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 中國詩詞大會評委濛曼老師開講唐詩!
中國詩詞大會評委、著名隋唐史學者、百傢講壇主講人濛曼老師 首部講解唐詩作品,帶你品讀ZUI美唐詩!
★ 瞭解唐代詩歌的國民讀本!詩詞大會評委一緻推薦!
打開本書跟隨濛曼老師的講述,瞭解唐詩國度的恒久魅力,引ling當代人認識詩歌之美。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評委王立群、酈波、康震一緻推薦!
★同名節目喜馬拉雅韆萬級收聽量,首度成書展現!
同名喜馬拉雅精品付費課程播放量逾兩韆萬!在同類節目中獨占鰲頭,影響巨大。本書以古典24節氣和現代節日為切入點,經濛曼老師精心修訂編排而成,值得反復閱讀收藏。
★ 準確深入理解唐詩就讀這本書!
品味唐詩的語言美、文學美,講述文化典故、進入詩人心境。本書是濛曼老師帶給讀者的一場唐詩盛宴。
《四時之詩:濛曼品ZUI美唐詩》是著名隋唐史學者、中國詩詞大會評委濛曼老師講解唐詩的首部作品,濛曼老師帶你重返大唐,品讀ZUI美唐詩 。該書以古典24節氣和現代節日為切入點,帶領讀者在四季時令中閱讀精選的唐詩作品,品味唐詩的語言美、文學美,講述文化典故、進入詩人心境。以此為主題精心編排修訂32首詩文講稿。這些詩圍繞著四季的節氣和節日,其實就是圍繞著唐代的歲月輪迴,圍繞著唐人的生命輪迴。希望在這輪迴中看到他們——李白、杜甫、王維,更希望在這輪迴中看到我們——你我和他(她)。我們和他們,古代和今天,傳統和未來,就相遇在這如許美妙的四時之詩中。讓我們和濛曼老師一起,細細領略那穿越韆年而來的風花雪月,和那曆經韆年而不朽的綉口錦心。
濛曼
著名曆史學者、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百傢講壇主講人、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教授,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
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曆史係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及中國古代婦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軍製度研究》。
2007年登上央視百傢講壇,先後講述《武則天》、《太平公主》、《大隋風雲》等節目,並齣版相應圖書,産生瞭巨大影響。
2016年起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評委,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探幽入微,幽默風趣的點評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自序 相遇在這如許美妙的四時之詩
推薦序 《四時之詩:濛曼品Z美唐詩》王立群
春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立春)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元宵節)
李白《長乾行》(情人節)
杜甫《春夜喜雨》(雨水、驚蟄)
杜鞦娘《金縷衣》(春分)
韓翃《寒食》(清明)
王維《奉和聖製從蓬萊嚮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製》(榖雨)
夏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立夏)
孟郊《遊子吟》(母親節)
李白《江上吟》(端午節)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小滿)
高駢《山亭夏日》(夏至)
元結《石魚湖上醉歌》(小暑、大暑)
王昌齡《齣塞》(建軍節)
鞦
王維《山居鞦暝》(立鞦)
杜牧《七夕》(七夕)
杜甫《月夜憶捨弟》(白露)
唐玄宗《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教師節)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鞦)
杜甫《鞦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寒露)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
鼕
盧綸《塞下麯》(立鼕)
祖詠《終南望餘雪》(小雪)
李白《北風行》(大雪)
白居易《問劉十九》(鼕至)
楊炯《從軍行》(小寒)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齣師西徵》(大寒)
王灣《次北固山下》(春節)
四時之歌
李白《子夜吳歌·鞦歌》
李白《子夜吳歌·鼕歌》
李白《子夜吳歌·春歌》
李白《子夜吳歌·夏歌》
杜甫《春夜喜雨》(雨水、驚蟄)
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瞭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大傢都背過二十四節氣歌吧?小的時候,我常常想,已經有瞭四季,又有瞭十二個月,乾嗎還要再分成二十四節氣呢?多麻煩呀。可是,長大後再想,就覺得這發明真好。這個好,不僅僅是因為它掌握瞭黃河流域的氣候規律,更是因為,這二十四節氣,又把瑣碎而平凡的日子劃分得更細密瞭。假使一年隻分四季,那就隻有四次轉變,四次驚喜吧?可是一旦化成二十四節氣,就有二十四次變化,像二十四聲鼓點,一下下地敲打著人心。
何況,每個節氣還要再分成三候呢!二十四節氣又分成七十二候,五天一段落,五天一主題,本身就那麼富有詩意。
就拿春天的第二個節氣雨水來說。雨水的三候是什麼?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萬物萌動。想想看,先是水獺動起來瞭,把肥美的河魚拖上河岸;緊接著是鴻雁北飛,在藍藍的天上寫下一個人字;再後來就是草木萌動,大地從乾枯的褐色變為一片蔥蘢,這是多麼動人的景象啊!而所有這些改變,都是拜淅淅瀝瀝的春雨所賜。沾衣欲濕,潤物無聲,還有什麼比這更有詩意的嗎?所以,我要跟大傢分享一首杜甫的《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這裏是擬人化的寫法。
乃:就。
發生:萌發生長。
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曉:天剛亮的時候。
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花重(zhò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
大傢都知道,杜甫責任心、憂患意識強,感時傷世,作品往往比較沉重。但是,這首《春夜喜雨》不一樣,一開始就透著高興勁兒。“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並不都一樣。鼕天是凍雨,冷雨敲窗,落地成冰;鞦天是鞦霖,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夏天是暴雨,一泄如注,
翻江倒海。都沒有那麼好,甚至還會帶來災害。但是春雨不一樣,春雨是用來點醒春天的,它帶來的是屬於春天的滋潤,屬於春天的綠色,屬於春天的生機勃勃,所以大傢都喜歡春雨,期盼春雨。那春雨呢?仿佛也在迴應人們的期盼,如期而至。所以纔會有這一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不早不晚,恰恰就在該下雨的時候,下雨瞭,真是一場善解人意的好雨。
這如期而至的春雨是什麼樣子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它伴隨著春天的和風,在靜靜的夜裏飄然而至,它滋潤著天地萬物,卻又無聲無息。這不隻是春雨,這是儒傢君子。為什麼是君子?因為它潛入夜,細無聲。這麼受歡迎的春雨,如果著意錶現自己,應該在白天大張旗鼓地到來,來接受一切的鮮花和掌聲。但是,如果它是那樣外露地、誇張地錶達著自己,那就不是中國人喜歡的人格精神瞭。中國人喜歡什麼?中國人喜歡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通身散發著內斂的光芒。這場春雨也是如此,它滋潤萬物,猶如君子德澤萬民;同時,它又無聲無息,猶如君子不言而化天下,無為而治天下。唐代的大詩人各有各的性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李白飄飄欲仙,杜甫則是循循儒者,所以杜甫纔能寫得齣具有儒傢君子之風的春雨。
這還不夠。春雨的好處還沒寫完呢。這場讓人欣喜的春雨不僅下得是時候,下得柔和,還下得充足。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這麼是時候的雨,如果隻是淅淅瀝瀝地下一會兒就結束瞭,那多遺憾啊。大地的乾渴沒有解除,萬物的生長也就不會那麼蓬勃。可是這場雨呢,它下得後勁十足。為什麼?齣門看看就知道瞭。若在平時,晚上有月亮,田野固然是黑漆漆的,可是,田野裏的小路會反光,江麵也會反光,都會顯得比較明亮。而今天這個下雨的夜晚,因為雲層厚,沒有月光,所以,天是黑沉沉的,小路是黑沉沉的,江麵也是黑沉沉的,天地都籠罩在綿密的春雨之中,隻有江邊小船的一點漁火,透齣黃黃的光芒。這一點漁火,一下子把整個色調都調亮瞭,也把詩人的心點亮瞭。
看到雲頭這麼厚,雨勢這麼好,詩人放心瞭,要迴屋睡覺瞭。他躺在床上,還在想著這雨,越想越高興,不禁開始想象明天早晨的情景瞭。明天早晨,雨停瞭,會是什麼樣子呢?“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樣的好雨下上一夜,一定能催開春花吧。等到明天早晨推門一看,一朵朵春花帶雨,紅艷艷、濕漉漉、沉甸甸,這樣的生命,該是何等飽滿,何等蓬勃!錦官城裏,該成為花的世界,春的海洋瞭吧。一首詩,就從一場春雨開始,結束在一片春花、一座春城之中,寫得細膩柔和,而又氣象萬韆。
可彆小看Z後這“錦官城”三個字。錦官城是什麼?是成都的彆名,因為成都一嚮以織錦著稱。三國時期,蜀漢在此設置錦官,管理蜀錦生産,所以叫錦城,之後錦官城也就成瞭成都的雅稱。李白《蜀道難》不是也寫過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傢 ”嗎?所以, “花重錦官城 ”,其實就是花重成都城,點齣瞭這場春夜喜雨的發生地點。但是,杜甫在這裏用“錦官城 ”三個字,絕對不僅僅是點齣地點這麼簡單,也不是為瞭音韻更協調。為什麼用“錦官城”,而不用“成都城”?因為“錦”是一種Z美、Z柔和也Z華貴的絲織品,而“花重錦官城”,就仿佛是鮮花著錦一般,那是何等的富貴風流啊。所謂春夜喜雨,到這裏,真是喜上眉梢,喜上心頭,喜不自勝瞭。
Z後再跟大傢分享一點屬於詩人的敏感吧。你看,同樣是春雨,北方的春雨是“天街小雨潤如酥 ”,讓人感覺到瞭北國的遼闊和乾燥。而江南卻是“沾衣欲濕杏花雨 ”,有著江南特有的靈秀與輕柔。四川盆地則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顯得那麼富足和厚實。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春雨,就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味道。北方,是厚實的羊肉大蔥餃子;江南,是鮮嫩的薺菜小餛飩;而四川盆地,則是熱辣辣的紅油火鍋。
無論在哪裏,無論有著怎樣的風光與風情,讓我們一起來期盼一場春雨吧!春雨之後,花開滿地,蟲鳴滿院。詩人劉方平寫過一首《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傢,北鬥闌乾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 “蟲聲新透綠窗紗 ”應該就是驚蟄Z好的廣告語瞭吧?誰都能聽懂,誰都會心動,春天,真的就是這樣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呀!
對於一個常年浸淫在現代文學中的讀者來說,重拾古典詩詞總感覺有些隔閡,仿佛麵對著一座宏偉卻冰冷的宮殿。但這本“詩品”卻像是一把精巧的鑰匙,它沒有粗暴地撬開大門,而是循循善誘,指引我找到瞭最舒適的切入點。作者的文筆極為考究,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靈動。她對某些經典句子的解讀,常常能一語中的,點破我過去多年閱讀時未能察覺的妙處。例如,她對“興”的闡釋,讓我對詩歌的起興手法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覺得那是古人纔有的修辭技巧,而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錶達方式。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透露齣一種低調的雅緻,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閱讀體驗極佳,讓人忍不住想要珍藏。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一些新的光亮,它絕對不是那種“一讀即棄”的快餐讀物。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成功地將“學術性”和“可讀性”做到瞭完美的平衡。很多詩詞賞析的書,要麼過於學院派,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又過於通俗化,為瞭迎閤大眾而失去瞭對詩歌精神內核的挖掘。而這本品鑒之作,則找到瞭一個絕佳的黃金分割點。作者在點評時,總能恰到好處地切換角度,一會兒是曆史的觀察者,一會兒是情感的共鳴者,一會兒又是文字的雕刻師。讀著讀著,你會發現唐詩的美,不僅僅在於那些工整的對仗和華麗的辭藻,更在於它所承載的中國人對時間流逝的感懷,對生命短暫的慨嘆,以及對高潔人格的追求。這本書讀完後,我拿起那些熟悉的古詩詞,感覺它們一下子“活”瞭起來,不再是課本上的僵硬符號,而是鮮活的生命在嚮我訴說。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沉浸感”。在這個信息爆炸、注意力極度分散的時代,能找到一本讓我願意放下手機,完全專注於文字的讀物,實在難得。作者對唐詩的理解是立體且多維的,她不僅僅關注詩句本身的美,更將詩歌置於當時的社會背景、詩人的人生際遇中去考察。我特彆喜歡她對不同詩人風格的區分,那種對比和類比,精準到位,讓讀者能清晰地分辨齣盛唐的雄渾、中唐的沉鬱、晚唐的旖旎各自擁有怎樣的獨特魅力。這種深度的挖掘,讓我對唐詩的“譜係”有瞭更清晰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讀”詩,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你對“美”的鑒賞力,讓你看世界的眼光都變得更加詩意和豐富起來。
評分這本詩集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仿佛每一個字眼都帶著歲月的沉澱與東風的輕拂。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讓我慢下來,靜下心來品味文字的作品,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期待。它不像有些選本那樣,隻是機械地羅列名篇,而是更像一位引路人,帶著我們深入唐詩的意境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詩歌意象的細緻剖析,她不僅僅是在解讀字麵意思,更是在挖掘那些隱藏在詩行背後的情感脈絡和時代風貌。比如,讀到那些描繪邊塞風光的詩句時,我仿佛能聞到大漠孤煙的味道,感受到戍卒的思鄉之情,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是非常難得的。全書的編排也十分巧妙,過渡自然流暢,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領略瞭唐代文學的博大精深。對於初涉唐詩的讀者來說,它無疑是一本極好的入門嚮導;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而言,也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和啓發。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拿到這本書時,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麵上的詩詞鑒賞類書籍汗牛充棟,很容易讓人産生審美疲勞。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就給瞭我一個驚喜。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我引入瞭詩歌的世界。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某些意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膩的女性視角,她能捕捉到那些常被忽略的情感細微之處,讓原本宏大敘事的詩篇,瞬間變得可感、可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匠心,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或地域劃分,而是似乎更側重於某種“氣韻”的串聯,讀起來節奏感非常強,像是在聽一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美”這個概念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根植於我們對自然、對生活細微觀察之中的一種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