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禅定入门
定价:43元
作者:蒋维乔,袁了凡,智凯大师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811913
字数:360000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作者介绍
延佛法师,俗姓高,1959年8月22日燃灯古佛圣诞目生于佛教圣地河南鹿邑。禅宗祖庭少林寺雪庭福裕门下第三接法传人。出家前曾习易学、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1978年月应征入伍北京卫戍区,在京期间有缘接触佛法。1979年开始学习佛法修习禅定。1983年荣退。1989年古_历四月初八释迦佛陀圣诞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礼上永下清老和尚为师,皈依三宝剃度出家。1992年古历四月初八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1993年于云南腾冲宝峰寺内,在佛、法、僧三宝前发下了地藏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1994年8月起参学于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2008年应邀主持北京房山天开兴隆禅寺的重建,悲心高悬,不辞辛劳从缅甸请回白玉大佛数尊。20年荣任北京房山天开寺监院,并主持全院教务工作。山僧爱国爱教,道韭精进,菩提心坚,荷担如来家业,并不倦于将佛法普施于众生,悲智双运,乐空不二。
内容提要
静坐法,即古之所谓内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外功内功二者。医术之饵针砭,治于已病;养生之外功内功,治于未病者也。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功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缙绅先生所不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
坦白说,我是在寻找一种能有效缓解焦虑的方法时偶然翻到这本的。当代人普遍面临信息过载和精神内耗的困境,我们的大脑似乎总是在高速运转,很少有真正停下来的时刻。这本书的“入门”二字吸引了我,它暗示了一种渐进式的学习路径,而不是一上来就要求达到某种高深的境界。我特别关注其中提及的“止观”法门,这听起来像是对意识进行系统性训练的工具箱。我希望作者能详细解释“止”与“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是如何相互促进,最终导向心绪的平宁。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针对常见修行障碍(比如腿麻、昏沉、散乱等)的实用建议,那将非常有价值。一个好的入门指南,应该能预见修行者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富有智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放下”或“空无”,这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过于抽象难以把握。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脚手架”,让我能安全地开始这段内在的旅程。
评分这本关于静坐和禅定的书,从书名上看,似乎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希望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入门途径。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和冥想实践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个能够安顿身心的方法显得尤为迫切。我期望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禅定”的核心概念,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练习步骤。比如,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打坐姿势,呼吸的调控技巧,以及在心猿意马时如何温和地将注意力拉回当下。很多入门书籍要么过于玄奥,让我感到云里雾里,要么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对心性变化的深入剖析。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引导我们认识到静坐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探索与重塑。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古代高僧大德的实例或感悟,或许能让抽象的教义更贴近生活,增强读者的实践信心。总之,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够伴随我长期修行的指南,而不是昙花一现的“速成秘籍”。
评分我对传统文化中的“童蒙”教育概念非常感兴趣,这本书中似乎也融入了类似的思想。这意味着它可能采用了非常基础、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旨在为心智尚未成熟或初次接触禅修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真正的“入门”书,其语言应该是清晰、朴素且极具亲和力的,避免使用大量只有行家才能理解的术语。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将禅定融入日常生活的例子。毕竟,大多数人无法脱离红尘独自修行,如何在嘈杂的办公室、拥挤的交通工具上,保持片刻的觉知和宁静,是更贴近现实的需求。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场景,解释那些深奥的佛理,那就太棒了。它应该教会我们如何“活在当下”,而不是仅仅在蒲团上“假装活在当下”。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能力,是一个优秀入门读物的重要标志。
评分这本书提到了袁了凡的静坐要诀,这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命运的经典之作,将其静坐思想融入其中,想必能为读者带来一种实用主义的禅修视角——即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现世的生活质量和心性。我希望书中能清晰地梳理出这一脉络:具体通过怎样的静坐步骤,可以实现心性的转变,进而对“命运”产生积极影响。与一些偏重于形而上学探讨的禅修书籍不同,这种结合了因果观和实践方法的书,更容易让人产生持续的动力。我期待看到一些针对“意念控制”的有效训练方法,比如如何观察念头的生灭而不被卷入其中,这是我目前在自我修行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如果书中的指导能够像一套科学的训练手册,有明确的目标和阶段性的反馈机制,那就非常符合我期待的实用性了。
评分从书名中包含的这些不同流派或方法的词汇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个整合性的资源,试图囊括多个传统中关于静坐的关键要素,比如“六妙法门”等。这有点像一个“大杂烩”,但关键在于整合的质量。我担心的是,会不会因为试图涵盖太多而导致每部分都泛泛而谈,缺乏真正的精髓。然而,如果作者是一位真正融会贯通的高人,那么这种多角度的阐述反而能帮助处于不同阶段的读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不同方法的简单罗列,而是作者基于自身体验,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取舍、优化和深入的阐释,形成一套独特的、连贯的修习体系。例如,它应该解释在特定心境下,应该优先采用哪种观照法门。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初探,让我能够通过它,对佛教禅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初步认识,并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深入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