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評茶員(初級/中級/高級)
作者:牟傑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 978-7-5184-1723-0
目錄
評茶人員職業道德
第一部分 初級評茶員技能要求
模塊一 評茶基礎知識
項目一 評茶器具
項目二 評茶用水
項目三 茶葉審評基本程序
模塊二 茶葉標準基礎知識
項目一 茶葉標準的概念與分類
項目二 茶葉標準的製定
第二部分 中級評茶員技能要求
模塊一 茶葉感官審評術語
項目一 茶葉審評通用術語
項目二 綠茶及綠茶坯花茶審評術語
項目三 白茶審評術語
項目四 黃茶審評術語
項目五 烏龍茶審評術語
項目六 紅茶審評術語
項目七 黑茶與緊壓茶審評術語
項目八 感官審評常用名詞和虛詞
模塊二 六大基本茶類審評
項目一 綠茶審評
項目二 白茶審評
項目三 黃茶審評
項目四 烏龍茶審評
項目五 紅茶審評
項目六 黑茶與緊壓茶審評
第三部分 高級評茶員技能要求
模塊一 再加工茶審評
項目一 花茶審評
項目二 袋泡茶審評
項目三 速溶茶審評
項目四 液態茶飲料審評
模塊二 茶葉標準樣基礎知識
項目一 茶葉標準樣的認識
項目二 茶葉標準樣的製作
模塊三 評茶記分與劣質茶識彆
項目一 雙杯找對審評法
項目二 對樣評茶法(七檔製評茶記分法)
項目三 名優茶審評記分法
項目四 劣質茶的識彆
附錄
附錄一 “評茶員”國傢職業標準(職業代碼:X6-26-01-38)
附錄二 評茶員操作技能考核考場準備清單
附錄三 茶葉感官審評錶
參考文獻
主要內容
內容由一條主綫、七大模塊、二十九個項目構成,即以國傢職業標準--評茶員中的初級、中級、高級技能要求和知識要求為主綫,以評茶基礎知識、茶葉標準基礎知識、茶葉感官審評術語、六大基本茶類審評、再加工茶審評、茶葉標準樣基礎知識、評茶記分與劣質茶識彆為七大教學模塊。書後附有評茶員國傢職業標準等內容。
版 次:1頁 數:字 數:印刷時間: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包 裝:平裝是否套裝:否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8403899
所屬分類:
圖書>教材>高職高專教材>輕紡食品
快速直達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前 言
試讀章節
下載免費讀書
編輯推薦
由於近年來茶學專業發展迅速,新標準、新技術、新科技層齣不窮,原有的茶葉加工技術專業的書籍已經不能適應目前專業教學培訓及企業生産加工方麵的需要。本書由作者精心組織編寫,介紹瞭六大茶類的加工工藝、檢驗要點及中國傳統名茶加工的精髓。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瞭六大茶類的加工工藝和檢驗方法,並且介紹瞭典型名茶的鮮葉標準、傳統加工工藝、審評方法及標準、貯存要點、著名典故、工業化生産流程、審批程序等。並舉例介紹茶葉加工的具體操作流程
儀器設備、技術參數、加工方案、任務考核、相關知識等,供茶學專業學生或相關專業人士及非專業人員學習、瞭解中國傳統茶葉加工的精髓及要點。
作者簡介
作者畢業於西南大學茶學專業,目前在甘肅隴東學院從事相關教學、科研與生産實踐工作。結閤多年的實踐經驗,對六大茶類的加工工藝和品質特點非常熟悉。
目 錄
任務一:綠茶加工與品質檢驗
任務1-1 都勻毛尖加工
任務1-2 貴州綠寶石的加工
任務二:黃茶加工與品質檢驗
任務2-1 君山銀針茶加工
任務2-2 霍山黃芽茶加工
任務三:黑茶加工與品質檢驗
任務3-1 湖南安化黑茶的加工
任務3-2 廣西六堡茶的加工
任務四:白茶加工與品質檢驗
任務4-1白毫銀針茶加工
任務4-2白牡丹茶加工
任務五:青茶加工與品質檢驗
任務5-1 安溪鐵觀音加工
任務5-2 武夷岩茶的加工
任務六:紅茶加工與品質檢驗
任務七:茶葉品質檢驗方法
顯示部分信息
前 言
序 言
近年來,我國南方各省大力鼓勵發展茶葉育種、栽培、生産及銷售,已增加茶農收入。傳統農業院校的茶學專業紛紛加大科研力度,以提高茶葉的附加值,新興高職高專院校積極開設茶葉加工及其銷售等相關專業及課程教學。近10幾年來,茶葉加工及品質檢驗相關的教材沒有得到及時更新,另外,傳統茶葉加工教材沒有實際操作流程,偏重於理論教學。因此,我們編寫組曆經兩年,大力搜集資料,編寫完成瞭這本具有生動鮮活實例,可操作性強的實用教材,以改變傳統枯燥乏味的理論與實踐脫鈎的教學模式。
中國是茶的原産地,是世界上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傢,也是茶葉科技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世界各國的茶樹初都是從中國傳播齣去的。隨著茶樹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和繁衍,種茶、製茶技術以及茶醫藥保健和茶文化等茶葉科技知識開始嚮世界各國傳播。茶葉科技和茶文化誕生於古代中國,弘揚於代世界。“茶學學科”作為一門二級學科,也首先齣現在中國。
版 次:1頁 數:字 數:印刷時間:2017年01月01日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包 裝:平裝-膠訂是否套裝:否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9222472
所屬分類:
圖書>烹飪/美食>茶酒飲料>茶
快速直達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前 言
媒體評論
試讀章節
下載免費讀書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茶葉品質的優劣怎樣評鑒?茶葉審評的術語有哪 些?這些專業術語是什麼意思?怎樣運用眼、鼻和口 捕捉茶葉的信息?綠茶、紅茶、黑茶,同類茶葉的共 同特徵是什麼?龍井、大紅袍、普洱茶,名優茶品質 評定的標準是什麼? 田立平主編的《鑒茶評茶210問》教你掌握要點 ,運用專業知識提升茶生活品質,迅速識茶,準確鑒 茶,品賞好茶得心應手。
作者簡介
目 錄
1 茶葉分類
001 茶是什麼
002 茶樹品種如何分類
003 茶葉怎樣分類
004 常見的茶葉分類是哪一種
005 是不是綠茶樹上接綠茶,紅茶樹上接紅茶
006 為什麼我國的南方適閤茶樹生長,北方就不行
007 茶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008 中國著名産茶區有哪些
009 西南茶區齣産的名茶有哪些
010 華南茶區齣産的名茶有哪些
011 江南茶區齣産的名茶有哪些
012 江北茶區齣産的名茶有哪些
013 茶葉品質好壞是如何評定的
014 茶葉外形審評從哪幾方麵入手
015 茶葉內質審評的方法是什麼
016 茶葉葉底審評方法是什麼
017 茶湯滋味審評的方法是什麼
018 茶葉審評通用的茶葉外形評定術語,常用的有哪些
019 茶葉審評通用的茶湯色評定術語,常用的有哪些
020 茶葉審評通用的香氣評定術語,常用的有哪些
021 茶葉審評通用的茶湯滋味評定術語,常用的有哪些
022 茶葉審評通用的葉底評定術語,常用的有哪些
023 茶葉審評時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2 品鑒茶葉
綠茶
烏龍茶
紅茶
黑茶
白茶
黃茶
緊壓茶
對於一個熱愛生活、追求品質的人來說,茶,無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一直對茶葉有著莫名的好感,但總覺得自己的品鑒能力還停留在“好喝”的層麵,無法深入瞭解其精妙之處。直到我遇見瞭這本書,它就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進入瞭一個更廣闊、更深邃的茶葉世界。 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瞭,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評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茶葉”本身的百科全書。從茶葉的起源、發展,到茶樹的品種、種植,再到各種茶葉的加工工藝,都做瞭非常詳盡的介紹。我之前對茶葉的加工過程一直很模糊,看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一片茶葉要經曆如此復雜的“蛻變”,纔能成為我們手中杯中的佳品。特彆是關於綠茶的殺青、紅茶的發酵、烏龍茶的做青,這些工藝的細緻描述,讓我對手中的每一杯茶都充滿瞭敬意。 書中對於“茶葉加工與品質檢驗”的講解,更是讓我對茶葉的品質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茶葉價格高昂,有些卻相對親民。書中對茶葉內含物質的講解,以及這些物質如何影響茶葉的香氣、滋味和口感,都讓我覺得非常科學和有趣。我開始關注茶葉的産地、采摘時間、以及加工的精細程度,這些都成為瞭我判斷茶葉品質的新維度。書中還提供瞭一些基礎的品質檢驗方法,比如如何通過觀察乾茶的外形、色澤,來初步判斷茶葉的品質,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實用。 最讓我興奮的是,這本書詳細講解瞭“評茶鑒茶”的專業技能。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做”,更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書中對審評的各個環節,從乾茶到茶湯再到葉底,都做瞭深入的剖析。我之前品茶,總是憑感覺,但看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評茶是有標準、有方法的。書中對香氣、滋味的各種細緻形容,如“花果香”、“豆香”、“闆栗香”、“海苔香”,以及“鮮爽”、“醇厚”、“甘甜”、“迴甘”,都讓我對自己的感官有瞭更強的要求。 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品鑒我日常喝的茶葉,並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一開始有些生疏,但隨著練習的深入,我發現自己真的能夠分辨齣一些以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一位實踐的引導者。它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我不再僅僅是享受茶葉的美味,更開始欣賞茶葉背後的故事和工藝。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茶葉讀物。它不僅內容詳實,講解清晰,而且非常注重實踐性和操作性。它讓我對茶葉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大大提升瞭我品鑒茶葉的能力。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茶葉有興趣,並希望成為一名“懂茶”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種“僞茶友”量身定做的“啓濛聖經”。我一直對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每次去茶館,麵對琳琅滿目的茶名和店傢的專業術語,都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隻能隨波逐流,點一杯最保險的綠茶或紅茶。這本書的到來,徹底改變瞭我的窘境,讓我從“門外漢”逐步邁嚮“半個內行”。 首先,我被書中對茶葉分類的清晰梳理所摺服。從六大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的基本特徵,到每個大類下再細分的品種,都做瞭詳盡的介紹。我之前隻知道有綠茶和紅茶,看完書纔知道,原來還有那麼多有趣的茶類,比如黃茶,那種“悶黃”的工藝,以及它獨特的滋味,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書中對於不同茶類的加工工藝的介紹,也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它們的口感和香氣會有如此大的區彆。比如,綠茶的“不發酵”,紅茶的“全發酵”,以及烏龍茶的“半發酵”,這些概念一下子就讓我豁然開朗。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對茶葉“香氣”的描述,簡直是文學性的享受。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香氣名稱,而是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和形容詞,將茶葉的香氣描繪得栩栩如生。比如,龍井的“豆香”,武夷岩茶的“岩韻”和“花果香”,普洱茶的“陳香”和“樟香”,這些描述讓我仿佛能夠聞到茶葉的香氣,並對各種香氣産生瞭強烈的探索欲望。書中還教我如何分辨不同的香氣,比如“火功香”和“乾燥香”的區彆,這讓我意識到,原來聞香也是一門學問。 書中關於“茶葉加工與品質檢驗”的部分,就像一個茶葉的“解剖室”,讓我看到瞭茶葉的內在奧秘。我過去一直以為茶葉的好壞主要看外觀,但看完書我纔明白,內含物質的含量、加工過程的控製,纔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關鍵。書中對於茶葉中各種有效成分的介紹,以及它們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都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更加關注茶葉的來源、采摘的時間,以及加工工藝是否精細,這些都成為瞭我選擇茶葉的新標準。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茶葉審評師技能培訓教程”的部分,它給瞭我一個實操的框架。書中列齣的審評步驟,從乾茶到茶湯再到葉底,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細的指導。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品鑒我平時喝的茶,並記錄下自己的感受。雖然有時候覺得自己的描述還不夠專業,但至少我已經能夠開始有意識地去捕捉茶葉的細節,並嘗試用更準確的詞語去錶達。這本書讓我覺得,品茶不再是一件玄乎的事情,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掌握的技能。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茶葉入門讀物,它係統性地介紹瞭茶葉的基礎知識,並提供瞭大量的實踐指導。它不僅滿足瞭我對茶葉知識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擁有瞭獨立品鑒茶葉的能力。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要瞭解茶葉,並提升自己品茶技能的朋友們。
評分我對茶的熱愛,就像一杯越泡越濃的普洱,雖然初時隻覺醇厚,但深入瞭解後,纔發現其中蘊含著無限的層次和風味。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更深層次的茶之門。我一直覺得,品茶不僅僅是喝,更是一種體驗,一種與自然、與曆史對話的過程。而這本書,正是將這種體驗具象化,並賦予瞭它專業的框架。 書中對“滋味”的解析,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之一。它不隻是簡單地告訴你“好喝”,而是將滋味拆解成酸、甜、苦、澀、鮮等多個維度,並詳細解釋瞭不同維度對茶葉整體風味的影響。我之前喝鐵觀音,總覺得它有一種特彆的“韻味”,看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那不僅僅是香氣,更是它復雜的滋味結構,以及在口腔中留下的“迴甘”和“喉韻”。書中對不同茶類滋味的典型特徵的描述,如綠茶的“鮮爽”,紅茶的“醇厚”,普洱茶的“甘醇”,都讓我對自己的味蕾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茶葉加工與品質檢驗”的章節所吸引。它讓我瞭解到,一片看似普通的茶葉,背後凝聚瞭多少的匠心和工藝。書中對各種加工工藝的講解,如萎凋、殺青、揉撚、發酵、乾燥,都配有詳細的圖示,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每一個步驟對茶葉品質的影響。我之前總覺得紅茶就是紅的,綠茶就是綠的,看完這本書纔知道,原來紅茶的“紅”是因為充分發酵,而綠茶的“綠”是因為殺青阻止瞭發酵。這些知識讓我對茶葉的內在品質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能體會到不同工藝帶來的獨特風味。 這本書的“評茶鑒茶”部分,更是我的“秘密武器”。它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審評流程,從感官審評(外形、色澤、香氣、滋味、葉底)到理化指標的簡要介紹,都讓我覺得非常實用。我開始嘗試在品茶時,有意識地去注意和記錄每一個細節。比如,聞乾茶的香氣,分辨是清香還是濃香;觀察茶湯的湯色,判斷是明亮還是渾濁;品嘗茶湯的滋味,感受是鮮爽還是醇厚。這些練習讓我對茶葉的品質有瞭更客觀的判斷,也讓我能夠更有依據地去評價一款茶的好壞。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茶葉審評師技能培訓教程”的細緻講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方法的引導。書中提供的各種審評錶和記錄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過程更加有條理。我感覺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隻會“喝茶”的人,而是正在朝著一個更專業的方嚮邁進。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導師,一步步地引領我探索茶葉的奧秘,讓我對茶葉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熱愛。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集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茶葉讀物。它不僅滿足瞭我對茶葉知識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它給瞭我一個係統學習和提升茶葉審評技能的平颱。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茶葉有熱情,並希望深入瞭解茶葉的朋友們。
評分我一直認為品茶是一件很雅緻的事情,但苦於沒有門路,每次喝茶都隻是囫圇吞棗,嘗個大概。最近偶然間看到這本書,名字就很大氣,感覺裏麵肯定有很多學問。拿到書後,我的期待果然沒有落空。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從最基礎的茶葉分類,到各種名優茶的詳細介紹,再到復雜的加工工藝,幾乎涵蓋瞭茶葉世界的方方麵麵。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茶葉“滋味”的細緻描繪。以前我對滋味的理解非常模糊,無非就是“甜”、“苦”、“澀”,但這本書卻能將不同的滋味描繪得淋灕盡緻。比如,書中描述綠茶的“鮮爽”,紅茶的“醇厚”,烏龍茶的“花果香”和“焙火香”,這些詞匯一下子就讓我腦海中有瞭更具象的畫麵,也讓我對自己的味蕾有瞭更高的要求。書中還特彆強調瞭“迴甘”,這是一個我以前不太關注的概念,但讀完書我纔明白,那一口茶咽下後,留在口中的那絲絲甘甜,纔是真正衡量一款好茶的重要標準。 書中關於“茶葉加工與品質檢驗”的內容,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以為茶葉就是簡單地采摘下來晾乾,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茶葉的加工過程是多麼的精細和復雜。從萎凋、殺青、揉撚,到發酵、乾燥,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智慧和匠心。比如,綠茶的殺青,不同的溫度和時間,就會導緻茶葉香氣和滋味的巨大差異。而紅茶的發酵,更是將茶葉的內含物質發生奇妙的轉化,産生齣獨特的風味。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實際的品質檢驗方法,比如如何通過聞乾茶的香氣,看茶湯的色澤,甚至觀察葉底的舒展程度來判斷茶葉的品質,這些都非常有啓發性。 我還注意到書中提到瞭“評茶鑒茶”的具體方法,這正是我想學習的。它不僅僅是關於品嘗,更是關於分析和判斷。書中詳細講解瞭審評的各個維度,比如乾茶的外形、色澤、勻整度,茶湯的清澈度、亮度、香氣(高香、濃香、嫩香、純香等)、滋味(鮮爽、醇厚、濃烈、淡雅等),以及葉底的嫩度、勻整度、色澤等。每一個維度都有具體的判定標準,並且配有大量的圖片示例,讓我可以對照學習。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方法,對傢裏現有的幾種茶葉進行審評,雖然一開始還不太熟練,但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品鑒能力在逐步提高。 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茶葉的世界徐徐展現在我麵前。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集,講述著茶葉的生命曆程和背後蘊含的文化。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它滿足瞭我對茶葉知識的渴望,也讓我對未來的品茶之旅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茶葉愛好者的寶藏!我一直對茶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自己的認知停留在“好喝”和“不好喝”的層麵,對於如何品鑒、如何區分各種茶葉的細微差彆,始終摸不著門道。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購入瞭這本書,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它徹底顛覆瞭我對茶葉的認知。 一開始,我被書名裏的“評茶員”吸引瞭,覺得這聽起來專業又神秘。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圖,讓我立刻放鬆下來。書中循序漸進地介紹瞭茶葉的基礎知識,從茶樹的種類、生長環境,到采摘、製作的各個環節,都講解得非常詳盡。我特彆喜歡關於茶葉加工部分的描述,那些關於炒青、揉撚、發酵的細節,讓我仿佛親眼看到瞭茶葉在匠人手中發生的奇妙變化。以前喝綠茶、紅茶,總是覺得它們隻是顔色不同,看完這本書纔知道,原來製作工藝的差異是如此之大,直接影響瞭茶葉的香氣、滋味和口感。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詳細講解瞭不同茶葉的審評方法。我一直以為審評就是憑感覺,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科學的依據和標準。從乾茶的外形、色澤,到茶湯的湯色、香氣、滋味,再到葉底的形態,都有詳細的描述和對比。書中列舉瞭大量的實例,並配有清晰的圖片,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各種審評要點。我開始嘗試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品鑒我日常喝的茶葉,驚喜地發現自己真的能分辨齣一些以前從未注意到的香氣和滋味瞭!比如,以前喝龍井,隻覺得是清香,現在能分辨齣其中的豆香、闆栗香;喝普洱,能感受到它深沉的陳香,而不是簡單的“老茶味”。 這本書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提供瞭大量的實踐指導。書中包含瞭許多練習題和案例分析,引導讀者動手去實踐。我跟著書裏的步驟,嘗試衝泡不同的茶葉,並記錄下自己的品鑒感受。一開始有些生疏,但隨著練習的深入,我越來越得心應手。書中的“茶葉加工與品質檢驗”部分,更是讓我對茶葉的品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茶葉價格高昂,有些則相對親民,這背後蘊含著多少的工藝和品質控製。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茶葉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它不僅知識全麵,講解清晰,而且非常注重實踐性,能夠真正地幫助讀者提升茶葉品鑒和審評的技能。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茶葉有熱情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也會像我一樣,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茶葉樂趣,打開一個全新的茶葉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