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麵的産品信息由天貓提供,僅作參考,下麵是唐人圖書專營店提供的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1944:龍陵會戰 (《1944:龍陵會戰》是作者餘戈繼《1944:鬆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之後,創作的滇西抗戰“微觀戰史三部麯”的收官之作。) |
| 作者或編譯者: | 餘戈 |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齣版社 |
| ISBN: | 9787108059819 |
| 定價: | 98元 |
| 齣版日期[僅參考]: | 2017年08月 |
| 裝幀及開本: | 平裝-膠訂16開 |
| 頁數[僅參考]: | |
| 其他參考信息: | 早在2002年,軍史專傢郭汝瑰、黃玉章在其主編的《中抗日戰爭正麵作戰史》中,充分肯定中遠徵軍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的巨大價值,認為這是“抗戰以來正麵戰場*的一次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而隨後與中駐印軍並肩作戰殲滅緬甸日軍,更是“自甲午戰爭以來*次援助盟邦進入異邦土作戰並獲得勝利的一次大規模作戰”。然而,在長期以來為西方主導的二戰史敘事中,中戰場始終處於被刻意貶低和忽略的地位,盡管在美對日本開戰前,中已獨立對日抗戰四年有餘。即便是經由中率先倡導締結對日軍事同盟而*終形成的中緬印(CBI)戰區,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與美英進行軍事閤作,贏得瞭該戰場的巨大勝利,但仍然長期未得到來自盟邦客觀公正的曆史評價。中緬印戰區的戰爭,主要包括中駐印軍暨中遠徵軍的緬北、滇西戰役,及英軍收復其舊殖民地緬甸的戰役。在西方的曆史敘事中,對於後者的記述和評價遠遠在前者之上,以至於很多西方讀者不知道在這一戰場還有中的貢獻。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極為復雜,主要是由於“史迪威事件”導緻中美關係瀕臨破裂,使得戰後美和民黨政府均對該戰場的軍事閤作采取瞭刻意冷落或貶低的態度。 新中成立後,由於大陸方麵對於該戰場情況不瞭解,加之基於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對這段曆史的學術研究和社會關注幾乎處於“冷藏”狀態。改革開放以後,大陸方麵以開闊的政治胸襟,對於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的學術研究和政治評價日益客觀公正,贏得瞭廣泛贊譽,但列在正麵戰場22次大會戰之外的緬北、滇西戰場,純粹因為學術研究條件因素製約,公眾認知程度仍然較為落後。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人仍然囿於慣性思維,認為抗戰中這段輝煌曆史是被中共有意“遮蔽”,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政治誤區。而民黨方麵基於島內“去中化”思潮的壓力,非但不敢宣揚自己在大陸的這段曆史,反而對不明真相者對大陸方麵的誤讀,狹隘地采取瞭曖昧態度,甚至予以迎閤。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由大陸***現役軍人餘戈潛心十餘年,以獨創的“微觀戰史”研究方法推齣的“滇西抗戰三部麯”,就對這一政治“誤讀”予以瞭有力迴應:既然“去中化”勢力乃至“獨”勢力淡忘曆史,那麼就由大陸作傢和大陸*好的齣版社把書寫、傳播這段“中史”的曆史責任擔當起來。 ——中人民***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賀新城 《1944:龍陵會戰》是餘戈繼《1944:鬆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之後,創作的滇西抗戰“微觀戰史三部麯”的收束之作。此前的兩部作品分彆獲得第六屆文津圖書奬、“2014中好書”等殊榮;《1944:龍陵會戰》則更上層樓,將作者的“微觀戰史”這一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到瞭新的高度。 在作者的“微觀戰史三部麯”之前,內幾乎沒有典型的戰役史專著,業界著述多為宏觀軍史、戰史;對於戰役、戰鬥的敘事則以“紀實文學”壟斷市場。作為人類重大曆史活動的戰爭,若無學術高度上的微觀曆史敘事,不僅是軍事曆史學術之缺憾,甚至會帶來政治層麵的尷尬,如近年甚囂塵上的對我軍英模事跡細節的質疑之風,不管其隱藏的動機如何,首先是對戰史研究領域缺乏微觀研究著述的惡性反詰。由於種種原因,內戰史的微觀研究極難開展,其中既有quan wei檔案利用極難的瓶頸問題,也有軍史研究職能部門“宜粗不宜細”的觀念束縛,及地方曆史研究人員缺乏軍事學背景等睏難,造成這一領域的微觀研究著述長期付諸闕如。誠如楊奎鬆先生近期撰文所指齣的,“從餘戈2009年《1944:鬆山戰役筆記》齣版以來,中大陸一批中青年業餘戰史愛好者已經捷足先登,陸續開始推齣一批頗有分量的戰史著述”。因此說餘戈的研究帶動瞭一個方嚮,推動瞭一種曆史著作“品類”的興起,誠不為過。 《1944:龍陵會戰》敘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的主戰場戰事——中遠徵軍龍陵會戰及收復芒市、遮放、畹町之役,及與反攻緬北的中駐印軍會師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過程。此戰可謂我抗日戰爭中*為輝煌的勝利,對於推動抗戰全麵勝利,及戰後奠定中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産生瞭極為重要的影響。如此重大的曆史題材,長期以來卻不在中抗戰正麵戰場22次大會戰之列,公眾對其瞭解認知之薄弱可想而知。也正是餘戈的聚焦一個戰場深鑽、吃透式的研究,纔使得學界和社會有瞭在精確、細微的條件下觀照這段曆史的可能。該書中僅利用南京二檔中的遠徵軍部隊戰鬥詳報、作戰機密日記就達20餘份;對於日軍不但利用瞭其公刊戰史,還包括全部參戰部隊的內部戰史、主要將領迴憶錄和官兵口述史,這樣規模的檔案史料利用量及對敵方史料的“互參”比對,在內以往戰史著述中也是找不到第二例的。此外,龍陵會戰中因瞭中美軍事層麵的深度閤作,創造瞭中軍事史上空前規模的步炮空協同作戰,戰爭過程中的軍事活動經驗、教訓極為豐富,大部分對於當下實現強軍目標所進行的深層軍事變革不乏啓示之效。因此本書的價值就不僅是敘述瞭一段往事,而具有相當的現實價值。 ——《***文藝》副主編 殷實 |
| 內容簡介及編輯推薦 | |
| 《1944:龍陵會戰》是作者餘戈繼《1944:鬆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之後,創作的滇西抗戰“微觀戰史三部麯”的收官之作。 《1944:龍陵會戰》一書特色為“微觀戰史”,對戰事敘事精確到一天一地,且以敵我雙方史料嚴密比對,在錯綜復雜的戰事中追求*程度的客觀準確,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信史”標準,為讀者汲取戰爭經驗教訓提供優秀文本。 全書80萬字,另附圖冊,收錄中日雙方的作戰地圖50餘幅和珍貴曆史照片50餘張。 餘戈作品係列的前兩部《1944:鬆山戰役筆記》和《1944:騰衝之圍》曾先後分彆獲得“文津圖書奬”、“中好書”奬 、“中華優秀齣版物奬”,並贏得瞭大量忠實讀者。本書將和前述兩部作品一起,為我抗戰曆史的書寫提供一套相對完整的有特色、有質量的戰史實例,推動我抗日戰爭研究的深入和延展,為充實完善中華民族堅強不屈、英勇奮戰、敢於勝利的抗戰史詩拓開一條新路。 《1944:龍陵會戰》一書敘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戰場的戰事——中遠徵軍的龍陵會戰,及其後收復芒市、遮放、畹町,與反攻緬北的中駐印軍會師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過程。全書中心在遠徵軍以重兵三戰龍陵,其間還粉碎瞭日軍“斷”作戰攻勢,終於以硬碰硬的攻堅方式攻剋龍陵古城,創造瞭抗戰史上中軍隊以大兵團及空前規模的步炮空協同,實施攻堅作戰並贏得完全勝利的全新戰例。 |
| 作者簡介 | |
| 餘戈 1968年7月齣生,在陝西、甘肅、雲南等地鄉村、軍營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1985年考入軍校從軍,曾在部隊任雷達技師、宣傳乾事。1994年調入***齣版社,現為《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發錶散文隨筆、文化評論、報告文學類作品百餘篇。2000年起,業餘時間收藏抗戰文物、研究抗戰史。偏愛從技術、戰術、軍人生存方式等軍事文化視角,進行“微觀戰史”的寫作實踐,已齣版《1944:鬆山戰役筆記》(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1944:騰衝之圍》(“中好書”奬、“中華優秀齣版物奬”)。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及插圖 | |
我一直認為,好的曆史作品應該能夠觸動讀者的靈魂,而不僅僅是傳遞信息。餘戈先生的“微觀戰史三部麯”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他的文字充滿力量,卻又不失細膩;他的分析鞭闢入裏,卻又不失人情味。我曾被他在前幾部作品中對戰爭殘酷性的真實描繪所震撼,也曾為其中人物在絕境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而感動。 《1944:龍陵會戰》作為“三部麯”的收官之作,無疑承載著巨大的期望。基於我之前對餘戈先生寫作風格的瞭解,我預期這部作品將繼續以其精雕細琢的筆觸,將龍陵會戰這個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刻的解讀。我期待他能夠延續那種“微觀”視角,深入到戰役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每一場戰鬥的微小節點,去展現那段崢嶸歲月中,無數普通士兵的英勇事跡和犧牲奉獻,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戰的艱辛與偉大。
評分我是一位忠實的讀者,自從接觸到餘戈先生的“微觀戰史三部麯”係列以來,便深深地被其獨特的曆史解讀方式所吸引。他筆下的曆史,不再是刻闆的年錶,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鮮活畫捲。他善於將宏大的戰役與個體命運緊密結閤,從細微處著手,挖掘齣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人性光輝與悲壯瞬間。 《1944:龍陵會戰》作為該係列的收官之作,我對其充滿期待。迴想起前兩部的閱讀體驗,餘戈先生總能以一種令人驚嘆的細膩,勾勒齣戰役的每一個側麵,從戰略的宏觀布局到戰術的微小執行,再到士兵們在戰場上的真實感受,他都能夠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相信,這部關於龍陵會戰的作品,定然不會辜負讀者的期望,它將繼續以“微觀”的視角,深入挖掘這場決定性的戰役,展現其中所蘊含的非凡勇氣、智慧與犧牲,為我們重塑那段蕩氣迴腸的抗戰曆史。
評分在接觸到餘戈先生的“微觀戰史三部麯”之前,我曾以為曆史寫作隻能是冰冷的年代記述,或者乾巴巴的戰術分析。然而,他的作品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他以一種近乎文學性的筆法,將曆史事件還原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那些遙遠的年代仿佛觸手可及。他對史料的挖掘和解讀能力更是令人驚嘆,總能發現被忽視的細節,並從中提煉齣深刻的見解。 《1944:龍陵會戰》作為係列的收官之作,我對其抱有極高的期待。從前兩部的閱讀體驗來看,餘戈先生非常善於從宏大的戰爭敘事中抽取齣“微觀”的視角,去關注那些構成戰爭最基本單位的個體。他不會僅僅停留在戰役勝負的錶層,而是會深入挖掘戰役背後的原因,以及戰爭對每一個參與者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相信,這部關於龍陵會戰的作品,同樣會以其獨特的視角,揭示齣這場戰役的關鍵性,以及其中所蘊含的非凡勇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我們呈現一部真正有溫度的曆史。
評分對於餘戈先生在曆史寫作上的獨到之處,我早已心生敬佩。他不僅僅是一個曆史研究者,更像是一位善於運用文字的藝術傢,能夠將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又賦予其動人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史料時的審慎態度,以及由此構建齣的敘事邏輯。那種不急不躁,抽絲剝繭般的論述方式,總能讓我跟隨他的筆觸,一步步接近曆史的真相。 《1944:龍陵會戰》作為“微觀戰史三部麯”的終章,我期待它能繼續展現餘戈先生一貫的深刻洞察力。前作中,他對戰役細節的描繪,對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做得極為齣色,讓讀者能夠超越純粹的軍事分析,感受到戰爭對個體造成的巨大衝擊。我猜測,這部作品同樣會聚焦於龍陵會戰這個關鍵節點,通過細膩的筆觸,剖析其中錯綜復雜的戰略部署、戰術執行,以及無數普通士兵在那段艱難歲月中付齣的血與淚,繼續引領我們深入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曆史,感受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
評分餘戈先生的“微觀戰史三部麯”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944:龍陵會戰》這部收官之作,更是讓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在此之前,我曾閱讀過係列中的前兩部,它們以其精湛的細節描繪和嚴謹的史料考證,將那些宏大的戰役還原得如臨其境。餘戈先生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戰事敘述,而是深入到戰場的微觀層麵,捕捉那些往往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個體命運與集體情緒。 從前兩部作品的閱讀體驗來看,他善於從細微處著手,比如士兵的裝備、飲食,甚至是戰場上的一個手勢、一句低語,都能被他捕捉並賦予深刻的意義。這種“微觀”的視角,使得冰冷的戰爭史料變得鮮活起來,仿佛你能親身感受到硝煙彌漫的戰場、士卒們的疲憊與希望、指揮官的決斷與掙紮。我相信,《1944:龍陵會戰》作為“三部麯”的壓軸之作,定會繼承這一貫的風格,為讀者帶來一場關於滇西抗戰的極緻閱讀體驗,繼續挑戰我們對戰爭的認知邊界,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那段悲壯曆史背後的人性光輝與時代洪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