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录
长篇
《天黑得很慢》 周大新
中篇
有梦乃肥 鲁 敏
上岭村丁酉年记 凡一平
水流日夜 何立伟
祝你好运 宋小词
帽珥冢 杜光辉
黑床 房 伟
蒯子生眼里的天空 王建平
二、卖点
(一)收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的关注老年人话题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
周大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在2018年初一经亮相便很受瞩目,究其原委,自然是由于此书开辟新生面,触及了人类的一个世界性主题:人口老龄化。描述了前法官萧成衫对老之已至的恐惧与抗争。全国长篇创作汗牛充栋,内容无所不包,却只有周大新率先注意到一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命题,可见,创作首先讲究的是创意。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作者敏感地关切到一个庞大人群的涌动,他们复杂隐曲的心境,以及对文学表现的需求。
全篇17多万字,共分七章。用“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安排结构全书。周一到周四,是养老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健康专家的推介活动,周五到周日,是陪护员用亲身经历讲述陪护老人的故事。后三章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陪护员的观察,反映了中国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再婚、儿女等等,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二)本期内容丰富,一刊在手,尽览2018年上半年精彩的中长篇小说。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2018年开年新作《有梦乃肥》讲述了一个爱做梦青年女子的悲喜故事。她的梦可以预言未知,预言自己和他人。然而,当她为梦而梦,以梦占卜,凭梦谋利时,便开始失去了做梦的能力。她能否找回自己的梦?能否远离颠倒梦想,不再认假为真?
电影《寻枪》《理发师》的原著作家凡一平的《上岭村丁酉年记》讲述了因为被误判而冤坐了24年牢狱的韦宝路,获得了一笔289万的国家赔偿,一时间,他从村里的罪人变身为首富。出狱后的他,想极力寻回这失落的24年,补偿多年未见的母亲和亲人,填补因为入狱而错失的恋情。在现实面前,金钱似乎无所不能,而在时间面前,金钱又无能为力。人生大起大落之时,带来的是更加虚妄的错觉,还是无所适从的未来?
老牌作家何立伟的《水流日夜》讲述了一段孽缘。坤哥和小钟的爱情历尽求而不得的漫长时光,终于熬到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但激情退去,价值观的巨大差异突显,他们如何回到从前?传奇般的爱情是对青春美好的纪念,而日常胜过传奇,终将摧毁所有梦幻。半生执着,只是成就了平庸的生活。
实力作家宋小词的《祝你好运》讲述了一个进城务工的女性的悲惨人生遭际。
实力派作家杜光辉的《帽珥冢》讲述了地处陕西的帽珥冢村,因为一个有担当有恒心的乡村教师的慧眼识珠,使得国家的珍贵文物能够得到很好的留存,也使得一个个农村的孩子能够学知识成为栋梁之才。村里的文物成百上千,当地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文物的价值,老师想方设法保护国宝、教导学生,令人动容,由此折射出社会的巨大变迁和人与物的命运浮沉。
青年作家房伟的《黑床》讲述了有异装癖的大学教授的工作、生活、家庭的烦恼人生。
老牌作家王建平在2018年出手不凡,新著中篇《蒯子生眼里的天空》写出了一曲理想主义者的现实悲歌,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何立伟老师的《水流日夜》篇,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但同样令人沉醉。如果说周大新老师是稳稳地铺陈,那么何立伟老师的文字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不急不缓,却有着绵延不绝的韵味。他的散文,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夹杂着对生活的热爱,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有几分感怀,又觉得温暖。我尤其喜欢他对景物的描写,那些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让读者“看见”风吹过稻田的痕迹,“听见”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但他的文字又不仅仅停留在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情感、对生命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其中。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进行一次深夜的长谈,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戳心。有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句子,品味其中的意境。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或者那些我们不曾表达过的心绪。
评分今年的《小说月报》增刊,简直是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尤其这本《天黑得很慢》和《水流日夜》的合集,妥妥的年度必读。我一直以来对周大新老师的文字就情有独钟,他的叙事总是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将最平凡的生活细节描摹得触动人心。这次的《天黑得很慢》,更是将这种功力发挥到了极致。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看似宁静的乡村,但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人物内心的挣扎、时代的变迁、家庭的羁绊,都被他写得淋漓尽致。读的时候,我常常会感觉自己就置身于那个环境中,感受着空气中的潮湿、闻到泥土的芬芳,甚至能听到远处鸡鸣狗吠的声音。周大新老师对于人性的洞察,那种深刻的、不带批判的理解,总让我反思很多。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特定境遇下的无奈和选择,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格外贴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那些我们或许不曾仔细审视过的情感和记忆。
评分阅读这本《小说月报》增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充实”。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故事,更是提供了一种精神的慰藉和思考的空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体会那些更深层的东西。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周大新老师的《天黑得很慢》,让我沉浸在人物的命运里,思考着家庭、成长和时代的复杂关系。何立伟老师的《水流日夜》,则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更加宁静、更加诗意的世界,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而那些“等”的作品,更是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更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每次合上书,都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被某种东西填满了,那种感觉,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丰盈,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意义。
评分这本增刊里收录的“等”文学散文小说,也给了我不少惊喜。我一直觉得,《小说月报》的选刊水平非常高,能够出现在这里,就意味着作品本身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其中有几篇中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作者写了一个关于青春期友谊的故事,细腻地捕捉了少年时代的敏感、迷茫和那份纯粹的友情,读起来让人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些说不出口的心事,那些因为一点小事就能笑得前仰后合的日子。另一位作者则描写了一幅都市生活的群像,不同背景、不同命运的人们在城市的洪流中碰撞、交织,有温情也有残酷,但整体传递出一种坚韧的力量。还有一些散文,有的娓娓道来,有的则充满哲思,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想要表达的主题。总而言之,这本增刊就像一个文学的宝藏,等待着我去一一挖掘,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小说月报》增刊是检验文学潮流的一个窗口,而2018年的这期,可以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期中国文学的某种缩影。周大新老师的沉稳叙事,何立伟老师的细腻抒情,以及其他作者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挖掘,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文学画卷。我尤其欣赏的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高级感”或者“艺术性”,而是回归到最根本的文学属性——讲好故事,触动人心。无论是关于乡愁、亲情、爱情,还是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都写得真挚而动人。我常常在想,文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不曾察觉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这本增刊,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