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历代碑帖精粹·三国皇象:急就章
:28.00元
作者:薛元明 编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39879352
字数:
页码: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临摹的系统性构建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同时,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但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临摹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萌生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探索一种碑帖奥秘的法门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复,不断地比较和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有了临摹的系统性。在这一系统当中,涵盖多层次的要求;书体的先后选择,不同书体之间的转换,同一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碑帖之间的差异等。由此而言,书家必须处理好博取和专攻的关系,进而由临摹的系统性提升至风格构建的系统性。
目录
作者介绍
序言
书法强调“取法乎上”,故而历代书家追慕和取法的对象,自然是书法史中那些灿若星辰的经典。临摹经典之前要解读经典,解读经典之初先要整理经典,做到有点有面,在充分吸收其中菁华的基础上,创造经典。临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临摹,而是为过渡到个人书写做好铺垫。
通过对经典的整理,确立临摹的系统性。临摹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必须细致化到具体碑帖,才有可行性。碑帖选择是相互的,书家选碑帖,碑帖也选书家。很多人遇到某种碑帖,就像遇到久违的老朋友,甚至感觉碑帖是为自己而生。所以,选碑帖犹如选朋友,要能够产生交流和共鸣。选碑帖亦如选衣服,要合身得体。同样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不同,有的让人凸显气质,有的让人觉得别扭。碑帖与书家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性和适应性,不必因为他人喜好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一种碑帖总是写不上手,有两种可能:一是风格不适合自己;二是难度太大,暂时不适合自己。反过来说,一本碑帖太容易上手也未必就好,很容易变俗。但凡取法经典,高山仰止,总要有的难度。对照经典,乃知个人落差,不断缩小差距,就意味着书家的进步。
在临摹的系统性构建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同时,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但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临摹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萌生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探索一种碑帖奥秘的法门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复,不断地比较和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有了临摹的系统性。在这一系统当中,涵盖多层次的要求;书体的先后选择,不同书体之间的转换,同一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碑帖之间的差异等。由此而言,书家必须处理好博取和专攻的关系,进而由临摹的系统性提升至风格构建的系统性。
当然,对于经典的解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心静方成。临帖之初需要读帖,读帖则先要选帖、藏帖。有些阅读是与临摹同步的,有些则是在临摹之外的时间完成,两者结合互补,往往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面对历代经典范本,后世书家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探索方向已为前人所踏遍,后人能够演绎的空间愈来愈小。这是需要直面的现实困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问题本身。要想突破,关键取决于书家的修养和功力积累,以及理解思路和理解角度的个性化,避免从俗和随大流。对于经典碑帖的理解往往与钻研的深度成正比,知之愈少,愈觉得简单,只能得到皮相,或者先人为主的成见,也可能导致程式化的判断。哈耶克说:“一种文明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被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有鉴于此,一是要回到经典本身,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二是要具备个人化视角。在书法研习的领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有切实真诚的个人体悟。书法要的就是一些个人心得,重视的就是一些独到经验,因为书法是一种非常内化的文化形式,所以才会一再强调碑帖选择要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回到内心,有真实的感受,那么带给书家的启示必定是真实的,真实才能有效。在这当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律令:“熟悉的陌生化,陌生的熟悉化。”
这款图书的包装,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仪式感。打开包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设计感十足的书籍,封面色彩的搭配堪称一绝,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字体设计也十分考究,充满了力量感。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它坚实的装订,书页之间的缝隙处理得非常完美,可以想象它一定非常耐翻。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温润而富有韧性,印刷的字迹清晰而饱满,即便是在弱光环境下阅读,也不会感到模糊。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别致的插图,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这些插图的艺术风格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书的尺寸也设计得十分合理,既方便放在书架上,也方便携带外出阅读。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外观和触感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疑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别致,封面配色大胆而富有冲击力,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封面上“三国 皇象 急就章”几个大字,字体刚劲有力,仿佛能感受到笔墨间的金戈铁马。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漂白纸,而是带有一定韧性和温润感的纸张,翻阅时指尖能感受到细微的纹理。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疏朗有致,留白恰当,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压抑。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做得很好,页眉页脚的设计也很有巧思,既不打扰阅读,又能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而且,它还附带了一张精美的藏书票,上面的图案和书名相得益彰,收藏价值不言而喻。总的来说,从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的外观所吸引,充满了期待,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给我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气质,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强大能量。书页中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混合着历史尘埃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试着打开其中一页,文字的印刷清晰而饱满,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庄重感。它的装帧细节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缝线,走线整齐,牢固可靠,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翻到扉页,那里有着一段简短的引言,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种宏大的历史画卷,让人瞬间被吸引。再往后看,每一页的边角都打磨得光滑圆润,手感极佳,完全不会有刮手的感觉。我甚至注意到,在书的末尾,还附有一些与书名主题相关的拓展资料,这对于深入了解内容非常有帮助。总之,这是一本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专业和诚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是沉甸甸的,有分量。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极具艺术感的封面设计,色彩搭配高级,图案寓意深远,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制书者的匠心。书的尺寸大小适中,既方便携带,又不会显得过于小巧。它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略带哑光质感,文字在上面呈现出一种温和而清晰的效果,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设置上的精巧,逻辑性很强,过渡自然。而且,书中还有一些精美的插图,虽然我还没仔细看内容,但这些插图的风格就已经让我对作者的审美和功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书的装订方式也相当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出现散页的情况。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本可以被珍藏的、值得反复品读的精品。
评分这款图书的质感,绝对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外包装的严实程度,到拆开后那份扑面而来的墨香,都能感受到它的用心。封面设计极具辨识度,色彩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让人一眼就能记住。拿起书来,它的厚度适中,握在手中有一种实在感,而不是那种空洞的轻飘飘。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使是微小的细节也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我注意到,书的内页排版也颇具匠心,行间距、字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封底的简介也写得引人入胜,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而且,这本书还附带了一个精心设计的书签,上面印有与主题相关的图案,非常有创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细节处就能体现出高品质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