记忆并非是个人主观的、自发形成的产物,而往往是社会建构和权力塑造的焦点。这本书仿佛一束强光,照亮了我们集体意识深处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它让我深思,我们所传承下来的那些“故事”、“教训”,究竟有多少是源自真实的经历,又有多少是经过精心挑选、放大或缩小,以服务于特定目的的结果?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对于“叙事”的力量的强调所震撼。一个事件,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其带给人们的感受和理解,可能天差地别。而那些能够掌握叙事权的人,也就拥有了塑造集体记忆的强大武器。书中可能探讨了,历史的“断层”和“修正”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为何某些记忆会被刻意地“拔高”,而另一些记忆又会被无情地“遗忘”。这种对记忆的“选择性操作”,并非简单的历史失忆,而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重塑”。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历史真相”,究竟有多少是站得住脚的,又有多少是经不起推敲的。这本书,是对我们集体意识的一次严峻考验,它要求我们以更加审慎和批判性的眼光,去面对那些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过去”。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在解构“历史”本身。它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方式,展现了记忆是如何成为一种政治工具,被用以巩固权力、塑造认同、甚至影响社会走向。读这本书,就像走入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页都可能指向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我被书中对“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之间张力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究竟谁的叙事更能代表“真相”?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声音被淹没,哪些事实被扭曲?书中对“历史的解释权”的探讨,让我警醒。那些被赋予讲述历史权利的个体或群体,他们所呈现的“历史”,是否真正忠实于过去,还是服务于当下的利益?这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事情,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现在,以及如何塑造未来。如果我们的集体记忆是被人为地选择、过滤和塑造的,那么我们基于这种记忆所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又将是多么的危险?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认识“记忆”的新维度,它让我们明白,记忆并非是沉默的见证者,而是活跃的参与者,甚至是一种强大的行动者。它促使我们去质疑,去反思,去辨别,去努力触及那些被遮蔽的真实。
评分《记忆的政治》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刻反思。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微观的心理机制联系起来,揭示了记忆是如何在权力、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的交织影响下,被塑造、被固化,甚至被“生产”出来的。我尤其被书中对“集体遗忘”这一现象的洞察所吸引。我们似乎都有一种倾向,去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充满争议的过去,而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慰藉、巩固民族自豪感的片段。然而,这种选择性的遗忘,是否在无形中剥夺了我们认识完整历史的权利,也限制了我们对当下现实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让我对“历史的活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曾经的“伤疤”,是如何被巧妙地“淡化”或“重塑”,以服务于当下的社会需求,这其中的逻辑和机制,读来令人不寒而栗。这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现在和未来。因为,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过去的记忆,直接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行为和明天的选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批判性地审视我们所拥有的“记忆”,并警惕那些试图操控我们记忆的力量。
评分这本《记忆的政治》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我们集体意识深处那些被精心塑造、又被刻意掩盖的“真相”。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轻松的翻阅,不如说是经历一场与自身固有认知的大规模搏斗。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官方叙事之下,被遗忘、被扭曲、甚至被“发明”的记忆碎片。它迫使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理解的那般纯粹和无瑕?那些被誉为“丰碑”的时刻,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当我读到关于特定历史时期宣传口号如何深入人心,甚至超越个体经历,成为集体情感认同的基石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这种震动并非源于对过往的悲痛,而是对记忆本身脆弱性的深刻体悟——它如此轻易地被构建,又如此轻易地被修改,而我们,身处其中的个体,往往浑然不觉。书中对“历史的代言人”这一角色的探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被赋予讲述历史权力的人,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手段、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所接收到的历史信息,究竟有多少是纯粹的客观陈述,又有多少是经过过滤、加工甚至虚构的产物。这本书不适合那些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它需要的是审慎的思考,是愿意挑战自己既有观念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