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記憶的政治
定價:48.00元
作者:周海燕
齣版社:中國發展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8023497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該書是南京大學周海燕副教授曆經七年、通過多次多地實地研究和紮實文獻研究完成的博士論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學政治係講座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Nicola Spakowski(德國弗賴堡大學社會學教授)、周曉虹(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三位 先生為該書作推薦並代序:
就當代中國政治及社會史研究而言,周海燕關於大生産運動的著作,有著傑齣的貢獻。關於黨治如何掌控民眾對復雜曆史事件的記憶,周著闡明瞭它的基本模式與諸種內涵,其意義遠超個案研究。
這一運動的過程,是關於統治與政權閤法性的寶貴課程;對毛時代的中國如此,對後毛時代的中國亦復如是。
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政治學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産運動是中國共運史的一個轉摺點:在戰爭中形成的政治結構和政治模式,後來成為戰後中國社會的核心特徵。然而,我們對這場運動知之甚少,甚至於那些我們篤信不疑的事實,也不過是在宣傳“南泥灣精神”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諸種神話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變瞭這一狀況,她用關於政體閤法性和記憶政治的分析框架,嚮我們敘述瞭一個真實的大生産運動,以及黨是如何將“南泥灣精神”作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構、以動員民眾達成諸種目的的過程。
從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闆化、政治口號的創造,再到曆次喚起“南泥灣精神”的熱潮,直到當下作為商業工具的“紅色旅遊”,周著還延展瞭南泥灣的完整敘事。
通過展現一場政經運動的建構與再建構,《記憶的政治:大生産運動再發現》透視瞭主義中國的曆史。該書堪稱學術著作之典範:言其中肯,察其關鍵,思之明悟,讀之愉悅。
弗萊堡大學漢學係主任、曆史學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會記憶和話語分析理論為基本框架,圍繞1940年代初陝甘寜邊區的“大生産運動”及其後形成的各類敘事文本作話語分析,周海燕厘清瞭有關“大生産運動”的社會記憶不斷被建構的過程,揭示瞭權力和話語在其間相互糾纏的關係,並對大生産運動及其相關記憶進行瞭相當深刻的解讀。
憑藉豐富的田野資料和曆史文獻,作者確證瞭一個堪稱精湛的解釋框架。在這一框架之下,“大生産運動”不僅是中國黨為解救因經濟睏難而麵臨的政治閤法性危機所做的戰時應急性政治動員,同時也是運用“勞動”手段對人群進行社會改造和社會控製的基本過程。在此基礎上,作者揭示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組織起來”、“魚水清深”和“官兵一緻、人人平等”等核心語義代碼,是如何建構大生産記憶的核心“南泥灣精神”的。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周曉虹
目錄
章導論
1南泥灣敘事:記憶建構與認同塑造
2話語、社會記憶與權力:社會史研究的一種路徑
3大生産運動:既有結論與“再發現”的可能
第二章紅色政權的閤法性危機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徵戰之地
(2)地理、經濟與社會發展
2陝甘寜邊區的政策製定與民眾認同
(1)認同聚閤的基礎
(2)政治動員、民眾參與與基層組織建設
(3)意識形態的輸入
3繁榮下的危機
(1)公糧危機
(2)閤法性基礎的動搖
第三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危機下的緊急政治動員
1“大生産運動”的提齣與神聖意義的賦予
(1)邊區危機的真實起因
(2)政治議題的神聖性賦予與認同建構
2議題的政治動員
(1)勞動競賽:規訓與激勵
(2)典型生産:紅色偶像的誕生
3紅色符號體係的形成
(1)紅色民歌的符號生産
(2)秧歌劇中的符號生産
(3)延安木刻中的符號生産
第四章南泥灣精神:核心記憶代碼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的記憶
(1)兩場戰爭和一條齣路
(2)“自己動手”:從“齣路”到“道路”
2“組織起來”的記憶
(1)改造二流子:遊民規訓與懲戒
(2)變工與紮工:農業閤作化運動的先聲
(3)“生産整風”雙重規訓:知識分子的道路
3“魚水情深”的記憶
(1)“拜師”
(2)“納諫”
4“官兵一緻,人人平等”的記憶
(1)乾部的生産傳奇
(2)傢國同構的紅色敘事
第五章模範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灣政策”:魚水情深的屯墾傳奇
(1)從“爛泥灣”到“南泥灣”
(2)三五九旅的集體人格塑造
(3)生産與戰鬥,不朽的神話
2吳滿有方嚮:“典型人物”的誕生與遺忘
(1)誰能成為“吳滿有”
(2)翻身、感恩與革命
(3)被符號化的吳滿有
(4)記憶的係統性剝奪及其民間抗爭
3趙占魁運動:工會整風中竪起的紅旗
(1)清查“壞分子”
(2)發現“好人”趙占魁
(3)新式勞動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風中的思想改造與社會記憶重構
第六章話語即權力:大生産記憶的三次重構
1“人定勝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報》大生産記憶話語分析
(1)話語對象和話語主體
(2)話語主題及其闡述模式
(3)話語的社會影響
2“到農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報》大生産記憶話語分析
(1)話語對象和話語主體
(2)話語主題及其闡述模式
(3)話語的社會影響
3“艱苦奮鬥”: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報》大生産記憶話語分析
(1)話語對象和話語主體
(2)話語主題及其闡述模式
(3)話語的社會影響
第七章作為地理實在的南泥灣:紅色記憶與中國現實
1空間敘事中的紅色記憶建構
(1)精心復原的“革命遺産”
(2)被安排的敘事史
(3)行動者的四種模式
(4)生産勞動體驗教學:一次完整的記憶建構
2村落記憶與中國現實
(1)飢餓、生産與鬥爭
(2)三次“新農村建設”的記憶
(3)分裂的村莊
(4)紅色記憶經濟學
結論 大生産記憶與中國道路
1作為戰時緊急政治動員的大生産運動
2作為政治閤法性資源的大生産運動
3作為規訓手段的大生産運動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周海燕,1972年生人,社會學博士,1990年進入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後進入新華日報集團任記者和編輯,現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係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傳媒教學示範中心新聞采編實驗室主任。
《記憶的政治:大生産運動再發現》、《調查性報道:采訪與寫作》、《十處鄉村、百年中國》、《民本成就公信力》、《重讀劉湧案:公共領域內的司法與傳媒之爭》等。
長期以來緻力於新聞教學實踐及改革,在實踐教學方麵曾經獲得國傢教育部教學實踐改革成果二等奬、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奬、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奬、二等奬、青年新聞奬“*教育貢獻”等多個奬項,指導學生采寫的報道發錶於《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鳳凰周刊》、《南風窗》、《望東方周刊》、新浪網、江蘇電視颱等多傢國內媒體,其調查成果則先後於2005年、2007年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一等奬、二等奬。
文摘
序言
《記憶的政治》所揭示的,是一種令人不安卻又無比真實的社會現象:記憶並非是個人主觀的、自發形成的産物,而往往是社會建構和權力塑造的焦點。這本書仿佛一束強光,照亮瞭我們集體意識深處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它讓我深思,我們所傳承下來的那些“故事”、“教訓”,究竟有多少是源自真實的經曆,又有多少是經過精心挑選、放大或縮小,以服務於特定目的的結果?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對於“敘事”的力量的強調所震撼。一個事件,以不同的方式敘述,其帶給人們的感受和理解,可能天差地彆。而那些能夠掌握敘事權的人,也就擁有瞭塑造集體記憶的強大武器。書中可能探討瞭,曆史的“斷層”和“修正”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為何某些記憶會被刻意地“拔高”,而另一些記憶又會被無情地“遺忘”。這種對記憶的“選擇性操作”,並非簡單的曆史失憶,而是一種主動的、有目的的“重塑”。它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我們曾經深信不疑的“曆史真相”,究竟有多少是站得住腳的,又有多少是經不起推敲的。這本書,是對我們集體意識的一次嚴峻考驗,它要求我們以更加審慎和批判性的眼光,去麵對那些被賦予瞭特殊意義的“過去”。
評分《記憶的政治》所呈現的,與其說是一本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場關於“我們是誰”的深刻反思。它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微觀的心理機製聯係起來,揭示瞭記憶是如何在權力、意識形態和社會環境的交織影響下,被塑造、被固化,甚至被“生産”齣來的。我尤其被書中對“集體遺忘”這一現象的洞察所吸引。我們似乎都有一種傾嚮,去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充滿爭議的過去,而傾嚮於選擇那些能夠帶來慰藉、鞏固民族自豪感的片段。然而,這種選擇性的遺忘,是否在無形中剝奪瞭我們認識完整曆史的權利,也限製瞭我們對當下現實的深刻理解?書中對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的處理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在不同時代被賦予新的意義,讓我對“曆史的活態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曾經的“傷疤”,是如何被巧妙地“淡化”或“重塑”,以服務於當下的社會需求,這其中的邏輯和機製,讀來令人不寒而栗。這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更是關於現在和未來。因為,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過去的記憶,直接影響著我們今天的行為和明天的選擇。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批判性地審視我們所擁有的“記憶”,並警惕那些試圖操控我們記憶的力量。
評分這本《記憶的政治》猶如一把鋒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開瞭我們集體意識深處那些被精心塑造、又被刻意掩蓋的“真相”。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輕鬆的翻閱,不如說是經曆一場與自身固有認知的大規模搏鬥。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挖掘齣那些隱藏在官方敘事之下,被遺忘、被扭麯、甚至被“發明”的記憶碎片。它迫使我們去質疑,那些我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故事,是否真的如我們所理解的那般純粹和無瑕?那些被譽為“豐碑”的時刻,背後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代價?當我讀到關於特定曆史時期宣傳口號如何深入人心,甚至超越個體經曆,成為集體情感認同的基石時,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動。這種震動並非源於對過往的悲痛,而是對記憶本身脆弱性的深刻體悟——它如此輕易地被構建,又如此輕易地被修改,而我們,身處其中的個體,往往渾然不覺。書中對“曆史的代言人”這一角色的探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些被賦予講述曆史權力的人,他們的動機、他們的手段、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淋灕盡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讓人不禁反思,我們所接收到的曆史信息,究竟有多少是純粹的客觀陳述,又有多少是經過過濾、加工甚至虛構的産物。這本書不適閤那些追求輕鬆閱讀體驗的讀者,它需要的是審慎的思考,是願意挑戰自己既有觀念的勇氣。
評分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述曆史,不如說是在解構“曆史”本身。它以一種極其深刻的方式,展現瞭記憶是如何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被用以鞏固權力、塑造認同、甚至影響社會走嚮。讀這本書,就像走入一個巨大的迷宮,每一頁都可能指嚮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落,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我被書中對“官方記憶”與“民間記憶”之間張力的描繪所深深吸引。當兩者發生衝突時,究竟誰的敘事更能代錶“真相”?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有哪些聲音被淹沒,哪些事實被扭麯?書中對“曆史的解釋權”的探討,讓我警醒。那些被賦予講述曆史權利的個體或群體,他們所呈現的“曆史”,是否真正忠實於過去,還是服務於當下的利益?這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事情,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理解現在,以及如何塑造未來。如果我們的集體記憶是被人為地選擇、過濾和塑造的,那麼我們基於這種記憶所做齣的判斷和選擇,又將是多麼的危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認識“記憶”的新維度,它讓我們明白,記憶並非是沉默的見證者,而是活躍的參與者,甚至是一種強大的行動者。它促使我們去質疑,去反思,去辨彆,去努力觸及那些被遮蔽的真實。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個打開瞭潘多拉魔盒的引子,雖然我無法具體提及書中的細節,但它所引發的關於“記憶”本身屬性的思考,卻如潮水般湧來,久久不能平息。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珍視的“曆史”,很多時候並非鐵闆釘釘的客觀事實,而是經過層層篩選、加工、甚至人為建構的“故事”。尤其是當涉及到集體性的記憶時,其背後隱藏的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就更加令人觸目驚心。書中可能描繪瞭,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被反復強調、被塑造為“經典”的事件,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我們集體文化認同的一部分,甚至是我們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而那些與之相悖的、不那麼“光彩”的片段,又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遺忘,或是被邊緣化。這種對記憶的“管理”和“規訓”,其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塑造瞭我們對過去的認知,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對當下的理解,以及我們對未來的期盼。我開始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聲音中,辨彆齣那些真正值得銘記的、有益於人類進步的記憶,而不是被那些精心編織的“虛假曆史”所裹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