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三七植物保护学 | 作者 | 冯光泉 |
| 定价 | 13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69844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页码 | 32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科研、教学一线的人员依据长期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编著而成。它介绍了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学的基础知识,三七上发生的主要病、虫、杂草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和农药基本知识。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位对经济植物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三七植物保护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三七的价值。冯光泉老师并没有仅仅将三七视为一种药材,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和生态系统中进行考量。书中关于三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业链的构建、市场风险的评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三七的经济潜力。它并非仅仅是“种出来卖掉”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系统的规划和长远的战略。更重要的是,书中将经济价值与生态保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念。它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补偿、绿色认证等方式,将三七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 incentivized 保护行为。这种“经济-生态双赢”的模式,为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植物保护,更是在讲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一种如何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的艺术。
评分《三七植物保护学》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科技赋能”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巨大力量。冯光泉老师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现代化的监测和管理技术在三七保护中的应用。比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三七的生长状况和栖息地变化,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预警和精准施药,以及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方案等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三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智慧农业在三七种植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并根据数据自动调控灌溉和施肥,从而达到节水节肥、提质增效的目的。这种“精准农业”的理念,让我看到了未来三七种植的无限可能。它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科学技术,将三七的生长调控到最佳状态,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有效的保护。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药材的来源和质量都抱有一定的疑虑,直到读了《三七植物保护学》,才真正理解了“道地药材”背后的科学逻辑。冯光泉老师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三七的产地信息,而是深入剖析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微生态等因素如何影响三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书中关于不同产地三七的有效成分含量对比分析,以及这些成分与其药效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让我对三七的品质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我了解到,并非所有生长出来的三七都具备相同的药用价值,而科学的产地选择和规范的种植管理,是保证三七质量的关键。这本书也强调了溯源体系的重要性,通过DNA指纹、化学成分指纹等技术,可以有效追溯三七的来源和质量,这对于打击假冒伪劣、保证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数量,更是质量,是那些真正能够发挥疗效的“道地”三七。
评分我是一名对植物生理学颇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偶尔会接触到关于药用植物的研究。当冯光泉老师的《三七植物保护学》摆在我面前时,我被其精细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所吸引。书中关于三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运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为理解三七的生长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逆境生理的研究,例如三七在干旱、低温、盐碱等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以及如何通过培育抗逆品种或优化栽培管理来提高其抗逆性。这对于在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下保障三七的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对三七花期、果期以及种子发育过程中激素调控机制的探讨,也让我对三七的繁殖生物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基础研究成果,为开发更高效的繁殖技术和更科学的繁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它不仅为三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植物生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值得深入学习和探讨。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药文化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我怀揣着对三七的好奇心翻开了《三七植物保护学》。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冯光泉老师用一种非常生动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三七的生命史诗。书中的插图和照片,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三七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看到那鲜活的生命力。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不仅仅讲述了科学知识,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将三七的药用价值、文化内涵与保护的紧迫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了解到,在历史上,三七曾面临濒危的境地,而正是无数保护者的努力,才使得它得以延续。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三七不仅仅是保护一种植物,更是保护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它让我理解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离不开前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书中关于可持续利用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并非一味地强调保护,而是提出了一种平衡的理念,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三七的生态系统。这种智慧,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学习的。
评分这本书《三七植物保护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保护理念。它不像某些保护宣传那样大张旗鼓,而是将保护融入到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比如,书中关于三七种子的采集、贮藏和处理的详细指导,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对生命尊重的考量。它告诉我,即使是小小的种子,也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焕发生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保护性耕作和轮作休耕制度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来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三七资源的永续利用。这不仅仅是保护植物本身,更是保护孕育植物的土地,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书中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指出,保护三七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关注其伴生植物、昆虫等,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三七的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观”的保护思路,让我觉得非常前沿和有智慧。
评分《三七植物保护学》这本书,从一个完全陌生的角度,刷新了我对“保护”这个词的理解。我原本以为保护就是“禁止采摘”、“圈地为牢”,但冯光泉老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比如优化种植密度、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来提高三七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减轻对野生资源的压力。这是一种“以养代护”的策略,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保护了野生种群,实在是高明!书中关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章节,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提出了将三七与其它乡土植物进行伴生种植,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还能有效抵御病虫害,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模式,为很多退化的林地和山地提供了解决方案。我特别佩服书中关于社区参与和可持续生计的讨论,它将保护工作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他们成为保护的主体,而不是仅仅的旁观者。这种“赋能式”的保护理念,我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也让我看到了三七保护充满希望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三七植物保护学》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深度思考者。冯光泉老师在书中对三七种群动态的分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物种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复杂性。书中对不同因素(如过度采挖、生境破坏、气候变化)对三七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意识到,保护工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策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激励保护行为,将保护的成本内部化,从而实现三七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更是一种“生态经济学”的实践。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份希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三七,了解它所面临的挑战,并愿意为它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三七植物保护学》这本书的科学严谨性和前瞻性,着实令我这位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发展的读者印象深刻。冯光泉老师的著作,在三七这种珍稀药用植物的保护领域,无疑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三七遗传资源保护的论述,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物种分类和形态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层面,这对于理解三七的进化历程、种群结构以及潜在的育种价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它揭示了当前许多野生三七种群面临的遗传瓶颈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合理的引种、繁育来加以改善,这对于维护三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关于三七生态适应性以及其栖息地退化的原因分析,也让我对保护工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注三七本身,更将其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进行考量,探讨了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三七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使得书中的保护策略更具可操作性和长远性。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三七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和管理提出的具体建议,这为今后建立更完善的三七种质资源库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三七保护正朝着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对于推动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这本《三七植物保护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三七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在云南生活了多年的老药农,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三七的生长习性,也亲手种植过不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们家乡的三七资源似乎不如从前了,而且很多传统的种植方法也面临着挑战。读了冯光泉老师的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宝藏。书里关于三七的生物学特性,比如它的生长周期、对土壤和气候的偏好,解释得非常透彻,很多都是我凭经验模糊感知到的,但这本书给了我科学的依据。尤其是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让我茅塞顿开。以前我们都是靠一些老经验,有时治标不治本,甚至用一些不太环保的方法。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识别方法,以及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许多可持续的、生态友好的防治策略。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这种科学的循序渐进让我对三七的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章节,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产量,更要关注三七这个物种自身的健康和延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不再是凭感觉在种三七,而是真正理解了它,有了科学的指导,我更有信心去守护这片土地上宝贵的三七资源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基层从业者来说,真是太及时太有意义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