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集韻校本
定價:590.00元
作者:趙振鐸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2637492
字數:3192000
頁碼:全3冊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5.925kg
編輯推薦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內容提要
宋代大型官修韻書《集韻》,《集韻校本》收字53525個,義項、解釋、書證都極為豐富,宋以前大量字音、字義賴此得以保存。因此,《集韻》具有很強的音韻學、訓詁學和文字學價值。
《集韻校本》凝結瞭趙振鐸先生五十年心血。他以顧韆裏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曹氏刻本為底本,校以中華書局《古逸叢書》三編影印宋潭州刻本等5個珍稀版本,收錄前人對《集韻》的訂補著作如方成珪《集韻考正》等20餘種,精心梳理甄彆,撰寫校記近百萬字,次對《集韻》進行瞭全麵係統的整理。
目錄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作者介紹
趙振鐸男,四川省成都市人,1928年12月齣生於一個書香世傢。幼年從祖父趙少鹹教授學習,1948年考上川大以後更在祖父的指導下治聲韻訓詁之學。
1952年鞦,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1953年曾去北京大學中文係進修兩年,師從高名凱教授學習語言學理論。
1959年鞦到1961年夏曾去蘇聯講學兩年。以後就一直在川大中文係工作。先後為本科生開齣“語言學引論”、“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普通語言學”、“斯大林《馬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導讀”、《辭書學》等課程。
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90年被國務院學科評審組評為漢語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曾為研究生開齣“古代文獻知識”、“訓詁學”、“音韻學”、“漢語古音學”、“中國語言學史”、“中國語言學名著導讀”(《爾雅》、《廣雅》、《方言》、《廣韻》)等課程。
1975年5月參考加《漢語大字典》的編纂工作,任常務副主編兼編纂處副主任,主持《漢語大字典》編纂處的日常業務工作,確保該書在規定的時間內齣版,這部大型的語文工具書曾獲得瞭和有關部門的多項奬勵,也使他走上瞭辭書編纂和研究的道路。
趙振鐸曾任中文係副主任,川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漢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行政職務。1992年起享受特殊津貼,1998年被省評為學術帶頭人。在社會方麵,曾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四川省語言學會副會長。現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辭書學會顧問,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四川省語言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四川省古籍整理規劃領導小組學術委員會委員。
文摘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序言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終於把手頭這本關於古典文學的重磅著作啃完瞭,真是感慨萬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就讓人感覺它蘊含著曆史的厚重感。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梳理典籍源流時那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態度。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考證結果,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字、每一個注音的演變過程中去,試圖還原那個時代的聲音和意義。特彆是在對比不同版本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讓人嘆為觀止。比如,他對某個特定韻部在不同曆史階段發音微弱變化的處理,如果沒有長年纍月的積纍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是絕對無法做到的。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初看可能略顯晦澀,但隻要沉下心來,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密度。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閱,而是帶著放大鏡去細品的耐心。對於任何一個想真正探究古代漢語語音學和訓蚨學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必備書。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士人是如何構建和維護他們的知識體係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語感”構建路徑。在現代白話文閱讀習慣下,我們對很多古音的理解往往是基於現代普通話的直覺,而這本著作則無情地打破瞭這種舒適區。它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嚴密的邏輯推演,強迫我們重新激活那些沉睡在記憶深處的、關於古代發音的知識模塊。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反切”原理的詳細論述,那段文字簡直像一堂生動的、高階的語音學示範課。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在鋪陳瞭大量的理論基礎之後,總會適時地引入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個案分析來佐證前文的觀點,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對於那些希望從事古代詩歌鑒賞或文獻校勘工作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石。它讓我對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古籍文本,重新燃起瞭探索其“原聲”的好奇心。
評分這是一部真正能沉下心來讀的書,閱讀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是一種對傳統學術的敬畏之心。我注意到,作者在注釋和旁徵博引部分的處理上,展現瞭極高的學術良知。每一條引文都標注得清清楚楚,參考文獻的密度和廣度令人咋舌,這確保瞭全書論點的紮實性與可靠性。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方法,對某幾篇特定的唐宋筆記進行瞭一次微觀的文本比對,發現許多過去模糊的地方,在應用瞭書中提齣的校勘原則後,豁然開朗。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即使是長段的引文和復雜的音韻符號,也處理得清晰易讀,減少瞭閱讀疲勞。雖然它屬於硬核學術範疇,但作者努力讓語言保持一種學者的剋製與精準,避免瞭不必要的華麗辭藻,使得知識的傳遞效率極高。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的,但也是極其充實的。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智力探險。不同於市麵上那些輕鬆普及類的讀物,這本專著完全是麵嚮專業研究者的深度挖掘。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古音歸屬問題時所采取的“懸置判斷”策略。作者沒有急於給齣一個絕對的定論,而是將各種可能的證據鏈條清晰地擺在瞭讀者麵前,引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開放性的討論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自己的研究興趣。書中的圖錶和引文格式都極其規範,顯示瞭齣版社在學術齣版上的高水準。雖然有些篇章涉及大量生僻的音韻學術語,初次接觸時確實需要不斷查閱其他輔助資料,但這反而促使我將知識點進行橫嚮和縱嚮的串聯,極大地加深瞭對整個音韻學框架的理解。它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它是一套工具,一套通往更高層次學術認知的階梯。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專業書籍時,最大的障礙往往是找不到一個好的切入點。然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似乎預設瞭讀者的睏惑,並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進入主題。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它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漢字“動態”的認識。我們習慣將漢字視為靜態的符號,而這本書則展示瞭它們在語音層麵上如何流動、如何演變、如何相互影響。特彆是書中關於中古音係中某些單元音和復輔音群的探討,那種精細的區分,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詞匯在後世的書寫和發音中齣現瞭看似不閤邏輯的偏移。這本書的理論框架紮實而富有彈性,它不隻是對前人研究的簡單總結,更是在此基礎上搭建瞭一座通往更深層規律的橋梁。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學術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那種知識被重新塑形的感覺,非常令人滿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