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乱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国

大动乱的年代-1949~1976年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年一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近现代史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1949-1976
  • 动荡年代
  • 历史研究
  • 毛泽东时代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8632
商品编码:2730833721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非常特异的事件。“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也是极好的反面教材。没有“文化大革命”,也就没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进步。
毛泽是非常伟大的人物,他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功绩无出其石,如此伟大的人物何以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发动“文化大革命”仅仅是一个人的错误吗?怎样认识“文化大革命”的准备阶段?……

内容简介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 “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
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目录

再版前言
前言
毛泽东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三个重大错误
个人反对中央集体
第一篇 全面内战 打倒一切
第一章 打开“文化大革命”之锁的两把钥匙
一 《五·七指示》
二 毛泽东致江青的信

第二章 全面发动和再全面发动
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二 中央第一线与毛泽东的分岐
三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第三章 制造“天下大乱”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一 号召造反的“八·一八”大会
二 hong卫兵运动狂潮和大串连
三 毛泽东的号令:“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四 邪燚烧遍工矿和农村
五 复杂而严重的局面

第四章 全面夺权 天下大乱
一 基于幻想和出于无奈的全面夺权号召
二 《公安六条》·“支左”决定· 《军委八条》
三 冲突、抗争与夭折

第五章 “打倒刘少奇”和“揪叛徒”
一 “揪叛徒”的狂澜
二 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厄运
三 “第三个里程碑”

第六章 失控的三个月
一 两大派尖锐对立
二 广大群众的抗议——“七·二○”事件
三 向更“左”的方面滑去
四 毛泽东纠正具体错误
五 打击对象的微妙变化——揪“五·一六分子”

第七章 “右倾翻案风”、“杨、余、傅事件”和反“右倾”
一 全国性的抵制
二 扑朔迷离的“杨、余、傅事件”
三 反“右倾”和“清队”

第八章 新的“工作组”——工宣队、军宣队
一 毛泽东的耳提面命
二 工宣队、工宣队的进驻

第九章 从“全国一片红”到九大
一 所谓“全国一片红”
二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扩大)
三 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篇 新的“斗、批、改”和林彪事件
第一章 以“文化大革命”改造一切的“斗、批、改”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新“跃进”
第三章 林彪事件
第四章 纠“左”与批“右”
第三篇 肯定与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斗争
第一章 所谓“批林批孔”运动
第二章 “组阁”风波
第三章 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
第四章 “左倾”的理论学习运动
第五章 “批邓反右”的逆风
第六章 伟大的“四五运动”
第七章 在危难的日子里
第八章 人民的胜利
结束语

精彩书摘

在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毛泽东于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过去通称《五·七指示》;又于1966年7月8日致江青一封信。如果说《五·七指示》代表了毛泽东的“立”的主张,那么可以说致江青的信代表了毛泽东的“破”的意见。我们首先来了解和研究这两个纲领性的文献,对于理解“文化大革命”很有益处。
一 《五·七指示》
1966年5月6日,林彪给毛泽东送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的《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这是总后勤部长邱会作以总后勤部的名义送给林彪的、夸大部队农副业生产成绩的报告,作为一个寻常的工作报告,本身并无价值。毛泽东借题发挥,于5月7日致林彪信,全文如下:
林彪同志:
你在5月6日寄来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的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毛泽东
1966年5月7日 
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了《五·七指示》,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8月1日,《人民日报》经毛泽东审定过的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九周年》摘要公布了《五·七指示》,并对《五·七指示》加以阐发。它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就是我们的纲领。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去做,就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人民的无产阶级意识,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去做,就可以促进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按照毛泽东同志说的去做,就可以实现全民皆兵,……按照毛泽东同志说的去做,我国7亿人民就都会成为旧世界的批判者,新世界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拿起锤子就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就能种田,拿起枪杆子就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这样,全国就都是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都是共产主义的大学校。”
毛泽东在《五·七指示》里,勾勒出他所向往的、憧憬的社会。这是怎样一个社会呢?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限制和逐步消灭分工的、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的、在分配上大体平均的社会,是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小而全的、封闭式的社会。毛泽东的构想,大体上是军事共产主义的模式。这种模式,与《共产党宣言》里所说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有若干相同之点或相似之处。这不是欧洲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幻想不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就能到达理想境界,这实际上也是几千年来的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原始的集体主义和平等观念在当代的一个变奏曲。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如果说这在以前“抗日根据地”是十分必要的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则弊端丛生。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代已经到了20世纪60年代,怎么可以以“抗日根据地”为理想境界呢?如果说这在军队中或许可以实行的话,那么怎么可以要求全国与军队一律呢?但是毛泽东无疑认为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如此构想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伟大的。他通过《五·七指示》向全党全军全国宣布了他的建设“新世界”的纲领,也就在根本上说明了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中央第一线的同志不难从中发现他们与毛泽东之间的距离是何等遥远。当时中央的政治生活已经极不正常了,迫于形势,中共中央不得不转发这个文件。
《五·七指示》在党内外公布后,一无异议。这当然与当时的政治空气有关,与个人崇拜从较大的自觉性发展到更多的强制性有关,与全党马列主义水平不高有关;但也说明毛泽东的主张是有社会基础的。经济文化的落后与长期的闭关锁国,限制了中国人民的眼界。
二 毛泽东致江青的信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武汉致江青信。毛泽东在信中说:
“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来。他们为自己的阶级本性所决定,非跳出来不可。”
“我的朋友的讲话,中央催着要发,我准备同意发下去,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
“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20世纪60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
“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 
“有些反党分子……他们是要整个打倒我们的党和我本人”。“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不可能全部)打倒右派,而且在七、八年以后还要有一次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尔后还要有多次扫除”。
“中国如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90%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左派则一定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来,将右派打倒。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有些地区(例如北京市),根深蒂固,一朝覆亡。有些机关(例如北大、清华),盘根错节,顷刻瓦解。凡是右派越嚣张的地方,他们失败就越惨,左派就越起劲。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演习,左派、右派和动摇不定的中间派,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
这封信是写给江青的,与远非中央领导人的江青谈论党内如此重大的问题,极不正常。这封信写成后,在武汉给周恩来、王任重看过,却没有给中央第一线的其他同志看过。信中对林彪有所批评,周恩来经毛泽东同意曾转告林彪,林彪不安而叉有悔改的表示,毛泽东将原件销毁。以上引自毛泽东校阅过的抄件。

前言/序言

《凯歌行进的时期》、《曲折发展的岁月》、《大动乱的年代》是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49一1989年的中国》中的三本,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这几册曾多次印刷,常销不衰。这套书在当年引起的社会反响,曾被龚育之先生誉为“当时是名声很大的书”。龚先生在《读林蕴晖(走出误区)》一文中如是说:“林蕴晖同志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位专家。我最初知道他的名字,是在读那四卷一套的《1949—1989年的中国》(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时候。我那时准备参加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几乎读遍了已经出版的写建国以来历史的书。那四卷书,当时是名声很大的书,也是我划了很多铅笔记号作了不少简单批注的书。”
1989年至今已过了二十个年头,鉴于市场仍有一定需求,承人民出版社热情襄助,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的审读,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使这三本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得以再版,作为作者是深感庆幸的。在此,我们谨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持书的原貌,新丛书仍按1989年本付排。书中的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风雨激荡:1949-1976年的中国映像》 1949年,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在东方冉冉升起,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全新篇章。接下来的二十七年,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其间既有充满理想的豪情壮志,也有令人扼腕的曲折探索。本书《风雨激荡》旨在以史实的温度,呈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生活侧影,捕捉时代的脉搏,勾勒出宏大历史叙事下,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与情感纠葛。 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浮沉 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推进,再到“大跃进”的狂热与挑战,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段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裹挟着亿万人民的希望、奋斗、失落与反思。本书将聚焦于这段时期内的中国社会,深入挖掘那些被宏大叙事可能掩盖的细节,力图描绘出历史进程中,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浮,他们的选择、挣扎与坚守。 社会变革的脉动 1949年至1976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土地改革、婚姻法颁布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解放,极大地改变了千百年来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农村的集体化进程,城镇的工业化发展,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本书将通过对当时社会政策的解读,以及普通家庭的生活片段,展现这些变革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如何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政治风云的变幻 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到“反右”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与结束,每一次政治运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走向。本书将审慎地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治事件,但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政治事件背后,普通民众是如何被卷入其中,他们如何在政治的漩涡中寻求生存之道,以及这些政治运动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轨迹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 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经济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到“大跃进”时期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激进探索,再到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本书将通过对当时社会生产、物资分配、人民生活的细致描绘,来展现经济建设中的艰辛与成就,以及其中蕴含的挑战与教训。我们将看到,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中国人民如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他们的劳动和奉献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坚实的基石。 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抛开政治和经济的宏大叙事,本书更关注那个年代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从城镇居民的粮票、布票时代的日常生活,到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劳作,再到家庭内部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构成了构成那个时代最温暖、也最真实的人文色彩。本书将通过对当时的书信、日记、回忆录以及历史照片的爬梳,去还原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他们在艰难岁月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 思想观念的激荡 剧烈的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的深刻碰撞。1949年至1976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的文化观念向革命思潮的转变,再到特殊时期思想的高度统一与异化。本书将探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是如何被塑造,被挑战,又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我们将看到,在那个信息相对封闭的时代,思想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个体在面对主流意识形态时的内心挣扎与选择。 时代的回声与反思 “大动乱的年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记。本书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试图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捕捉那些细微之处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通过《风雨激荡:1949-1976年的中国映像》,我们希望能够走进那个时代的心灵深处,感受那一代人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奋斗与失落,并在历史的回声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本书力求以客观的视角,丰富的史料,生动的人物刻画,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时代画卷,让历史的经验得以传承,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所承载的分量。1949年至1976年,这几乎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动荡、最充满争议的时期之一。光是看到“大动乱”这几个字,就足以引起我内心深处的波澜。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了疑问,教科书上的叙述总是那么简洁,而现实的复杂性远非寥寥数语可以概括。我渴望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将一个古老的国度推向了如此激烈的变革?是哪些人物,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是怎样的思想,在社会中激荡回响,驱动着无数人前行?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被官方叙事所遮蔽的细节,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下的个体命运。我想知道,在那些宏大的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中,普通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失落、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呈现?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扇窥探那个时代灵魂的窗口。我期待着,它能以一种更为立体、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并从中获得一些超越时空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中国现代史的一份浓厚兴趣。1949年至1976年,这二十七年的时间跨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关键且充满戏剧性的时期,而“大动乱”这三个字,则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动荡。我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相信,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些充满挑战与转折的关键时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细节,不仅仅是那些被广泛传颂的政治事件,更是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下的个体命运。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度挖掘,我期望从中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刻洞察,以及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目光,让我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1949年到1976年,这几个数字代表着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年代,而“大动乱”这个词,更是精准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深刻。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体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个体经历中。我渴望了解,在那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他们的迷茫与希望,是如何构成那个时代真实的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多角度的观察,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社会思潮的剖析,以及对文化变迁的解读。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追溯,我希望从中获得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1949年到197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且充满争议的时期,而“大动乱”这个词,更是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动荡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对那个年代充满了好奇,教科书上的简略描述,总让我觉得意犹未尽,渴望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真相。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时代,让我看到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事件,更是那些微小的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浮,他们的生活如何被改变,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书写。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与困惑,理解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以及那些选择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梳理与解读,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对那段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对国家发展历程的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我拿起来的时候,就仿佛被拉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1949年到1976年,这两个年份在我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图景,一个国家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漫长的二十七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中国的面貌如此剧烈地改变。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冲击力,“大动乱”这三个字,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心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我尤其关心的是,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他们的生活轨迹是如何被时代的大潮所塑造,又如何在其中挣扎、前行,甚至被时代的巨浪吞噬。我想了解,在那些充满激情与变革的口号背后,是怎样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是怎样一种种复杂的情感在涌动。是那些关于建设的雄心壮志,还是那些关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亦或是,那些在时代的漩涡中,个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难以言说的苦衷?我想看到的是,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事件,更是那些微观的个体故事,它们共同编织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篇章。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深刻挖掘。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逻辑,感受那个时代的心跳,并从中汲取属于当下的思考与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恰好触及了我对中国近代史最渴望了解的那个阶段。1949年到1976年,这不仅仅是一段岁月,更是一个国家经历剧烈变革的象征。“大动乱”这个词,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那个时代所蕴含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好奇,是因为我总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官方叙事的背后,需要更深入的挖掘才能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为立体、更为人性的视角,让我能够看到那个时代宏大事件背后的个体故事,理解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普通人的经历。我期待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希望,并从中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一段重要历史时期的一次深刻回望,我希望从中汲取经验,理解国家发展的轨迹,并对未来有所启迪。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本书所吸引,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我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最感兴趣的一个时间节点。1949年到1976年,这二十七年,是一个充满激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用“大动乱”来形容,似乎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精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面貌,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更是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细节。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社会巨变的年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影响的?是怎样的理想,激励着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又是怎样的困境,让人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我期望通过阅读,能够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对于当下社会的借鉴与启示,毕竟,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便是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1949年到1976年,这二十七年的时间跨度,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兴趣的人来说,都充满了诱惑与挑战。“大动乱”这个词,预示着这部作品将不会止步于表面的陈述,而是会深入探究那些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动荡。我对此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理解它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充满曲折与挑战的时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梳理,更是社会经济、文化思潮,乃至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我希望看到,那个时代的口号是如何被解读的,那些宏伟的蓝图是如何被付诸实践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了解,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时代,个体是如何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巨轮所碾压或推动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一段充满争议与深刻影响的岁月的深度回望,我渴望从中获得对那个时代更深刻、更 nuanced 的理解,并从中反思我们当下的社会与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现代史一段重要时期的浓厚兴趣。1949年到1976年,这几乎是中国社会最深刻变革的二十余年。“大动乱”三个字,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的高涨热情、剧烈冲突以及无数的未知与挑战。我渴望了解,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究竟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件,这些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的中国?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宏大的叙事和政治话语背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挣扎,是否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路历程。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深入探究民族集体记忆的机会,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轨迹,并从中获得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更深刻思考。

评分

当这本书的名字映入眼帘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1949年到1976年,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简单累计,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迁的缩影。“大动乱”这个词,仿佛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探寻那个时代背后复杂肌理的大门。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各种叙述的夹缝之中,而对那个时期,更是如此。我渴望了解,在那些被浓墨重彩描绘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是如何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的?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人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前行?又是怎样的力量,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巨变?我特别希望能看到,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希望,并从中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认知,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