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心房颤动微创外科学
定价:180.00元
作者:梅举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3131841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十余位从事心房颤动(房颤)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专家撰写而成,汇集了当代房颤微创外科的*成就与进展。本书从心脏应用解剖、房颤发病机制研究入手,详细阐释了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原理和各种技术,内容涉及房颤的导管介入消融手术、经典的Cox迷宫Ⅲ型手术、射频消融Cox迷宫Ⅳ型手术、冷冻消融Cox迷宫Ⅳ型手术、*的“杂交”技术,以及单纯性房颤的微创外科治疗技术,房颤合并心脏瓣膜病、冠心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技术。并重点介绍了梅氏微创房颤手术、微创右胸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应用双极消融钳行Cox迷宫Ⅳ型手术的详细技术。此外,对于房颤外科手术麻醉及围术期处理也有相关的内容介绍。全书贯穿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内容丰富、技术新颖、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临床医师和医学生阅读,尤其适合于从事房颤研究的心血管内科、外科、麻醉、重症监护的医师及医学生的学习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梅 举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1979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西安,现空军军医大学)军医系,同时参军入伍。1984年获得学士学位,并同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现海军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在上海长海医院心胸外科工作,1991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现海军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任长海医院心胸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人才引进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工作。现任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获得者,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微创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亚洲心胸外科协会委员;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国际心血管病杂志》、Ann Thorac Surg中文杂志、Innovations: Technology and Techniques in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Surgery中文杂志等10余家杂志编委。从事心胸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30余年,师从我国的心血管外科专家蔡用之、汪曾炜、张宝仁教授,对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冠心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胸部大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及微创外科治疗有很高的造诣。1996年开始房颤的研究,在国际上独创梅氏微创房颤手术(全胸腔镜下左胸径路微创房颤手术)和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钳消融房颤手术术式,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一站式微创外科心外膜/导管心内膜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上述研究均获得了良好的远期效果。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开展了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在早提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概念及手术指征、围术期处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并创新一项人工腱索技术修复二尖瓣病变。在微创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G),是早开展胸部大血管病“杂交”手术的专家之一。施行各类心血管手术12 000余例,成功率达到98%以上,居国际水平。在、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0本。承担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5项。 梅 举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1979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西安,现空军军医大学)军医系,同时参军入伍。1984年获得学士学位,并同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现海军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在上海长海医院心胸外科工作,1991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现海军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任长海医院心胸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人才引进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工作。现任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获得者,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微创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亚洲心胸外科协会委员;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国际心血管病杂志》、Ann Thorac Surg中文杂志、Innovations: Technology and Techniques in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Surgery中文杂志等10余家杂志编委。从事心胸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30余年,师从我国的心血管外科专家蔡用之、汪曾炜、张宝仁教授,对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冠心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胸部大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及微创外科治疗有很高的造诣。1996年开始房颤的研究,在国际上独创梅氏微创房颤手术(全胸腔镜下左胸径路微创房颤手术)和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钳消融房颤手术术式,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一站式微创外科心外膜/导管心内膜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上述研究均获得了良好的远期效果。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开展了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在早提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概念及手术指征、围术期处理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并创新一项人工腱索技术修复二尖瓣病变。在微创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G),是早开展胸部大血管病“杂交”手术的专家之一。施行各类心血管手术12 000余例,成功率达到98%以上,居国际水平。在、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0本。承担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5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心房颤动,这个“沉默的杀手”,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而传统的手术方式又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因此,微创治疗的兴起,恰好填补了这一巨大的空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各种微创介入技术,比如不同类型导管的特点、标测系统的应用,以及消融能量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面对复杂房颤病例时,比如肺静脉狭窄、心房内巨创、或合并其他结构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微创手术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将会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抗凝、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以及对患者的康复指导。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手术的最终成败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作者梅举教授在这一领域的深厚造诣,必将为这本书增添更多实践价值和前瞻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硬核”。“现代心房颤动微创外科学”,光是这个题目,就足以吸引任何关注心脏病治疗前沿的医生。心房颤动,这个在日常工作中频繁遇到的复杂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不断探索的课题。而“微创”二字,更是代表了外科技术的一大飞跃,意味着更少的创伤,更快的恢复,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我非常想了解书中对各种现代微创消融技术的分类和阐述。例如,导管消融中的肺静脉隔离技术,是否会详细介绍其适应症、禁忌症、术中操作要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涵盖一些更前沿的技术,比如肺静脉电隔离的改良方法,或者针对房颤不同类型(如前庭性房颤、后壁房颤)的精准消融策略。 此外,微创手术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精密的术前评估和周全的术后管理。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如何利用影像学技术(如CT、MRI)进行术前评估,以及术后如何通过随访监测来判断疗效和及时发现复发,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梅举教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想必会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导。
评分收到这本书,光是看书名就觉得分量十足。“现代心房颤动微创外科学”,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直接点出了当今心脏病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方向。心房颤动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而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就是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我个人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不同消融技术在治疗阵发性、持续性以及复发性心房颤动时的选择和应用。例如,脉冲电场消融(PEA)作为一种较新的技术,在保护心肌组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不知道书中是否会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对比。另外,导管消融过程中,如何精准识别和隔离病灶,以及如何评估消融效果,也都是非常关键的细节,期待书中能有深入的探讨。 这本书的作者,梅举教授,在心血管领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他的经验和见解无疑是本书的灵魂所在。我希望书中不仅能介绍技术本身,还能涵盖一些临床决策的思路,比如如何平衡手术风险与获益,如何处理术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如何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毕竟,微创手术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和精细化的操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简洁而有力,传递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心房颤动这个疾病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心跳不齐”,背后牵涉到复杂的电生理机制,以及对患者心脑血管系统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微创外科学”这个方向,更是将我们从传统的“开大刀”时代,带入了精细化、精准化治疗的新纪元。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对哪些具体的微创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比如,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的原理、适应症、技术要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房颤类型中的应用效果。此外,导管技术的进步,例如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消融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相关内容的深入剖析。 再者,微创手术的成功也离不开术前对患者的精准评估和术后随访。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如何识别适合微创手术的患者,以及术后如何进行规范化的抗凝和抗心律失常治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关于心房颤动微创治疗的指南,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但从封面和目录看,就觉得它切中了当下医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且关键的方向。现代医学的进步,尤其是在介入治疗方面,总是让人惊叹。心房颤动,这个我们临床上非常熟悉的复杂心律失常,过去常常需要大型手术,对患者创伤大,恢复期长。而“微创”这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革命性的改变,意味着更小的切口,更少的出血,更快的康复,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极大提升。 这本书以“现代”为题,预示着它会涵盖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理念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医生,我最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导,比如不同类型房颤的手术适应症选择,最新的消融技术(比如脉冲电场消融,虽然书中不一定会有,但可以想象这类前沿技术的讨论),术中导航技术的发展,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要知道,微创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仅依赖于技术的精湛,更在于术前精准的评估、术中灵活的应对以及术后细致的随访。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各种微创消融技术的优劣势,比如导管消融的靶点选择、消融能量的传递方式、对心房组织的损伤程度控制等。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比如长期房颤、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微创手术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也会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的作者,梅举教授,在心血管领域的声望自然不必多说,他的视角和经验一定能为这本书注入独特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临床医生手中一把利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房颤动微创治疗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