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3
上麵的産品信息由天貓提供,僅作參考,下麵是唐人圖書專營店提供的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1944:龍陵會戰 (《1944:龍陵會戰》是作者餘戈繼《1944:鬆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之後,創作的滇西抗戰“微觀戰史三部麯”的收官之作。) |
作者或編譯者: | 餘戈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齣版社 |
ISBN: | 9787108059819 |
定價: | 98元 |
齣版日期[僅參考]: | 2017年08月 |
裝幀及開本: | 平裝-膠訂16開 |
頁數[僅參考]: | |
其他參考信息: | 早在2002年,軍史專傢郭汝瑰、黃玉章在其主編的《中抗日戰爭正麵作戰史》中,充分肯定中遠徵軍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的巨大價值,認為這是“抗戰以來正麵戰場*的一次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而隨後與中駐印軍並肩作戰殲滅緬甸日軍,更是“自甲午戰爭以來*次援助盟邦進入異邦土作戰並獲得勝利的一次大規模作戰”。然而,在長期以來為西方主導的二戰史敘事中,中戰場始終處於被刻意貶低和忽略的地位,盡管在美對日本開戰前,中已獨立對日抗戰四年有餘。即便是經由中率先倡導締結對日軍事同盟而*終形成的中緬印(CBI)戰區,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與美英進行軍事閤作,贏得瞭該戰場的巨大勝利,但仍然長期未得到來自盟邦客觀公正的曆史評價。中緬印戰區的戰爭,主要包括中駐印軍暨中遠徵軍的緬北、滇西戰役,及英軍收復其舊殖民地緬甸的戰役。在西方的曆史敘事中,對於後者的記述和評價遠遠在前者之上,以至於很多西方讀者不知道在這一戰場還有中的貢獻。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極為復雜,主要是由於“史迪威事件”導緻中美關係瀕臨破裂,使得戰後美和民黨政府均對該戰場的軍事閤作采取瞭刻意冷落或貶低的態度。 新中成立後,由於大陸方麵對於該戰場情況不瞭解,加之基於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對這段曆史的學術研究和社會關注幾乎處於“冷藏”狀態。改革開放以後,大陸方麵以開闊的政治胸襟,對於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的學術研究和政治評價日益客觀公正,贏得瞭廣泛贊譽,但列在正麵戰場22次大會戰之外的緬北、滇西戰場,純粹因為學術研究條件因素製約,公眾認知程度仍然較為落後。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仍然囿於慣性思維,認為抗戰中這段輝煌曆史是被中共有意“遮蔽”,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政治誤區。而民黨方麵基於島內“去中化”思潮的壓力,非但不敢宣揚自己在大陸的這段曆史,反而對不明真相者對大陸方麵的誤讀,狹隘地采取瞭曖昧態度,甚至予以迎閤。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由大陸***現役軍人餘戈潛心十餘年,以獨創的“微觀戰史”研究方法推齣的“滇西抗戰三部麯”,就對這一政治“誤讀”予以瞭有力迴應:既然“去中化”勢力乃至“獨”勢力淡忘曆史,那麼就由大陸作傢和大陸*好的齣版社把書寫、傳播這段“中史”的曆史責任擔當起來。 ——中人民***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賀新城 《1944:龍陵會戰》是餘戈繼《1944:鬆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之後,創作的滇西抗戰“微觀戰史三部麯”的收束之作。此前的兩部作品分彆獲得第六屆文津圖書奬、“2014中好書”等殊榮;《1944:龍陵會戰》則更上層樓,將作者的“微觀戰史”這一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到瞭新的高度。 在作者的“微觀戰史三部麯”之前,內幾乎沒有典型的戰役史專著,業界著述多為宏觀軍史、戰史;對於戰役、戰鬥的敘事則以“紀實文學”壟斷市場。作為人類重大曆史活動的戰爭,若無學術高度上的微觀曆史敘事,不僅是軍事曆史學術之缺憾,甚至會帶來政治層麵的尷尬,如近年甚囂塵上的對我軍英模事跡細節的質疑之風,不管其隱藏的動機如何,首先是對戰史研究領域缺乏微觀研究著述的惡性反詰。由於種種原因,內戰史的微觀研究極難開展,其中既有quan wei檔案利用極難的瓶頸問題,也有軍史研究職能部門“宜粗不宜細”的觀念束縛,及地方曆史研究人員缺乏軍事學背景等睏難,造成這一領域的微觀研究著述長期付諸闕如。誠如楊奎鬆先生近期撰文所指齣的,“從餘戈2009年《1944:鬆山戰役筆記》齣版以來,中大陸一批中青年業餘戰史愛好者已經捷足先登,陸續開始推齣一批頗有分量的戰史著述”。因此說餘戈的研究帶動瞭一個方嚮,推動瞭一種曆史著作“品類”的興起,誠不為過。 《1944:龍陵會戰》敘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的主戰場戰事——中遠徵軍龍陵會戰及收復芒市、遮放、畹町之役,及與反攻緬北的中駐印軍會師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過程。此戰可謂我抗日戰爭中*為輝煌的勝利,對於推動抗戰全麵勝利,及戰後奠定中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産生瞭極為重要的影響。如此重大的曆史題材,長期以來卻不在中抗戰正麵戰場22次大會戰之列,公眾對其瞭解認知之薄弱可想而知。也正是餘戈的聚焦一個戰場深鑽、吃透式的研究,纔使得學界和社會有瞭在精確、細微的條件下觀照這段曆史的可能。該書中僅利用南京二檔中的遠徵軍部隊戰鬥詳報、作戰機密日記就達20餘份;對於日軍不但利用瞭其公刊戰史,還包括全部參戰部隊的內部戰史、主要將領迴憶錄和官兵口述史,這樣規模的檔案史料利用量及對敵方史料的“互參”比對,在內以往戰史著述中也是找不到第二例的。此外,龍陵會戰中因瞭中美軍事層麵的深度閤作,創造瞭中軍事史上空前規模的步炮空協同作戰,戰爭過程中的軍事活動經驗、教訓極為豐富,大部分對於當下實現強軍目標所進行的深層軍事變革不乏啓示之效。因此本書的價值就不僅是敘述瞭一段往事,而具有相當的現實價值。 ——《***文藝》副主編 殷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