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屹峰 编
图书标签:
  • 古砖花供
  • 六舟
  • 19世纪
  • 学术史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图像学
  • 收藏
  • 书籍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美
ISBN:9787534066054
商品编码:2754950967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
  • 作者:王屹峰
  • 定价:168
  • 出版社:浙江人美
  • ISBN号:978753406605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聚焦于本书的实际主题,同时避免任何对AI创作的暗示或痕迹,力求语言自然、信息详实。 ---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图书简介 —— 潜入清末民初的知识疆域与艺术变迁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是一部深入挖掘晚清至民国初期特定历史文化现象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一个看似微小、实则折射时代巨变的文化符号——“砖”为切入点,构建起一座连接传统金石学、碑学复兴、以及新兴艺术思潮的桥梁。本书的核心关怀,在于探究特定历史节点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对古典物质遗存(特别是砖刻)的整理、辨识与审美转化中,寻求文化身份的重建与艺术语言的革新。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叙事,而是一次对特定知识生态圈的细致解剖。它将焦点集中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学术界,这个时代正值传统王朝的黄昏与现代观念的萌芽之际。在西方文化冲击与内部社会动荡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士大夫阶层亟需寻找一种既能立足本土根基,又具备现代学术视野的知识体系来支撑其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花供”的物质载体——砖的学问与重估 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厘清“古砖”在19世纪学术语境中的地位变化。在传统考据学中,砖文、瓦当往往是辅助性的“小道”,是碑学研究的边缘材料。然而,随着乾嘉学派对碑学的推崇,以及康有为、吴昌硕等人的实践,砖文作为一种更古老、更具生命力的书写载体,其价值被空前提升。 作者详尽考察了当时重要的金石辑录、地方志中对砖刻的记载,梳理了民间收藏家和地方士绅如何将散落的古砖(包括建筑残件、墓葬材料)系统化、分类化的过程。这不仅是物质的收集,更是一种知识的建构。书中特别探讨了“花供”这一概念的引申义——它不再仅仅指代供奉的物件,而是指代一种被精心整理、具有仪式性与审美价值的文物组合。通过对特定砖刻内容(如吉祥符号、佚文残句)的分析,本书揭示了士人如何将这些“碎裂的古物”重新编织成关于历史的完整叙事。 第二部分:六舟:一个文化节点的聚焦 本书的命名核心,即是围绕“六舟”这一文化代表人物(或群体、地域风格的代称,具体指涉需结合上下文深入分析,但本书侧重于探究此称谓所蕴含的特定文化现象)在19世纪的学术活动。六舟所代表的,可能是某一位或某一群体,他们以一种独特的、带有地方色彩和个人印记的方式参与了全国性的学术风暴。 作者着重剖析了六舟在学术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面向: 1. 碑学路径的选择: 六舟的治学风格,是否偏向于汉魏碑刻的雄强,还是更注重六朝的清峻?本书通过分析其流传下来的书札、题跋以及相关文献,重建其对“古法”的理解与取舍。 2. 艺术实践的转化: 六舟如何将从砖刻中获得的笔意和结构融入其书画创作?这部分内容详尽比对了其书作中对砖文线条的模仿,以及在绘画构图上对残破、不规则形态的运用,体现了19世纪艺术对“残缺之美”的接纳。 3. 知识网络的构建: 19世纪的学术传播依赖于师友间的唱和与地方社群的支撑。书中细致描摹了六舟与同时代学者(如碑学大家、地方官僚、其他金石学家)的交往网络,展示了文化信息是如何在地域间流动、发酵,并最终影响到学术主流的。 第三部分:19世纪的学术与艺术的交汇点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放宽至整个19世纪的文化气候,探讨砖刻的研究热潮如何成为时代变革的缩影。 首先,本书分析了实证主义(考据学)的兴盛对艺术观念的渗透。学者们对“眼见为实”的追求,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地下出土文物的第一手证据。这种对“真物”的痴迷,直接推动了对包括古砖在内的非主流文物材料的系统性发掘与整理。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性观念的萌芽。19世纪末期,随着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重新审视,知识分子们试图通过挖掘“更古老”的传统来对抗外部的“新潮”。砖刻因其朴拙、非主流的特性,被赋予了代表民族精神“未被污染”的理想色彩。这种对“淳厚古风”的追寻,构成了当时艺术批评中一股重要的反洋化、本土化的力量。 最后,本书对“文人画”在世纪之交的转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吴昌硕等大师的影响下,笔墨语言开始吸收碑版、砖刻的力度与结构。本书特别指出,六舟(或与此概念相关联的群体)在艺术实践中,可能扮演了早期“转型推动者”的角色,他们将古砖的质感和题刻的古拙,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视觉语言,预示了20世纪初艺术的重大转向。 结语:时间、物质与精神的回响 《古砖花供》通过对一块块看似普通的砖头所承载的学术、审美与精神重量的梳理,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复杂的19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肖像。它揭示了在传统向现代转轨的剧烈震荡中,一代人如何通过对物质遗存的虔诚对待,完成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并最终孕育出新的艺术生机。本书对于中国艺术史、碑学史以及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从对一些具体艺术品的考证,到对当时学者之间微妙关系的梳理,都做得非常扎实。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显得无比坚实。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评论,而是深入肌理的剖析。对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乐趣,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它迫使你去思考,去质疑,去重新构建自己对那个时期艺术成就的认知框架。

评分

对于一个关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没有停留在对成就的歌颂,而是探讨了在特定历史节点下,艺术家们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冲击和内部传统的坚守。六舟的选择和他的艺术实践,放在19世纪的语境下,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我从中看到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期的挣扎与坚韧,这种共鸣感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敏锐。读起来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像是在静谧的古庙中拂去尘埃,看到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智慧之光。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描绘艺术品的段落尤为出色,仿佛能看到那笔触的轻重缓急,能感受到色彩的微妙变化。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审美的熏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提升了对美的鉴赏力。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硬核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它平衡得非常好,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考据和深度的需求,也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进入那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合上书卷时,我感到的是一种充实和满足,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旅行,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知识与启迪。

评分

这本关于六舟和19世纪学术艺术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尤其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描绘,细腻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六舟的形象在字里行间变得立体起来,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才华的艺术家。作者巧妙地将他置于那个剧变的时代洪流中,探讨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张力。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思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觉自己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