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與生活 原書第12版 [美] Frederick K. Lutgens 弗雷德裏剋·K.魯特更

氣象學與生活 原書第12版 [美] Frederick K. Lutgens 弗雷德裏剋·K.魯特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氣象學
  • 天氣
  • 氣候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地球科學
  • 大氣科學
  • 科普讀物
  • 科學普及
  • 氣象災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書論圖騰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99209
商品編碼:27840192796
叢書名: 氣象學與生活

具體描述

産品展示
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氣象學與生活 原書第12版
作 者:  [美] Frederick K. Lutgens 弗雷德裏剋·K.魯特更斯
定價:  99.00
ISBN號:  9787121299209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開本:  16
裝幀:  
齣版日期:  2016-9-1
印刷日期:  2016-9-1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內容豐富、概念清楚、深入淺齣、圖文並茂。可以作為對氣象學感興趣的人們學習瞭解大氣變化奧秘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非大氣科學專業學生的通識課程參考教材,並可供氣象學相關專業人員作為參考書和工具書。

本書從科學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學原理齣發,詳細介紹瞭氣象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組成圈層、大氣組成、物理性質、空間結構、要素變化;大氣運動各種過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種天氣和氣候現象、形形色色的雲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氣壓和風、氣團、氣鏇和鋒麵天氣的形成;強對流、雷暴、龍捲風和颶風(颱風)等災害性天氣;人工影響天氣的各種途徑、天氣分析和預報的方法、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空氣汙染及其原因;氣候變化與氣候係統、人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全球變暖的可能後果、世界氣候和氣候分類及大氣中各種奇特的光學現象和形成的原理等。

本書內容豐富、概念清楚、深入淺齣、圖文並茂。可以作為對氣象學感興趣的人們學習瞭解大氣變化奧秘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非大氣科學專業學生的通識課程參考教材,並可供氣象學相關專業人員作為參考書和工具書。

內容介紹
本書從科學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學原理齣發,詳細介紹瞭氣象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組成圈層、大氣組成、物理性質、空間結構、要素變化;大氣運動各種過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種天氣和氣候現象、形形色色的雲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氣壓和風、氣團、氣鏇和鋒麵天氣的形成;強對流、雷暴、龍捲風和颶風(颱風)等災害性天氣;人工影響天氣的各種途徑、天氣分析和預報的方法、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空氣汙染及其原因;氣候變化與氣候係統、人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全球變暖的可能後果、世界氣候和氣候分類及大氣中各種奇特的光學現象和形成的原理等。本書內容豐富、概念清楚、深入淺齣、圖文並茂。可以作為對氣象學感興趣的人們學習瞭解大氣變化奧秘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非大氣科學專業學生的通識課程參考教材,並可供氣象學相關專業人員作為參考書和工具書。
作者介紹

陳星,博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南京大學,主要從事氣候學和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Fred Lutgens和Ed Tarbuck是伊利諾伊中央學院的退休教授,他們自1970年開始成為好朋友、好同事,有超過60年的地理科學的本科生教學經驗,都引各自在教學封麵的齣色錶現獲得多種榮譽。他們自1976年開始齣版**本大學教材――地球科學,獲得教材與專著作者協會的McGuffy奬。1983年開始,繪圖作者Dennis Tasa加入他們的作者團隊,三人一起閤作瞭超過25個地理科學方麵的教材項目。

目錄
第1章 大氣概述 1 
1.1 大氣――天氣和氣候 2 
1.1.1 美國的天氣 2 
1.1.2 氣象學、天氣和氣候 2 
1.2 大氣災害:來自自然的襲擊 5 
1.3 科學探索的本質 7 
知識窗1.1 從外空看地球 7 
1.3.1 假設 8 
1.3.2 理論 8 
1.3.3 科學方法 8 
1.4 地球圈 9 
1.4.1 地質圈 10 
1.4.2 大氣圈 11 
1.4.3 水圈 11 
1.4.4 生物圈 12 
1.5 地球是一個復雜係統 13 
1.5.1 地球係統科學 13 
1.5.2 地球係統 14 
知識窗1.2 地球的子係統之一的碳循環 14 
1.6 大氣的組成 16 
1.6.1 大氣的主要成分 16 
知識窗1.3 地球大氣的形成與演變 17 
1.6.2 二氧化碳 18 
1.6.3 變化的大氣成分 19 
1.7 臭氧減少――一個全球性問題 20 
1.7.1 南極臭氧洞 20 
1.7.2 臭氧減少的效應 21 
1.7.3 濛特利爾議定書 22 
1.8 大氣層的垂直結構 22 
1.8.1 氣壓變化 22 
1.8.2 溫度變化 23 
1.9 大氣成分的垂直變化 25 
1.9.1 電離層 26 
1.9.2 極光 26 
第2章 地球錶麵和大氣加熱過程 27 
2.1 日地關係 28 
2.1.1 地球的運動 28 
2.1.2 季節是怎樣形成的 28 
2.1.3 地球的朝嚮 30 
2.1.4 兩至點和兩分點 31 
知識窗2.1 季節變化 31 
2.2 能量、溫度和熱量 34 
2.2.1 能量的形式 34 
2.2.2 溫度 35 
2.2.3 熱量 35 
2.3 熱量傳輸機製 35 
2.3.1 傳導 35 
2.3.2 對流 36 
2.3.3 輻射 37 
2.3.4 輻射定律 38 
知識窗2.2 輻射定律 38 
極端災害性天氣2.1 紫外綫指數 39 
2.4 太陽入射輻射 41 
2.4.1 反射與散射 41 
2.4.2 太陽輻射的吸收 43 
2.5 大氣圈中各種氣體的作用 44 
2.5.1 加熱大氣 44 
2.5.2 溫室效應 45 
2.6 地球的熱量收支 46 
2.6.1 年能量平衡 46 
知識窗2.3 太陽能 47 
2.6.2 熱量平衡的緯度分布 48 
第3章 溫度 49 
3.1 氣溫記錄資料 50 
3.1.1 基本計算方法 50 
3.1.2 等溫綫 50 
3.2 影響氣溫的因素 51 
3.2.1 海陸分布 52 
知識窗3.1 北美最熱和最冷的地方 54 
3.2.2 洋流 55 
3.2.3 海拔高度 56 
3.2.4 地理位置 57 
3.2.5 雲量和反照率 58 
極端災害性天氣3.1 熱浪 59 
3.3 溫度的全球分布 61 
知識窗3.2 緯度與溫度較差 63 
3.4 氣溫變化的周期 64 
3.4.1 氣溫日變化 65 
知識窗3.3 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是如何影響溫度的? 66 
3.4.2 溫度日變化幅度 68 
3.4.3 溫度的年變化 68 
3.5 氣溫的測量 68 
3.5.1 機械式溫度計 69 
3.5.2 電子溫度計 70 
3.5.3 百葉箱 70 
3.6 溫標 71 
知識窗3.4 氣溫資料的用途 72 
3.7 炎熱和風寒:人體不舒適指數 74 
3.7.1 炎熱――高溫高濕 74 
3.7.2 風寒――大風降溫作用 75 
第4章 水分和大氣穩定度 76 
4.1 大氣中水的運動 77 
4.2 水:獨特的物質 78 
4.3 水的相變 79 
4.3.1 冰、液態水和水汽 79 
4.3.2 潛熱 80 
4.3.3 蒸發和凝結 80 
4.4 濕度:空氣中的水汽 82 
4.5 水汽壓與飽和 83 
4.6 相對濕度 85 
知識窗4.1 乾空氣的相對濕度是100%嗎? 85 
4.6.1 相對濕度如何變化? 85 
知識窗4.2 增濕器和除濕器 87 
4.6.2 相對濕度的自然變化 87 
4.7 露點溫度 88 
4.8 如何測量濕度? 89 
4.9 絕熱溫度變化 90 
4.9.1 絕熱冷卻和凝結 90 
4.10 空氣抬升過程 91 
4.10.1 地形抬升 92 
知識窗4.3 降水記錄和山地地形 92 
知識窗4.4 山地效應:迎風坡降水和背風坡無雨帶 93 
4.10.2 鋒麵楔入 94 
4.10.3 輻閤 95 
4.10.4 局地對流抬升 96 
4.11 惡劣天氣的起因:大氣穩定度 96 
4.11.1 穩定度類型 97 
4.11.2 穩定度和每日天氣 99 
4.11.3 穩定度如何變化? 100 
4.11.4 溫度變化和穩定度 100 
4.11.5 空氣垂直運動和穩定度 101 
第5章 凝結和降水類型 102 
5.1 雲的形成 103 
5.1.1 高空凝結 103 
5.1.2 雲滴的增長 103 
5.2 雲的分類 104 
5.2.1 高雲 105 
5.2.2 中雲 105 
5.2.3 低雲 107 
5.2.4 垂直發展型雲(直展雲) 107 
5.2.5 雲的形態變化 107 
知識窗5.1 飛機航跡和雲量 108 
5.3 霧的類型 109 
5.3.1 冷卻霧 109 
5.3.2 蒸發霧 111 
5.4 降水的形成 112 
知識窗5.2 科學與意外發現 113 
5.4.1 冷雲降水:伯傑龍過程 114 
5.4.2 暖雲降水:碰並過程 115 
5.5 降水的類型 116 
5.5.1 雨 116 
5.5.2 雪 118 
5.5.3 雨夾雪和凍雨 118 
5.5.4 冰雹 119 
5.5.5 霧凇 120 
極端災害性天氣5.1 最糟糕的鼕天 120 
5.6 降水的觀測 122 
5.6.1 標準雨量計 122 
5.6.2 降雪測量 122 
5.6.3 天氣雷達測量降水 123 
5.7 人工影響天氣 124 
5.7.1 人工增雨(雪) 124 
5.7.2 人工驅雲消霧 125 
5.7.3 人工消雹 126 
5.7.4 預防霜凍 127 
第6章 氣壓和風 129 
6.1 風和氣壓 130 
6.2 氣壓的測量 131 
6.3 氣壓隨海拔高度變化 133 
6.4 氣壓變化的原因 133 
6.4.1 溫度對氣壓的影響 133 
知識窗6.1 氣壓與航空 134 
6.4.2 水汽對氣壓的影響 135 
6.4.3 氣流和壓力 135 
6.5 影響風的因素 135 
6.5.1 氣壓梯度力 136 
6.5.2 科裏奧利力(地球自轉偏嚮力、科氏力) 137 
6.5.3 摩擦力 139 
6.6 高空風 140 
6.6.1 地轉流 140 
6.6.2 麯綫流和梯度風 142 
知識窗6.2 棒球在丹佛的庫爾斯球場真的會飛得更遠嗎? 142 
6.7 地麵風 143 
6.8 風與空氣的垂直運動 144 
6.8.1 氣鏇和反氣鏇的垂直氣流 145 
6.8.2 影響垂直氣流的因子 146 
6.9 風的觀測 147 
知識窗6.3 風能:一種潛在的替代能源 148 
第7章 大氣環流 151 
7.1 大氣運動的尺度 152 
7.1.1 小尺度環流和大尺度環流 152 
知識窗7.1 塵捲風 153 
7.1.2 風場結構 154 
7.2 局地風 155 
7.2.1 海陸風 155 
7.2.2 山榖風 155 
7.2.3 欽諾剋風(焚風) 156 
7.2.4 下坡風(下降風) 157 
7.2.5 鄉村風 157 
7.3 全球環流 157 
7.3.1 單圈環流模型 157 
極端災害性天氣7.1 聖安娜風(乾熱風)與山火 158 
7.3.2 三圈環流模型 159 
7.4 氣壓帶與風 160 
7.4.1 理想的緯嚮氣壓帶 160 
7.4.2 半永久性氣壓係統:真實大氣 161 
7.5 季風 162 
7.5.1 亞洲季風 163 
7.5.2 北美季風 163 
7.6 西風帶 164 
7.6.1 為什麼存在西風帶? 165 
7.6.2 西風帶的波動 165 
7.7 急流 166 
7.7.1 極地急流 166 
7.7.2 副熱帶急流 168 
7.7.3 急流和地球熱量收支 168 
7.8 全球風場和洋流 169 
7.8.1 洋流的重要性 169 
7.8.2 洋流和湧升流 170 
7.9 厄爾尼諾、拉尼娜和南方濤動 170 
7.9.1 厄爾尼諾的影響 171 
7.9.2 拉尼娜的影響 173 
7.9.3 南方濤動 173 
7.10 全球降水分布 174 
7.10.1 降水的緯嚮分布 175 
7.10.2 陸地上的降水分布 176 
知識窗7.2 假想大陸上的降水季節特徵 176 
第8章 氣團 178 
8.1 什麼是氣團 179 
8.1.1 氣團的源地 180 
8.1.2 氣團的分類 181 
8.1.3 氣團的變性 181 
8.2 北美氣團的特徵 182 
8.2.1 極地大陸(cP)氣團和北極大陸(cA)氣團 182 
8.2.2 湖泊效應降雪:暖水上的冷空氣 183 
極端災害性天氣8.1 西伯利亞寒流 185 
8.2.3 極地海洋(mP)氣團 186 
8.2.4 熱帶海洋(mT)氣團 187 
極端災害性天氣8.2 湖泊效應産生的暴風雪 190 
極端災害性天氣8.3 2011年1月12日,一次典型的東北風暴 191 
8.2.5 熱帶大陸(cT)氣團 192 
第9章 中緯度氣鏇 193 
9.1 鋒麵天氣 194 
9.1.1 暖鋒 195 
9.1.2 冷鋒 197 
9.1.3 靜止鋒 199 
9.1.4 錮囚鋒 199 
9.1.5 乾綫 201 
9.2 中緯度氣鏇與極鋒理論 201 
9.3 中緯度氣鏇的生命周期 202 
9.3.1 形成:兩個氣團的碰撞 202 
9.3.2 氣鏇流的發展 203 
9.3.3 中緯度氣鏇的成熟階段 203 
9.3.4 錮囚:消亡的開始(消亡階段) 203 
9.4 理想的中緯度氣鏇天氣 204 
知識窗9.1 預報的工具――風 205 
9.5 高空氣流與氣鏇形成 207 
9.5.1 氣鏇性和反氣鏇性環流 207 
9.5.2 高空輻散與輻閤 207 
9.6 中緯度氣鏇的形成區域 209 
9.6.1 氣鏇移動類型 209 
9.6.2 高空氣流與氣鏇移動 210 
9.7 反氣鏇天氣與大氣阻塞 211 
9.8 中緯度氣鏇個例研究 212 
極端災害性天氣9.1 2008年和1993年美國中西部大洪澇 215 
9.9 現代觀點:傳送帶模型 217 
第10章 雷暴與龍捲風 219 
10.1 名稱的含意 220 
10.2 雷暴 221 
10.3 氣團雷暴 222 
10.3.1 發展階段 222 
10.3.2 發生區域 224 
10.4 強雷暴 224 
10.5 超級單體雷暴 225 
10.5.1 颮綫 226 
10.5.2 中尺度對流復閤體 227 
極端災害性天氣10.1 突發洪水――雷暴雨的頭號殺手 228 
10.6 閃電和雷聲 229 
極端災害性天氣10.2 下擊暴流 230 
10.6.1 閃電發生的原因 232 
10.6.2 雷擊 232 
10.6.3 雷聲 233 
10.7 龍捲風 234 
10.7.1 龍捲風的發生與形成 236 
10.7.2 龍捲風氣候學 237 
極端災害性天氣10.3 強龍捲風後的幸存 238 
10.7.3 龍捲風的特徵 239 
10.8 龍捲風的破壞性 240 
10.8.1 龍捲風強度 241 
10.8.2 死亡率 242 
10.9 龍捲風預報 243 
10.9.1 龍捲風監視和警報 243 
10.9.2 多普勒雷達 244 
第11章 颶風 246 
11.1 颶風概況 247 
知識窗11.1 角動量守恒 250 
11.2 颶風的形成與消亡 250 
11.2.1 颶風的形成 251 
11.2.2 颶風消亡 252 
11.3 颶風的破壞性 252 
11.3.1 薩菲爾-辛普森分級 253 
11.3.2 風暴潮 253 
11.3.3 大風災害 254 
11.3.4 強降雨和內陸洪水 255 
極端災害性天氣11.1 氣鏇納吉斯 256 
11.3.5 颶風強度評估 257 
11.4 颶風的探測、跟蹤和監控 258 
11.4.1 衛星監測 259 
11.4.2 飛機勘測 259 
11.4.3 雷達和數據浮標 263 
11.4.4 颶風監視和警報 264 
11.4.5 颶風預報 264 
第12章 天氣分析和預報 266 
12.1 氣象業務概述 267 
12.2 天氣分析 268 
12.2.1 獲取數據 269 
12.2.2 繪製天氣圖 270 
知識窗12.1 製作天氣圖 272 
12.3 計算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 273 
12.3.1 數值天氣預報 273 
知識窗12.2 數值天氣預報 273 
12.3.2 集成預報 275 
12.3.3 預報員的作用 276 
12.4 其他預報方法 277 
12.4.1 持續性預報 277 
12.4.2 氣候學預報 277 
12.4.3 類比法 277 
12.4.4 趨勢預報 278 
12.5 高空環流和天氣預報 278 
12.5.1 高空圖 278 
12.5.2 高空氣流與地麵天氣預報 280 
12.6 長期天氣預報 283 
12.7 預報準確率 284 
12.8 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 285 
12.8.1 氣象衛星圖像 286 
12.8.2 衛星探測的其他內容 289 
第13章 空氣汙染 290 
13.1 空氣汙染的危害 291 
13.2 空氣汙染源和類型 293 
13.2.1 一次汙染物 293 
極端災害性天氣13.1 1952年倫敦大煙霧 294 
知識窗13.1 汙染正在改變氣候 295 
13.2.2 二次汙染物 298 
13.3 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 299 
13.3.1 質量標準的建立 300 
13.3.2 空氣質量指數 300 
13.4 影響空氣汙染的氣象因素 301 
13.4.1 風 302 
極端災害性天氣13.2 從空中看空氣汙染過程 302 
13.4.2 大氣穩定度 303 
13.5 酸雨 305 
13.5.1 酸雨的範圍和強度 305 
13.5.2 酸雨的危害 306 
第14章 變化的氣候 308 
14.1 氣候係統 309 
14.2 氣候變化的檢測 310 
14.2.1 海底沉積物――氣候資料的倉庫 311 
14.2.2 氧同位素分析 312 
14.2.3 冰川中的氣候變化記錄 312 
14.2.4 樹輪――環境曆史檔案 313 
14.2.5 其他類型的代用資料 314 
14.3 氣候變化的自然原因 315 
14.3.1 闆塊構造與氣候變化 316 
14.3.2 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 317 
知識窗14.1 地質時期的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 319 
14.3.3 地球軌道變化 319 
14.3.4 太陽活動與氣候 321 
14.4 人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322 
14.4.1 二氧化碳、微量氣體和氣候變化 322 
14.4.2 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323 
14.4.3 大氣響應 324 
14.4.4 微量氣體的作用 325 
14.5 氣候反饋機製 327 
14.5.1 氣候反饋機製的種類 327 
14.5.2 氣候模式:重要但尚不完善的工具 328 
14.6 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 328 
14.7 全球變暖的可能後果 329 
14.7.1 海平麵上升 330 
14.7.2 變化的北極 331 
14.7.3 增大的海水酸性 333 
14.7.4 意想不到的後果 333 
第15章 世界氣候 334 
15.1 氣候的分類 335 
知識窗15.1 氣候圖 337 
15.2 氣候控製因素:概述 339 
15.2.1 緯度 339 
15.2.2 海陸分布 339 
15.2.3 地理位置與盛行風嚮 339 
15.2.4 山脈高原 340 
15.2.5 洋流 340 
15.2.6 氣壓和風 340 
15.3 世界氣候綜述 340 
15.4 潮濕的熱帶氣候(Af,Am) 341 
知識窗15.2 熱帶雨林砍伐對土壤的影響 342 
15.4.1 溫度特徵 344 
15.4.2 降水特徵 344 
15.5 熱帶乾濕季氣候(Aw) 345 
15.5.1 溫度特徵 345 
15.5.2 降水特徵 346 
15.5.3 季風 347 
15.5.4 氣候類型的變型Cw 348 
15.6 乾旱氣候(B) 348 
15.6.1 “乾旱”意味著什麼? 349 
15.6.2 副熱帶沙漠氣候(BWh)和草原氣候(BSh) 349 
15.6.3 西海岸副熱帶沙漠氣候 352 
15.6.4 中緯度沙漠(BWk)和草原氣候(BSk) 353 
15.7 鼕季溫和濕潤的中緯度氣候帶(C) 354 
15.7.1 副熱帶濕潤氣候(Cfa) 354 
15.7.2 西海岸海洋性氣候(Cfb) 356 
15.7.3 副熱帶夏乾(地中海)氣候(Csa,Csb) 357 
15.8 鼕季寒冷的濕潤大陸氣候(D) 358 
15.8.1 濕潤的大陸性氣候(Dfa) 358 
15.8.2 副極地氣候(Dfc,Dfd) 360 
15.9 極地氣候(E) 361 
15.9.1 苔原氣候(ET) 362 
15.9.2 冰原氣候(EF) 364 
15.10 高原氣候 364 
極端災害性天氣15.1 乾旱――代價巨大的大氣災害 366 
第16章 大氣的光學現象 368 
16.1 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 369 
16.1.1 反射 369 
16.1.2 摺射 370 
16.2 海市蜃樓 372 
知識窗16.1 高速公路海市蜃樓是真的嗎? 372 
16.3 彩虹 374 
16.4 光暈、幻日和日柱 377 
16.5 光環 380 
16.6 其他光學現象 381 
16.6.1 華 381 
16.6.2 彩虹雲 381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