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隻有罪知道(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 | 開本: | 4 |
| 作者: | 作者:(英)薇兒·麥剋德米德|譯者:張超斌 | 頁數: | 287 |
| 定價: | 45.0 | 齣版時間: | 2016-09-01 |
| ISBN號: | 9787313155375 | 印刷時間: | 2016-09-01 |
| 齣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 版次: | 1 |
| 印次: | 1 | | |
目錄: 01 無聲的證人:犯罪現場
02 焦糊的吸引力:火災現場調查
03 人類的鑒證幫手:昆蟲學
04 屍體的秘密:病理學
05 藥物的奧妙:毒理學
06 duyiwuer的印跡:指紋鑒定
07 基因的指證:血跡與DNA
08 死者的尊嚴:人類學
09 思想的索引:麵貌復原技術
10 科技與應用:數字取證
11 犯罪行為的動機:鑒證心理學
12 規則的束縛:法庭
結語 精 彩 頁: 大詩人約翰·鄧恩(JohnDonne)說過:“民吾同胞也,孰死非我冤?我其為誰者?人類之一員!”這句話具有極重要的道德感,但除此之外,毋庸置疑的是,當突然而至的暴力死亡與我們自己的生命有所聯係時,無論這個聯係多麼微弱,總會對我們産生更大的情感波動。所以牛津一所小型女校校友瑞鞦·麥剋萊恩一案對我的觸動極大。我與她不熟,但與她和她的命運卻有著一絲親切感。
瑞鞦·麥剋萊恩是聖希爾達學院的大學生,19歲那年成為約翰·坦納的女友。1991年4月13日,也就是兩人交往10個月後,坦納嚮她求婚。對於任何一個女孩子而言,這樣的大事都會迫不及待地要跟親近的人分享。但接下來的幾天,瑞鞦在聖希爾達學院或整間大學裏的朋友都沒再見過她。她勤學好問,對人友好,熱情開朗,誰都不肯相信她會不辭而彆。坦納給她的寄
宿傢庭打電話,說要跟她談談,可室友也不知道她的行蹤。
經過五天的擔驚受怕之後,學校領導嚮警察報告瞭瑞鞦失蹤一事。警察聯係瞭在諾丁漢讀大學的坦納,他說後一次見到她是在1991年4月14日晚上。他當時從牛津車站乘火車迴諾丁漢,她在站颱上跟他揮手告彆。他們在車站自助餐廳遇到的一位長發年輕人提議順便送她迴阿蓋爾街的住所。
坦納與警方閤作,協助瞭搜尋,在電視上重現瞭他從牛津車站離開的過程,試圖激發可能見過瑞鞦的人的記憶。人們相信他是diyi位參加這種電視重現的凶手。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他情緒激動地告訴朋友和記者們,說他和瑞鞦兩情相悅,正準備結婚。但警方懷疑坦納有所隱瞞,於是提前安排記者問他一些關鍵問題,比如“你是否殺瞭瑞鞦?”他迴答時極不自然,且沒有絲毫感情,令警察更加肯定他對瑞鞦失蹤一事瞭解更多內情。
警察搜查瞭瑞鞦在阿蓋爾街與朋友同住的屋子。一切似乎都井然有序,地闆沒有移動的跡象,其他東西也都沒有疑點。偵探們無法找到能夠用於逮捕坦納或至少給他施壓的證據,因而深感絕望。蛙人搜索瞭徹爾維爾河,其他警員則在附近的灌木林中進行地毯式搜索。
警察聯係瞭地方委員會,查證阿蓋爾街的那所房子是否有地下室。對方說雖然沒有地下室,街上有些房子下麵卻有柱子支撐,這就意味著地闆下麵還有空間。
得到這一消息,警方於5月2日再次對這所房子進行瞭搜索。這一次,他們在樓梯下麵發現瞭部分木乃伊化的瑞鞦的屍體。坦納將她塞進樓梯闆底部20厘米的空隙中,然後推到地闆下方。雖已死亡18天,她的屍體並未怎麼腐爛:從多孔磚透進來的溫暖乾燥的空氣風乾瞭她的皮膚。
找到屍體隻是謀殺案調查diyi階段的終結,卻是法醫病理學傢對被告人提起訴訟這一關鍵過程的開始。在瑞鞦·麥剋萊恩一案中,這一任務落到瞭蓋伊醫院法醫學科主任伊恩·韋斯特(IainWest)的肩上。屍體解剖過程中,他發現瑞鞦的喉頭左側有一處1厘米的淤青,右側則有4處。他拍下這些淤青和斑點—她麵部和眼睛裏的齣血點。通過內部器官檢查,他發現喉嚨裏的喉部韌帶斷裂。所有這些創傷都錶明是窒息緻死。另外,她頭皮上缺瞭一撮頭發,韋斯特相信瑞鞦扯掉頭發是為瞭減輕喉部壓力而做齣的絕望舉動。當警方帶著從伊恩·韋斯特那裏得到的確鑿證據對質約翰·坦納時,他開口承認殺瞭瑞鞦。審判時,他說:“我充滿怒火地使勁打她,又用手掐住
她的脖子。我一定是失去瞭控製,因為我對之後的事情印象非常模糊。”他宣稱是在瑞鞦承認齣軌之後將她殺死,接著在她haowu生機的屍體旁邊躺瞭一夜。第二天早上,他找到一個藏匿她的閤適地點,把屍體從櫥櫃的空隙中拖過去,然後乘火車迴到諾丁漢。坦納被判終身監禁,2003年獲釋後迴到瞭故鄉新西蘭。
P62-P64 內容提要: 薇兒·麥剋德米德所著的《隻有罪知道(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是一部講述犯罪現場分析和法庭鑒證科學的非虛構作品,完整記錄瞭英國兩百年犯罪鑒證的發展史。作者通過對鑒證科學發展的研究梳理,將刑偵過程中的法證科學分門彆類,例如犯罪現場調查、毒理學分析、犯罪心理學分析等等。此外,作者結閤對業界級zhuanjia采訪、zhuming案件分析以及其個人的親身經曆,為讀者展現瞭與犯罪小說截然不同的真實犯罪分析。事實上,真實案件的偵破過程,往往要比小說傢筆下的虛構情節更具有戲劇性,震撼人心。
書中除瞭很多引人入勝的細節描寫外,還有一些讓人吃驚和意外的事實。作者搜集案例的時間跨度很廣,不僅展現瞭西方早期法證科學的誕生過程,還為我們呈現瞭多種多樣的現代犯罪的破案方法。
總之,無論世界如何轉變,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我們對犯罪鑒證的癡迷永遠不會消失。
在犯罪、推理小說領域,英國作傢人纔輩齣,從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到阿加莎·剋裏斯蒂的波洛,再到近年來被譽為英國受歡迎的女性犯罪作傢薇兒·麥剋德米德,推理小說的類型與題材隨著技術、時代變革日新月異,但無論小說中的犯罪手法如何高超、犯罪案情如何錯綜復雜,推理小說都是依據真實犯罪鑒證科學的發展而延伸的,從犯罪現場到法庭鑒證,鑒證科學的主旨至今未變——即一個犯罪現場、一具屍體或者是一根頭發,都能解開事實的真相,展現司法公正。 作者簡介: 薇兒·麥剋德米德(Val McDermid) 英國推理小說女王、電視颱禦用作傢,被譽為繼柯南·道爾、阿加莎·剋裏斯蒂後英國推理小說界新代言人,獲奬無數,囊括瞭金匕首奬、埃德加奬、安東尼奬、巴裏奬等一係列shijieji推理大奬,並榮獲代錶著推理作傢終身成就的英國的鑽石匕首奬。
主要作品有林賽·戈登係列(Lindsay Gordon series)、凱特·布蘭尼根係列(Kate Brannigan series)、《刑場》(A Place of Execution)、《遙遠的迴聲》(The Distant Echo)、《暗黑領域》(A Darker Domain)等,目前全球已有四十種語言的譯本,纍計銷量達韆萬冊。其作品也經常被搬上熒幕,經典的罪案英劇《心理追凶》 就齣自其手。
《迷失的呼喚》 一部關於失去、記憶與救贖的深刻故事。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小說中,作傢以細膩的筆觸,深入探索瞭童年創傷對個人命運的長久影響,以及在迷茫與痛苦中追尋真相的艱難旅程。故事圍繞著主人公莉莉展開,她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失去瞭父母,也失去瞭部分重要的童年記憶。這場災難不僅奪走瞭她最親近的人,更在她心中留下瞭難以填補的空白,讓她在成年後依舊被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和對過去不甚清晰的片段所睏擾。 莉莉成年後,成為瞭一名小有名氣的記者,她習慣用理性分析和事實來武裝自己,試圖以此來對抗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不安。然而,當一起看似普通的失蹤案齣現在她麵前時,案件中的種種細節,尤其是受害者傢庭的悲痛以及其中隱藏的相似之處,卻意外地觸動瞭她內心最深處的隱痛。她發現,自己對這個案件産生瞭超乎尋常的關注,仿佛其中隱藏著與她自身命運相關的綫索。 隨著調查的深入,莉莉逐漸意識到,這起失蹤案並非錶麵上那麼簡單。受害者並非憑空消失,而是可能捲入瞭一個精心策劃的陰謀之中。而這個陰謀,似乎與她童年時期那場改變她一生的車禍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那些破碎的記憶,那些曾經被壓抑的畫麵,開始如同潮水般湧上心頭,讓她不得不直麵自己一直試圖逃避的過去。 作傢巧妙地編織瞭兩條敘事綫索:一條是莉莉在當下進行的對失蹤案的調查,另一條則是她試圖拼湊起童年零碎記憶的過程。通過對莉莉內心世界的細緻刻畫,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內心的掙紮與痛苦。她既渴望揭開真相,找到失蹤者的下落,更是渴望通過找迴失落的記憶,理解那場車禍背後隱藏的真相,從而完成對自己靈魂的救贖。 在調查過程中,莉莉遇到瞭一係列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看似無辜卻深藏秘密的親友,有冷酷無情卻洞悉一切的幕後推手,也有在黑暗中為她提供幫助的神秘力量。每一個人物的齣現,都為故事增添瞭新的懸念,也讓莉莉的處境更加凶險。她必須在信任與懷疑之間小心翼翼地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莉莉的調查並非一帆風順。她遭遇過阻礙、威脅,甚至生命危險。然而,她內心的正義感和對真相的執著,驅使她不斷嚮前。她運用記者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邏輯分析能力,層層剝繭,逐步接近事件的核心。她開始意識到,這場失蹤案與多年前的一起陳年舊案有著密切的關聯,而當年涉案的關鍵人物,很有可能就是她童年記憶中模糊的身影。 隨著記憶的逐漸清晰,莉莉發現,她童年所經曆的,遠比她自己想象的要復雜和殘酷得多。那些曾經被認為是意外的事件,背後隱藏著人性的貪婪、背叛與仇恨。她曾經天真無邪的童年,早已被捲入瞭成年人世界的陰謀之中。而她車禍後失憶,或許並非巧閤,而是有人刻意為之,以抹去她作為目擊者的證據。 作傢在展現驚險刺激的調查過程的同時,也著重刻畫瞭人物的情感變化。莉莉從一個被過去陰影籠罩、對生活充滿迷茫的女性,逐漸成長為一個勇敢、堅韌、有力量的獨立個體。她不再逃避,而是選擇直麵過去,用真相來治愈自己內心的創傷。在這個過程中,她也學會瞭原諒,不僅是原諒那些傷害過她的人,更是原諒那個曾經因為恐懼而選擇遺忘的自己。 小說的高潮部分,真相如同火山爆發般噴湧而齣。莉莉最終找到瞭失蹤者的下落,也揭開瞭當年車禍和一係列事件背後的驚天秘密。她發現,當年那個看似平靜的村莊,隱藏著一個扭麯的傢族秘密,而這個秘密,是無數人的命運被無情地踐踏和摧毀。罪惡的根源,深深地埋藏在人性的黑暗角落,而揭露它,需要付齣巨大的勇氣和代價。 《迷失的呼喚》不僅僅是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懸疑小說,更是一部對人性深處的探索。作傢通過莉莉的經曆,嚮讀者展現瞭創傷如何改變一個人,又如何通過追尋真相而獲得救贖。故事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但也充滿瞭希望。莉莉最終並沒有沉溺於過去的痛苦,而是選擇帶著傷痕,繼續勇敢地生活,並且用自己的方式,為那些被壓抑的真相,發聲。 這本書讓讀者思考,記憶究竟是什麼?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記錄,還是我們內心深處對過去的解讀?而當記憶被抹去,真相被掩埋時,我們又該如何去尋找那條通往正義與平和的道路?《迷失的呼喚》以其引人入勝的情節、豐滿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題,定能給每一位讀者帶來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並在閤上書頁後,引發長久的思考。它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總有一絲微弱的呼喚,指引著我們走嚮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